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我國博士畢業生都去哪兒了?基于2015-2020年數據的分析
    2022-06-06 13:56:37 作者:科研大匠 來源:科研大匠 分享至:

     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承載著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大歷史使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巨大壓力,嚴重沖擊著我國就業市場,就業格局和就業模式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由于疫情直接導致部分企業倒閉,使得就業崗位減少,就業問題浮現。同時,隨著研究生學歷教育普及以及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大量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就業市場,就業問題日益加劇。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產業結構升級、產教融合等問題,將對博士畢業生就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學者對博士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究。卿石松通過分析2017屆博士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超過20%的博士從事臨時性的博士后工作、臨時就業等;陳洪捷教授通過6344份博士畢業生調查問卷,分析了博士畢業生學術職業選擇的群體差異性,發現七成選擇了學術職業,三成選擇了非學術職業;徐志平等以“雙一流”建設為切入點,分析了2017屆我國6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發現學術性崗位仍然是博士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途徑。

    然而運用連續幾年博士畢業生的整體就業數據進行分析的很少,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都去了哪里?他們的就業情況如何?有多少博士畢業生繼續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又有多少進入了企業工作?他們的就業特征及趨勢是否與已有研究中的就業特征保持一致?不同性別對不同的工作性質是如何選擇的?有多少人選擇中西部地區就業?等等。

    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就業數據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索研究,梳理博士畢業生就業去向及就業趨勢,將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門和高等院校以及企業及時掌握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從而促進協同建立就業動態反饋機制,促進產業融合、產學融合,提升博士畢業生就業質量。

    研究設計

    1.數據總體情況

    使用教育部相關部門2015—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學位授予信息中的就業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不包含黨校、軍隊院校、軍事學以及部分博士畢業生就業信息為空的數據)。有效數據共計304020條,其中學術學位博士280622條,專業學位博士23398條;男性占比60.28%,女性占比39.72%;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占比51.51%,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占比31.79%,普通高校占比14.50%,科研機構占比2.20%;學習方式以脫產學習為主,占比89.68%。數據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特征指標建立

    根據學位授予信息年報數據結構及代碼手冊(2020版)(以下簡稱“手冊2020版”)對學歷教育博士畢業生去向的定義,博士畢業生去向分為就業、繼續求學、入博士后流動站(本文僅包括當年應屆博士畢業生進入博士后流動站的人數)、出國、出境、待業和其他7種類型。

    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就業包括簽訂就業協議或者勞務合同、定向委培、升學、出境、出國、項目制博士研究生培養以及入博士后流動站等。為更加直觀地研究和分析博士畢業生去向,本文將樣本數據中去向為就業、繼續求學、入博士后流動站、出國、出境、其他均歸為就業范疇,并從就業、待業兩個方面對總體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然后再對去向中的就業數據從就業單位性質、就業單位地區以及工作性質進行統計分析。

    3.研究方法

    結合全面性與系統性,首先采取描述性分析對博士畢業生去向整體情況進行描述,然后使用卡方檢驗對不同院校類型、不同學科門類、不同學習方式、不同性別的博士畢業生就業特征差異進行統計學意義上的檢驗。

    我國博士研究生畢業去向整體情況

    從表1的我國博士研究生畢業去向分布情況、表2的博士研究生就業與待業情況以及圖1中博士研究生畢業去向趨勢(虛線部分),可以得出:

    第一,博士畢業生就業整體情況良好,就業率較高。數據分析顯示:2015—2020年博士畢業生就業人數285729人,就業率均值94.01%;待業人數18291人,待業率均值5.99%。其中,2015/2016學年博士畢業生就業率最高,達 94.91%;2019/2020學年就業率最低,只有91.34%,但整體就業率均超過了90%。

    第二,博士畢業生整體就業率逐年下降,而待業率逐年上升。博士畢業生就業率從2015/2016學年的94.91%逐漸下降到2019/2020學年的91.34%;待業率從2015/2016學年的5.09%逐漸上升到2019/2020學年的8.66%。

    第三,博士畢業生出國出境人數比例相對穩定。2015—2020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出國出境總人數為7415人,占總數的比例僅為2.44%。

    第四,博士畢業生就業率高低與學科門類、專業學位類別緊密相關。數據顯示,教育類(教育博士、教育學博士)、醫學類(口腔醫學博士、臨床醫學博士、醫學博士、中醫博士)、法學、管理學、經濟學博士畢業生因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緊密結合,就業率較高。例如教育類博士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4.84%,醫學類博士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6.40%,法學博士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5.72%,管理學博士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5.18%,經濟學博士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4.61%。就業率最低的是農學博士畢業生,其五年平均就業率僅為86.67%。



    我國博士畢業生就業特征分析

    博士畢業生對就業地區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區整體經濟實力,以及就業政策對博士畢業生的吸引程度,而對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預示著博士畢業生就業發展方向;工作性質選擇與博士畢業生所學知識緊密關聯,體現了學習知識與工作現狀的相關性。

    根據手冊2020版,就業單位性質包含行政單位、科研設計單位、高等學校、其他教學單位、醫療衛生單位、其他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其他企業、部隊、其他等共計12個類別;工作性質包含教學和(或)科研、管理和其他3類。分析可知博士畢業生就業具有如下特征:

    1.就業地區

    (1)博士畢業生就業傾向于“屬地原則”。首先是在培養單位所在地就業,如圖2所示,博士畢業生選擇培養單位所在地就業比例最低為45.80%,最高為94.42%,平均水平為68.79%。其次是在戶籍所在地就業。東部地區以北京市、江蘇省為例,戶籍所在地為北京市的博士畢業生有16474人,其中選擇在北京市就業的人數為12870人,占比78.12%;戶籍所在地為江蘇省的博士畢業生14357人,選擇在江蘇省就業的人數為10250人,占比71.39%。中部以江西、湖北兩省為例,戶籍所在地為江西省的博士畢業生4550人,選擇在江西省就業的人數為2353人,占比51.71%;戶籍所在地為湖北省的博士畢業生12195人,選擇在湖北省就業的人數為6936人,占比56.88%。西部地區以四川、陜西兩省為例,戶籍所在地為四川省的博士畢業生有8472人,選擇在四川省就業的人數為5674人,占比66.97%;戶籍所在地為陜西省的博士畢業生6314人,選擇在陜西省就業的人數為3938人,占比62.37%。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2)博士畢業生對就業地區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地區聚集效應”。數據顯示,近5年就業熱門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省市。前幾名依次為北京、江蘇、上海、廣東、山東、浙江,在這些省市就業人數比例高達48.76%,其中選擇在北京市就業的比例最高。2015—2020年博士畢業生選擇在北京市就業的比例依次為15.57%、16.01%、14.57%、14.86%、14.23%;其次是選擇在江蘇省就業,近5年比例依次為8.03%、7.86%、8.46%、9.13%、8.93%;再次是選擇在上海市就業,近5年比例依次為8.26%、7.38%、7.76%、6.33%、6.03%,這仍與當下北上廣是就業熱門地區的現象相符合。

    盡管北上廣成為近年來就業的熱門地區,但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東及江蘇的高校正在源源不斷地為其他地區輸送人才。北京地區高校近5年培養的博士畢業生為89393人,占全國博士畢業生總數的29.4%,畢業后選擇就業的有51749人,而選擇在北京市就業的僅為24609人,占比47.6%,這意味著北京地區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有52.4%流向國內其他地區就業。上海、江蘇及廣東地區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流向國內其他地區就業的比例也分別為39.90%、35.66%、33.18%。

    數據顯示,選擇在中西部地區就業的博士畢業生相對較少,其中選擇在中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24.29%,而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僅為16.46%

    盡管如此,根據“屬地原則”可以得知,某一地區培養的博士畢業生選擇在該地區就業的比例仍然較大,中部以湖南、湖北兩省為例,近5年湖南省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有8507人,畢業后就業的有6877人,這其中選擇在湖南省就業的就有4503人,占比65.48%;同樣,湖北省培養的博士畢業生選擇在該省就業的比例為50%。西部以四川、陜西兩省為例,四川省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有11573人,畢業后就業的有8549人,其中選擇在四川省就業的有5231人,占比61.19%;同樣,陜西省培養的博士畢業生選擇在該省就業的比例為55.53%。從博士畢業生就業地區選擇情況來看,雖然印證了“屬地原則”,但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區對國內其他地區的高層次人才政策吸引力度還不夠。

    2.就業單位性質

    (1)就業單位性質總體情況如表3所示。博士畢業生就業單位首先以科研單位為主,包括高等學校和科研設計單位,其次是醫療衛生單位,再次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其他事業單位等。博士畢業生在高等院校就業的比例占據絕對優勢,高達45.55%;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比例為16.96%,位居第二;在科研設計單位就業的比例為10.25%,位居第三。


    (2)不同院校類型的博士畢業生對不同性質就業單位的選擇存在差異。本研究對不同院校的博士畢業生對就業單位的選擇差異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16164.813,P<0.01,表明差異明顯。通過Post hoc testing檢驗,根據調整后的標準化殘差值如表4所示(限于篇幅原因,就業單位性質不包括其他教學單位、其他企業、其他、部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博士畢業生更傾向于選擇行政單位、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三資企業等就業;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博士畢業生傾向于選擇科研設計單位、民營企業及其他事業單位就業;普通高校的博士畢業生傾向于選擇醫療衛生單位、高等學校就業。


    (3)不同學科門類的博士畢業生對不同性質就業單位的選擇存在差異。為考察不同學科門類的博士畢業生對不同性質工作單位的選擇是否有影響,本研究對不同學科門類博士畢業生進行了卡方檢驗(限于篇幅原因,就業單位性質不包括其他教學單位、其他企業、其他、部隊),結果顯示X2=121018.418,P<0.01,表明差異性顯著。通過Post hoc testing檢驗,如表5所示,根據調整后的標注化殘差可看出:12個學科門類中(不包含軍事學),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的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學科門類的更傾向于在高等學校就業,這與就業單位性質總體情況描述一致。

    理學、工學、農學的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學科門類的傾向于選擇科研設計單位就業;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的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學科門類的更傾向于選擇行政單位就業;醫學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學科門類的傾向于選擇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經濟學、工學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學科門類的傾向于選擇國有企業就業;理學、農學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學科門類的傾向于選擇其他事業單位就業。除此以外,理學、工學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學科門類還傾向于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就業。


    (4)不同專業學位類別博士畢業生對不同性質就業單位的選擇存在差異。目前我國僅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教育、工程以及獸醫等6種專業學位類別的博士畢業生,可分為醫學類、工程類和教育類博士專業學位(數據不具備統計學檢驗)。

    近5年就業數據顯示,醫學類相關專業學位博士畢業生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比例均超過了85%,其中臨床醫學博士畢業生就業人數15953人,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比例是93.24%,在高等學校就業的比例是3.00%;中醫博士畢業生就業人數503人,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比例為89.26%,在高等學校就業的比例為7.16%,選擇在其他性質單位就業的比例為1.79%;口腔醫學博士畢業生在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比例為85.0%,在高等學校就業的比例為11.0%,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為2.0%。

    教育博士畢業生就業人數為332人,在高等學校就業的比例為67.17%,在其他教學單位就業的比例為15.96%,在其他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為9.34%,在行政單位就業的比例為3.92%。

    工程博士畢業生就業人數為246人,在科研設計單位就業的比例為28.86%,在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為28.46%,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為13.82%,在高等學校就業的比例為6.10%。

    3.工作性質

    工作性質是指用人單位根據不同角度和標準對工作進行分類,體現了博士畢業生所學知識與工作內容的關聯程度。由于性別及學習方式的差異,博士畢業生表現出偏好性行為方式與特征。為考察性別及學習方式是否對工作性質選擇有關,分別對不同學習方式的博士畢業生從事不同工作性質、不同性別博士畢業生從事不同工作性質的就業數據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表6所示。


    (1)不同學習方式的博士畢業生在工作性質上存在差異。數據顯示X2=3531.263,P<0.01,表明差異性顯著。三種學習方式中,半脫產學習的博士畢業生相對于脫產學習和業余學習的更傾向于選擇管理類工作,脫產學習的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半脫產學習和業余學習的更傾向于教學與(或)科研工作,業余學習的博士畢業生相對于另外兩種學習方式的更傾向于從事其他性質的工作。

    (2)性別在工作性質上差異明顯。數據顯示X2=1016.668,P<0.01,表明差異性顯著。盡管男性博士畢業生和女性博士畢業生從事教學與(或)科研的比例無明顯差距(相差2.7%),但通過調整的殘差可以得知,男性相對于女性博士畢業生而言傾向于管理類工作,女性相對于男性博士畢業生而言傾向于教學與(或)科研工作。

    結論與分析

    通過對我國2015—2020年博士畢業生去向數據總體情況以及就業特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我國博士畢業生整體就業率較高,待業率較低且呈上升趨勢。通過對2015—2020年博士畢業生就業數據的分析,就業率最低的是91.34%(2019/2020學年),平均就業率是94.01%。因此,我國博士畢業生整體就業情況良好,這與相關同類研究結論一致。

    博士畢業生就業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我國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學歷教育普及以及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僅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就已突破十萬,近幾年大量博士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企業產業結構化調整與升級,企業對博士畢業生綜合能力需求日益顯現,博士畢業生需要本專業知識以外的就業崗位知識和技能。

    因此,培養單位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產教融合、產學融合,建立多樣化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和體系。針對就業市場復合型人才需求,探索設置多樣化“交叉”學科門類,調整優化博士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進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進一步提高博士畢業生整體就業率。

    第二,不同門類、專業學位類別的博士畢業生就業率差異較大,其中教育、醫學、法律、管理以及經濟等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類別)就業率較高。

    第三,博士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以“學術型”市場為主,“非學術型”市場為輔。數據顯示,博士畢業生依然是學術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高等學校和科研設計單位就業比例高達5成,而到“非學術”市場就業(國有企業6.97%、民營企業5.00%、事業單位3.68%、行政單位3.45%)整體比例較低,這與沈文欽等的研究“哪些博士畢業生在企業就業?”結論一致。盡管我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術型和科研型人才,但是企業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中博士畢業的學歷比例較低是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應引導博士畢業生將學習的隱性知識遷移到企業和實際應用中。

    第四,我國博士畢業生選擇就業地區具有“屬地原則、中心聚集效應”特點。博士畢業生就業地區偏好首先是培養單位所在地區,其次是戶籍所在地及其相鄰地區。數據顯示博士畢業生選擇在培養單位所在地區就業的比例接近70%,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博士畢業生在培養單位所在地區就業比例高達90%。已有研究表明,這與博士畢業生在學習期間已經適應了該地區有緊密聯系。博士畢業生選擇戶籍所在地就業,最低為43.62%(河北省),最高為79%(廣東省),這種現象在東部、中部地區較為明顯,這與“親屬就近”原則有關,也與戶籍所在地經濟實力發展有關系。

    博士畢業生就業地區還具有以北上廣、江浙等熱門地區為“中心”的聚集效應。這些現象反映了經濟發達地區除提供了更多不同類型的就業崗位和更加完善的工作條件以外,也側面反映了培養單位相關就業指導與就業基礎知識不夠普及,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區選擇存在“盲目”跟風現象。因此,一方面高校應充分利用就業指導部門加強對博士研究生的就業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另一方面應密切關注博士畢業生就業單位的地域分布,注重均衡發展。就業單位地區的“聚集效應”導致就業地區不均衡,地區經濟差距日益增大。

    政府部門、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培養單位應共同參與建立就業創業動態反饋機制,及時跟蹤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時調整相關就業政策,積極引導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到中西部地區、偏遠地區就業扶貧,同時加大對民營企業、經濟欠發達地區、西部地區企業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力度,提高畢業生待遇,保障就業條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第五,性別、學習方式對工作性質選擇具有顯著性差異。數據分析表明:男性相對于女性博士畢業生而言傾向于管理相關工作,而女性博士畢業生傾向于從事與教學和(或)科研工作。這可能和女性擁有細致、嚴謹等特征有密切關系。對于不同的學習方式,脫產學習的博士研究生占絕大多數,畢業后主要從事教學與(或)科研工作,這與培養博士研究生為科研勞動力的培養目標一致,也與本研究就業單位性質分析中的結論一致。半脫產學習和業余學習的博士畢業生主要從事管理工作,這一部分博士生主要為已就業(創業)管理人員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以補充工作中需要的專業知識,提高工作綜合能力。

    第六,專業學位博士畢業生的就業與專業學位類別緊密相關。目前,由于我國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較小,類別相對單一,且就業與專業學位類別緊密結合,教育類博士畢業生主要在高等學校工作,醫學類專業學位博士畢業生主要在醫療衛生單位工作,工程博士主要在科研機構以及國有企業單位工作。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特定職業領域的高層次技術與管理工作,我國應注重對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擴大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使用學位授予信息中博士畢業生的去向數據,只能反映博士畢業生剛畢業即將離校時的去向選擇情況,是初次去向選擇,并不是最終去向選擇。因此初次就業選擇情況與最終實際就業情況會存在一定差距。盡管初次去向選擇不能完全反映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意愿以及獲得就業崗位的難易程度。限于全國博士畢業生最終去向數據難以獲得,本研究使用初次去向選擇數據探討博士生的培養及畢業去向狀況仍具有現實意義。

    根據學位信息報送系統中對畢業去向的采集字段描述,去向中“其他”是指就業去向除就業、入博士后流動站、繼續求學、出國、出境以及待業以外的去向情況均歸類為“其他”,由于學位信息報送系統未采集此類博士畢業生去向的詳細數據,因此,去向為“其他”的博士畢業生數據是本研究的一大局限性。盡管如此,仍不影響博士畢業生整體就業去向及就業特征趨勢分析。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欧美大片在线视观看喷水 | 日本乱子伦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影院 | 在线免费观看的三级网站 |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