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多條建議提案辦理信息。
其中教育部在答復“關于建立科學學科評估系統營造高校創新性學術氛圍的建議”中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學術期刊管理,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學術不端和科技違規行為時刻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進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破除“五唯”頑疾,改進學科評估,優化指標體系,積極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評價體系;扎實推進科學、規范、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建設,大力營造潛心科研、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良好學術氛圍。
教育部在答復“關于推動高等教育評估提質增效的建議”中提到:對正在開展的評估項目,予以改進,如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簡化了評估環節,對于參加第一類審核評估的高校聚焦人才培養保障能力建設,不再考察具體教學要素環節,進一步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松綁”。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和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新形勢新定位,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規范和引領相結合,從評估功能、定位、結構、模式等多個維度深度改革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評估體系,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兩則提案答復原文如下:
關于建立科學學科評估系統營造高校創新性學術氛圍的建議
圖片來源:教育部
您提出的“關于建立科學學科評估系統營造高校創新性學術氛圍的建議”收悉,經商科技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加強學術期刊規范管理,改革核心期刊評選方式
2021年6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宣發〔2021〕17號),明確要求提升學術引領能力、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完善學術期刊相關評價體系,著力提高我國學術期刊質量。
為加強學術期刊規范管理,力戒功利浮躁,杜絕“關系稿”“人情稿”,堅決抵制和糾正學術不端行為,科技部建立科技期刊預警機制,將存在學術聲譽較差、版面費收取過高、稿源分布異常、發文量增長速度畸高等問題的國際科技期刊,列入預警名單;將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造成惡劣影響的國際科技期刊列入黑名單,對發表在黑名單期刊上的論文,在各類評審評價中不予認可。教育部會同中國科協組織開展對期刊濫發論文問題的專項檢查,要求教育部主管在京科技期刊,特別是全年發布論文數量在2000篇以上的期刊,開展自查并接受檢查驗收。同時,加強對“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等涉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引導規范,引導相關單位在學術評價、人才評價中準確把握學術期刊的評價功能,防止簡單“以刊評文”、以“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等評價學術期刊及論文質量。
二、關于建立更加科學的學科評估系統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對破除“五唯”頑瘴痼疾作出部署,對學科評估提出具體要求。第五輪學科評估和全國專業學位水平評估貫徹落實《總體方案》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標準,強化“質量、成效、特色、貢獻”的評價導向,著力改革科研評價,增加創新性指標。以多維破“五唯”,不唯論文、獎項指標,設置“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農業新品種”等指標,多維度評價科研成效。改革學術論文評價,采用代表作評價方法,聚焦標志性學術成果,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避免“以刊評文”,按照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教科技〔2020〕2號)精神,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志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加強“代表作”和“社會服務貢獻案例”評價,通過開放性“留白”,由高校自選、自述,充分體現辦學定位與特色貢獻,推動和引導高校營造創新性學術氛圍。
三、關于系統推進科研誠信建設
保持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健全高校學術規范監督機制,建立并持續落實學術不端與師德失范的處理處罰聯動機制,對違背科研誠信行為人從學術、師德、黨紀三方面處理,在嚴肅查處科研誠信重大案件方面,建立常態化通報機制,在相關責任人所在單位網站、主管部門網站和科技部網站公開通報調查結果,已累計通報20批次500余篇論文的查處結果。同時,科技部開通了覆蓋全國的科研誠信管理信息系統,支撐開展誠信審核和聯合懲戒,對存在科研誠信問題的個人及單位限制其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科技獎勵等。壓實國家科技計劃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科研誠信主體責任,對履行主體責任不力的將限制參加有關科技活動。教育部加強科研誠信宣傳教育引導,充分發揮教育部科技委專家學者資源優勢,開展“百名院士委員進校園”活動,組織科技委委員舉辦各類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教育活動,強化科學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
四、關于加強科技評價體系建設
2018年6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確立了注重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發揮好評價指揮棒作用。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圍繞科技成果“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推動科技評價標準化建設,研究發布《科技評估通則》《科技評估基本術語》等多項國家標準。
教育部建立健全各種課題評審、立項、中檢、結項、清理等公開制度,督促高校專家學者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要求專家客觀、公正履職,遵守職業道德,嚴格保密,不透露評審情況等,并加強對同行評價的社會監督。同時,科技部建立隨機抽取、規定輪換、承諾和公示制度。堅持評審過程全程留痕,將項目申報受理、評審立項全過程納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對于非保密項目,全面推行視頻評審、電話錄音、評審結果反饋、立項公示等舉措,加強評審公正性。向社會公布評審立項規則,評審過程中采取“一人一票”的評審方式,避免少數專家掌握過重話語權。嚴格執行項目評審回避制度,允許項目申報人在評審前提出需要回避的單位和個人。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學術期刊管理,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學術不端和科技違規行為時刻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進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破除“五唯”頑疾,改進學科評估,優化指標體系,積極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評價體系;扎實推進科學、規范、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建設,大力營造潛心科研、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良好學術氛圍。
關于推動高等教育評估提質增效的建議
圖片來源:教育部
您提出的“關于推動高等教育評估提質增效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高等教育評估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了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破除“五唯”頑瘴痼疾,改進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和學科評估,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歸口管理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等要求。教育部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實落地,統籌加強與改進教育評估工作。您提出的“關于推動高等教育評估提質增效的建議”,教育部表示贊同,并會在工作中充分吸收。
一、關于落實黨中央要求,突出育人導向
在教育部組織開展的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學科評估、“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等評估工作中,均堅持立德樹人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在評估指標設計時緊扣中國高等教育實際,聚焦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2021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加強對學校辦學方向、育人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審核,將思政教育、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等作為評估指標,引導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第五輪學科評估在以往基礎上更加聚焦立德樹人,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從思政教育成效、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等方面全面評價人才培養質量。“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把人才培養作為重要核心維度,以人才培養過程、結果及影響為評價對象,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綜合考察建設高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投入與改革、創新創業教育、畢業生就業質量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方面的建設舉措與成效。
二、關于加強協同,合理歸并精簡評估
教育部積極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嚴格控制教育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切實減輕基層和學校負擔的要求,針對基層反映突出的“多頭評估、重復評估、同時評估”問題,對現有評估項目進行摸查清理,制定清單,實行歸口管理,加強實施統籌。對正在開展的評估項目,予以改進,如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簡化了評估環節,對于參加第一類審核評估的高校聚焦人才培養保障能力建設,不再考察具體教學要素環節,進一步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松綁”。
三、關于強化信息共享,建立統一的國家大數據平臺和智慧評估機制
為加強對高校教育教學、學科建設等各項工作的過程性監督和常態化監測,切實提高評估工作效率、減輕高校負擔,教育部于2018年建成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該平臺綜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數據信息的關聯比對和邏輯校驗,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為各項評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2022年以來,教育部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高等教育數據管理平臺,實現數據一次采集、統籌使用,切實減輕高校數據填報和材料制作的負擔。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和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新形勢新定位,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規范和引領相結合,從評估功能、定位、結構、模式等多個維度深度改革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評估體系,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