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評審結果公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自然資源部、中國礦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海南大學、重慶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等多所高校,官宣獲批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研制項目。
其中自然資源部、中國礦業大學均已官宣獲得部門推薦類立項信息:
-
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為依托單位,陳大可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儀”項目獲正式立項,資助直接經費8618.69萬元。
-
以中國礦業大學作為依托單位,袁亮院士作為負責人申報的“深地工程多場耦合動力災變試驗儀”項目獲正式立項,獲資助直接經費8523.1萬元。
另外,此前,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均有消息,稱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已通過現場考察。具體如下:
1、自然資源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資助結果,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為依托單位,陳大可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儀”項目獲正式立項,資助直接經費8618.69萬元。這是海洋二所首次獲得該類型項目資助。 現有海洋觀測儀器設備局限于無法兼顧智能化、敏捷性、環境適應性和任務適應性,難以滿足科學發展和國家戰略對海洋觀測的迫切需求。據陳大可院士團隊介紹,“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儀”項目提出以智慧母船為支撐載體,通過空、海、潛無人平臺跨域協同組網,研制一套“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儀”,通過解決廣域異構無人節點集群組網協同控制、復雜海洋環境下的高可靠跨域異構組網通信、廣域跨介質環境下的時間同步與定位導航、數據可視化與科考作業管理、適用于復雜任務場景的多功能無人節點等關鍵技術問題,實現對復雜海洋任務的智能、快速、同步、立體觀測。
2、中國礦業大學
3、北京理工大學
8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分布孔徑長時相參行星雷達測量儀”現場考察會在北京舉行。經過基金委的嚴格評審,該項目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和現場考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主任郝躍院士、常務副主任劉克、副主任何杰等以及專家組成員聽取了項目負責人匯報,審閱了項目申請材料并進行了提問和討論,并對實驗條件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北理工校長龍騰院士、副校長王博,項目顧問毛二可院士出席會議,相關參與單位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北理工人力資源部、研究生院、科學技術研究院、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后勤基建處等部門負責人參加考察會。
項目負責人曾濤教授進行了匯報。該項目擬瞄準小行星研究中的行星形成、生命起源、物種滅絕等前沿科學問題,實現小行星軌道、形貌及微變化的精細測量,打造國際小行星研究高地,預期研制的分布孔徑長時相參行星雷達測量儀將對國家戰略部署具有重大意義。
專家組現場考察了北京理工大學微波暗室、微納制造超凈實驗室與寬帶精密跟蹤雷達等平臺基礎,并參觀了雷達演示。
專家組經討論后一致認為,“分布孔徑長時相參行星雷達測量儀”項目符合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的定位和要求,一致同意通過現場考察,建議項目立項。
4、上海交通大學
2022年8月26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院士帶隊,化學科學部組織專家對擬資助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基于超高幀頻激光診斷的高溫高壓湍流燃燒研究裝置”進行了現場考察,該項目由上海交通大學齊飛教授牽頭負責。
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代表依托單位感謝自然科學基金委對該項目的支持,強調上海交通大學將落實好依托單位責任,在各個方面全力支持和保障該項目的實施。
齊飛教授代表項目組匯報了項目的科學目標、研制方案、保障條件和研制基礎,現場回復了專家組質詢。隨后,專家組實地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學激光燃燒診斷實驗室和擬建設的裝置場地,并根據項目申請材料、負責人匯報和現場考察情況,提出了考察意見和項目實施建議,形成了考察報告,圓滿完成了考察任務。
5、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2022年8月2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科學部組織專家對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面向紅外芯片的光譜與界面功能關系研究的多尺度表征系統”開展了現場考察。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數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項目推薦部門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局長曹凝等出席會議,項目依托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相關負責人、項目組、自然科學基金委計劃與政策局主管人員及數理科學部物理科學一處工作人員參加了考察會。
現場考察專家組審閱了項目的申請材料及評審意見,聽取了項目負責人陸衛研究員對儀器研制的科學目標、研制基礎、研制方案和進度安排、保障條件,以及風險評估、管控措施和預案等方面的匯報,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質詢與研討。專家組實地考察了項目研制的實驗場地和支撐條件,依托單位負責人表示將對項目實施給予有力的條件支撐和保障。經過充分調研和討論,形成了現場考察報告,建議盡快立項。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院王快社教授主持的“攪拌摩擦固相沉積增材制造及其智能監測裝置研制”項目,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資助經費875萬元。
這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首次獲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實現歷史性突破。
2、福建師范大學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福建師范大學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榮獲5項,其中李步洪教授主持的《血管靶向光動力劑量參數定量監測儀》獲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資助經費796萬元。
據悉,這是福建師范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身份獲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
3、海南大學
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劉謙教授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腦血管光子計數顯微CT成像與定量分析系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立項,直接經費達752萬元。
4、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水興教授團隊申報的“面向腫瘤乏氧定量研究的小動物光-磁聲一體成像設備”獲批立項,項目經費840萬元。
針對現有的活體成像設備難以滿足腫瘤乏氧的定量及可視化研究需求,該儀器項目開創性地將新興的磁聲成像技術引入到小動物活體成像設備中,與光聲技術融合互補,將實現對腫瘤的氧合水平、分子應答、血管演變等乏氧相關多靶標、多參數的同機采集,滿足腫瘤乏氧的精準定量及可視化研究需求。該設備的成功研制,將突破腫瘤乏氧在體研究的技術瓶頸,助力腫瘤乏氧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及療效評估等全鏈條研究工作。
5、重慶大學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2年度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的評審結果,重慶大學物理學院孫陽教授申報的“極低溫強磁場磁電耦合物性測試系統”獲批立項,項目直接經費825萬元。這是我院首次獲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實現歷史性突破。
6、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業偉教授申報的《循環腫瘤細胞精準檢-診智能一體化儀器研制》獲得立項,項目經費815萬元,資助期五年。
該項目面向我國腫瘤精準診療的迫切需求,順利實施將首次實現基于循環腫瘤細胞的腫瘤無創精準診斷,并提升我國腫瘤疾病的防控能力。“申報獲批的項目將聚焦腫瘤精準診療,通過自主創新、機制突破,揭示腫瘤的發生、發展機制,重點在肝癌、肺癌、前列腺癌等領域,通過發現腫瘤特異性標記物,實現精準診斷,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從而取得更好預后,最終造福廣大患者。”張業偉教授介紹,項目將實現檢測和診斷的一體化智能化,高精度獲取、高靈敏分析、高精準識別,最大程度利用一臺機器解決問題。
7、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評審結果,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李軍教授負責的“鉆井復雜工況井下實時智能識別系統研制”項目獲立項資助。這是學校獲立項資助的第4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也是克拉瑪依校區承擔的首個國家級重大項目。
該項目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業共同承擔。項目聚焦鉆井復雜工況井下實時智能識別難題,提出了井下工程參數雙點測量、復雜工況原位智能識別、分析結果實時上傳的創新思路,圍繞多參數集成測量結構相間干擾特性、井下復雜工況產生機理模型及各工程參數映射關系、井下復雜工況特征數據庫及智能識別模型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有望形成行業領先的先進儀器,推動我國智能鉆井技術的進步。
8、中國地質大學
工程學院院長焦玉勇教授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自由申請類)《開采擾動地層深部空區隨鉆內窺系統研制》獲批立項。這是“十四五”期間學校獲得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
該項目面向國家深部礦山動力災害防控和事故應急救援重大前沿需求,擬研發“地質鉆進—內窺成像”同步進行的一體化科學探測儀器,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學裝置,實現深部煤礦地下空區內部形態的清晰窺視和幾何重構,為沖擊地壓、礦震等深部礦山動力災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為深井事故應急處治提供急需手段。該項目研制的儀器也是城建、水電、交通等相關行業的通用裝備,對推動我國深地探測裝備的研發制造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