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我國基礎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亟需從投入、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和創新環境建設等方面著手,打通關鍵堵點,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基礎研究潛力,促進基礎研究加速發展。本文以基礎研究人員為主要分析對象,結合近年來一系列與科研人員和基礎研究相關的調查數據,從科研人員角度就當前我國基礎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
一、當前我國基礎研究人員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基礎研究人員缺乏充足穩定的經費保障,基礎研究資源條件不足
基礎研究人員普遍面臨科研經費不足和缺乏穩定保障的問題。2020年科技工作者時間利用狀況調查顯示,25.6%的基礎研究人員表示科研活動經費“不太充足”,20.6%表示經費“很緊張”,11.3%表示“完全沒有”。基礎研究經費不足,影響科研人員對特定研究方向的持續跟蹤以及研究精力的充足投入。2019年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調查(以下簡稱基礎研究人才調查)顯示,83.5%的基礎研究人員表示“獲得科研經費資助比較困難”,74.9%表示“由于缺乏穩定經費支持,難以聚焦研究方向”,49.3%表示“由于缺乏穩定經費支持,不得不花大量時間精力申請經費”。
(二)基礎研究人員科研時間不足問題明顯,非科研業務占用時間較多
我們的調研表明,不少基礎研究人員表示自己的科研時間不夠。科研人員時間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研時間被會議、學習、行政等事務擠占現象普遍。基礎研究人才調查顯示,68.9%的科研人員表示同意“會議、學習、行政等雜事過多,擠占了我的科研時間”的說法,其中24.1%的人表示非常同意。另一方面是科研管理占用時間過多。科研人員花費在項目申請、中期檢查、結題等科研管理工作,以及經費報銷上的時間較多。2017年北京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以下簡稱科技工作者調查)顯示,在申報和承擔財政支持的研究或開發項目過程中,59.3%的科研人員表示“項目經費報銷程序繁雜”,56.6%的科研人員表示“疲于應付經費審計”。2020年科研人員“激勵與獲得感”專題調查(以下簡稱激勵調查)顯示,67.2%的基礎研究人員表示“各類人才計劃申報評審占用科研人員時間過多”。
(三)基礎研究人員動力不足,深入研究的意愿和積極性不強
我國科研人員缺乏從事基礎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意愿和動力,積極性不高。多數科研人員傾向于選擇容易出成果、發論文的跟蹤性、重復性、修補性和“短平快”的研究,不愿意從事耗時長、費精力、成果產出不確定的基礎研究。科技工作者調查顯示,37%的基礎研究人員不想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更愿意轉向應用開發研究、創業或者其他行業。這種風氣也波及到未來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據報道,在高考志愿填報中,最受高考狀元們歡迎的專業首先是計算機,其次是經管和金融類,數理化等基礎類學科多年來一直遭受冷遇。
二、造成前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比較低,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偏少
近年來我國重視基礎研究投入,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504億元,占R&D經費比重為6.16%,比上年提高0.13個百分點,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15%左右的基礎研究投入比重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由于前期基礎薄弱,當前基礎研究經費提升需求仍然強烈。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中央財政,根據全國財政支出決算與基礎研究經費統計數據測算,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中,中央財政投入占到90%以上,遠高于發達國家;而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偏少,可開拓的空間較大。
(二)過度競爭的資助機制不利于基礎研究的開展
一是基礎研究經費來源渠道相對單一。科技工作者調查顯示,基礎研究人員當前的研究經費來源主要是競爭性經費,68%的基礎研究人員沒有或只有很少由單位提供的基礎研究經費。而國家五大科技計劃項目中,除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包括部分基礎研究內容外,面向基礎研究、明確支持自由探索的科研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是資助比率持續降低。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例,近年來經費總額雖然有所增加(從2014年的250.5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280.81億元),但是項目申請數增加更快,獲得資助率持續走低——面上項目從25.4%降至19%,青年項目從25.3%降至17.9%。三是項目資助額度偏低。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例,2019年面上項目平均資助額為58.58萬元,青年項目為23.42萬元,對于需要開展野外調查、數據采集等工作的基礎研究項目,經費明顯不足。科技工作者調查顯示,15%的基礎研究人員認為自己承擔的科研項目“經費欠缺,不能完成預定目標”,59%的基礎研究人員認為“經費一般,基本能完成預定目標”。
(三)不合理的評價激勵導向難以為科研人員自由探索提供持續動力
科技評價改革政策尚未真正落地,對科研人員、科研單位的考核評價仍然存在重視量化和短期績效指標、考核周期短的現象,不利于激發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的動力,也使科研人員難以潛心研究。基礎研究人才調查顯示,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考核其人員的科研工作績效時,最看重的指標仍是論文發表的期刊類別、數量,以及科研項目級別和科研經費數量;僅有41.6%的人表示其所在單位在職稱評審中實行了代表作評價制度,13.5%的人表示在職稱評審中能做到本研究方向的小同行評議;絕大部分單位的考核周期是一年一次甚至更短,兩年及以上考評周期的不到兩成(74.6%的人回答本單位考核是一年一次,7.7%的人回答說是半年一次或更頻繁)。在強大的考評壓力下,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不愿意、也不敢從事耗時長、不確定性高的基礎研究尤其是自由探索研究,更傾向于選擇短平快的研究項目和追逐熱點,以期早出成果、快出成果。
(四)對基礎研究人員的收入保障不足不利于基礎研究隊伍的穩定
基礎研究人員總體薪酬收入水平偏低,且缺乏成果轉化收益等其他收入渠道,國家對潛心研究的保障和激勵明顯不足,甘于坐冷板凳、踏實做研究的科學家預期回報收益小。科技工作者調查顯示,在科研人員不愿意從事基礎研究的原因中,48%的人認為基礎研究人員收入低,排在所有原因中的第一位。
(五)浮躁浮夸的科研環境和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不利于引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科研人員認為當前科研環境中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等問題比較突出。2020年中國科協有關學風的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中有38.2%的人認為當前學風浮躁浮夸,37.8%的人認為學術民主氛圍不濃厚。一些媒體的浮夸炒作和片面、失實報道,促使一些科研人員迎合媒體,夸大、包裝和急于拋出不成熟的科研成果并從中獲益,加劇了科技界學風的浮躁浮夸,導致科研人員更難潛心開展基礎研究。同時,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氛圍,也容易助長科研領域的浮躁浮夸現象。
三、相關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增加基礎研究資源條件投入。繼續保持基礎研究的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做到穩中有升。積極鼓勵引導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總結推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模式經驗,鼓勵更多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利用聯合基金模式支持基礎研究,積極探索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參與“聯合基金”模式。探索設立社會性質的科學研究基金會,接受吸納企事業單位、社會名人和普通公眾對科學事業的捐贈。探索企業和基礎研究機構共同開展基礎研究的新模式。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加強基礎研究不能“一蹴而就”,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不能脫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水平,不能因為過度強調基礎研究而擠占或削弱對其它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可以保持當前基礎研究投入增長速度,在當前基礎研究投入占R&D經費比例已突破6%的基礎上繼續平穩提升。
二是優化基礎研究資助機制,提高穩定性經費比例和對青年人的支持力度。增加基礎研究機構和相關人員的基礎研究經費額度,尤其是不預先設定研究主題和方向的基本科研業務經費額度。適當拉長基礎研究項目的資助時限和周期,探索對優秀項目的連續資助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和團隊,特別是青年人才的持續性經費支持,為潛心研究提供相對充足的經費保障。增加對青年科研人員的經費支持,提高青年申報項目的通過率。創新對冷門學科、非共識性項目的評審機制,適當加大支持力度。
三是進一步落實和優化科技評價相關改革措施,拉長基礎研究評價周期。進一步完善有利于原始創新的評價制度。對基礎研究推行長周期評價,人員評價周期可適度拉長至3~5年;探索對各類“奇才”“怪才”的新型評價機制,避免過于全面的評價指標,更多依靠“小同行評議”;改進同行評議,在高水平基礎研究機構落實代表作評議、探索國際同行評議和雙向匿名評議等。
四是提高基礎研究人員的薪酬待遇,增加穩定性薪酬比例。科研人員對薪酬提升的預期相對理性,如激勵調查顯示,以最具創新能力的30~40歲青年科研人員為例,70%的該年齡段科研人員每年從單位得到的收入在20萬元以內,與此同時,70%的該年齡段科研人員的預期滿意收入在40萬元以內。因此,應繼續改革基礎研究人員薪酬體系,在提高薪酬總體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穩定性薪酬比例,降低對競爭性收入的依賴。提高崗位性績效工資比例,減少與短期績效掛鉤的工資比例,由財政保障基礎研究人員薪酬總體水平和競爭力不低于其他同類崗位。保證青年科研人員能夠獲得相對體面的薪酬收入,通過多種方式解決住房難題,讓他們能夠安心從事基礎研究,不會輕易為了更高的薪酬而盲目更換工作,或產生較大心理落差。
五是不斷優化科研管理,加強學風建設,改善科研環境。將基礎研究項目與其他科研項目進行區分,進一步優化基礎研究項目的科研管理流程,減化程序,切實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減少在課題管理、經費使用上花費的時間精力,保障科研人員能夠專心用于開展科研工作的時間。同時加強對相關項目經費的監管,確保科研經費規范使用,減少由于考核周期延長而產生的經費使用風險。在學風和環境建設方面,更多發揮各級科協及學會組織的“科學共同體”自治和自我凈化能力,完善治理機制,加強科學精神和優良學風教育培訓和宣傳,營造有利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潛心研究的科研環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