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四清老師2021年共評審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國基)申請項目29項。2020年共評審了23項,其中青年基金項目2項,面上基金項目12項,重點基金項目9項。秦四清老師評審后將國基申請項目的情況,以及發現的普遍問題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以供更多申請人參考,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轉載請聯系作者!
以下是作者2020、2021年兩篇評審感受:
2020年度國基項目評審感受
我今天終于把評審意見提交了,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是啊,作為同行專家,評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即感到榮幸,又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為對得起專家這個稱號,我評審項目時盡量以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為宗旨,以創新程度為基石。今年我共評審了23項,其中青年基金項目2項,面上基金項目12項,重點基金項目9項。我評審青年基金項目平均用時約3小時,面上基金項目約4小時,重點基金項目約6小時。
不談苦勞啦,談談總的感受吧,或許對科研人員來年申請基金項目有所幫助。
與前幾年相比,我覺得今年的申請項目在邏輯清晰性、文字表述等方面有較大提高,這或許與此次疫情期間申請人有較長的時間撰寫與修改有關。希望未來申請人能保持這種好勢頭,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在判斷可行性沒大問題的情況下,對青年基金項目,只要內容有些新意且能把“故事”講完整,我均開綠燈放行;對面上基金項目,只要有立得住腳的創新——對前人工作有實質性改進或完善,我均予以支持;對重點基金項目,只要有突破性的新想法且技術路線先進合理,我舉雙手贊成。
遺憾的是,我未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申請項目,即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項目,這或許歸于這些年諸多科研人員熱衷于“跟風”導致的創新乏力。
下面,談談存在的主要問題。共性問題是普遍對關鍵科學問題的凝練不到位,有隔靴搔癢之感。除此,理論性為主的項目還存在如下問題:
(1)不知道申請人所說的新理論、新模型“新”在何處,感覺有故意打馬虎眼的嫌疑;
(2)缺乏實驗驗證,無法保證理論模型的可靠性;
(3)基于大數據構建的預測模型,與物理機制脫節,難以應用于實際。
實驗類為主的項目還存在如下問題:
(1)幾乎不考慮研究對象的幾何特性和受載條件,針對性較差;
(2)實驗方案設計過于粗糙,關鍵細節闡述不夠;
(3)所安排的實驗不能圓滿解答所提出的科學問題。
嗯,創新難,原創更難。要想基金項目中標,關鍵是平時要深度思考凝練出關鍵科學問題,才可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靠臨時抱佛腳不行啊。
科學問題的凝練往往會引入新概念、帶來新理論/新方法的發展,其是構成人類知識體系的基石。對科學問題凝練的越深入,越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越能推動認識水平的提高,越能提出扎實的新理論/新方法,這對推動科學發展大有裨益。
2021年度國基項目評審感受
2021年共評審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國基)申請項目29項。鑒于國基主要以基礎科學研究為導向,因此我以創新性(新穎性和獨特性)為首要評價標準,并考慮科學問題價值和研究方案可行性綜合評價申請項目。當然,針對不同類別的申請項目,評價標準亦有所區別。例如,青年基金項目是“青椒”們科研起步階段的主要助力,只要提出的科學問題較靠譜、研究其有一定意義且講故事思路較清晰,我一向樂于給予資助;而優青、重點等申請項目的申請人大多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礎,也積累了較豐富的科研經驗,給予其資助的目的是鼓勵其挑戰某研究領域內的“硬骨頭”問題,自然應當從嚴要求申請項目的創新性。
根據我評審的國基申請項目情況,發現以下問題較為普遍,現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其今后的項目申請有所幫助:
(1)立項依據不足,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其一是在研究現狀綜述部分有意或無意遺漏前人的工作,或換個說法重新包裝,以凸顯申請項目的“創新性”;其二是對研究的必要性缺乏充分論證,有夸大研究意義之嫌。
(2)研究思路不清晰,表現為研究內容之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缺乏清晰的邏輯聯系,這會導致講不出一個脈絡完整的故事。
(3)科學問題凝練不到位,表現為表述冗長,或堆砌大量意義不明的術語。這往往是平時缺乏深度思考的結果。
(4)研究方案未找準突破口,表現為研究多個因素同時變化對某事物演化造成的影響,這么做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團漿糊。對于牽涉多因素的復雜問題,應當抓住其中的主控因素,化繁為簡,方有可能找出本質規律。
(5)研究思路和方案沿襲常規套路,屬于重復性工作,難以在懸而未決的老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申請人要拿下國基申請項目,主要取決于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創新性以及申請書表述的嚴謹性,而這源自申請人平時的勤思考、善推理與常總結;基于此,才能凝練出真正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才能跳出常規套路找到難題的突破口,才能順理成章講述一個邏輯自洽的精彩故事。此外,申請書的作用在于“賣點子”,故讓評審專家看懂是前提;大同行評審專家即便不了解研究細節,也能總體把握申請項目的創新性、科學性與可行性。因此,申請人靠堆砌“不明覺厲”的術語、開展“換湯不換藥”的重復性工作、盲目追蹤熱點研究等,決不可能忽悠頭腦清醒且具有深厚學術洞察力的評審專家。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437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