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有一期摩擦學研究單位及實驗室介紹,在前面一期基礎上繼續介紹優秀的團隊和研究方向,如果所在單位未進行介紹,后期還會繼續其他團隊和單位的簡要介紹,如果介紹有失誤,還請諒解。
(1)四川大學
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蒲偉團隊
團隊負責人:蒲偉,2024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2019年入選國家青年人才,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溫詩鑄楓葉獎-優秀青年學者獎獲得者。
研究方向 :
1)柔性機器人:研究柔性機器人的設計、控制與應用,探索其在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性和操作能力。
2)傳動摩擦學:關注傳動系統中的摩擦、磨損與潤滑問題,致力于提高傳動效率和可靠性。
3)機電動力學與智能控制:結合機械、電子和控制技術,研究機電系統的動力學特性與智能控制方法。
4)分子模擬與納米材料:利用分子模擬手段研究納米材料的摩擦學性能,為新型潤滑材料和涂層的開發提供理論支持。
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周青華團隊
團隊負責人:周青華,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第十三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四川大學“雙百人才” B計劃,獲2020年度四川大學學術新人獎.
研究方向 :
1)空間智能機器人衛星:開展空間智能機器人衛星的關鍵技術研究,包括機器人的機構設計、控制算法、自主導航與任務規劃等。
2)空間摩擦學與可靠性工程:研究空間環境下機械系統的摩擦、磨損與潤滑問題,以及提高系統可靠性和壽命的方法。
3)空間大型結構機構/傳動系統動力學:分析空間大型結構機構和傳動系統的動力學特性,為其設計、優化和控制提供理論依據。
機械工程學院楊屹教授團隊
團隊負責人:楊屹,四川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外場改性技術在摩擦學中的應用,通過電磁場等外場處理方法改善材料的摩擦學性能,如提高硬質合金的耐磨性和潤滑性等。
(2)電子科技大學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吳穹教授團隊
團隊負責人:吳穹,電子科技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微納制造、微納機電系統、納米摩擦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1)納米摩擦學與微納制造:聚焦于納米尺度下的摩擦、磨損和潤滑現象,研究新型微納制造工藝與納米摩擦學性能之間的關系,探索如何通過微納制造技術調控材料的表面性能,以實現超低摩擦和磨損的目標。
2)微納機電系統的摩擦學問題:針對微納機電系統中普遍存在的摩擦、粘附和磨損等問題,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探索。通過實驗測試、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微納機電系統中零部件之間的接觸力學、表面物理化學作用以及潤滑機制,為提高微納機電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
3)生物醫學中的摩擦學:關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摩擦學問題,如人體關節的摩擦磨損、醫療器械與生物組織之間的摩擦相互作用等。借鑒微納制造和納米摩擦學的技術和方法,開展生物醫學摩擦學材料和器件的研發,為改善醫療器械的性能、提高生物相容性以及治療關節疾病等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物理學院李言榮院士團隊
團隊負責人:李言榮,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在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低維物理與化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雖然其團隊的研究方向較為廣泛,但在涉及電子材料與器件的相關研究中,也會涉及到一些與摩擦學相關的基礎問題。
研究方向 :
1)電子材料的表面與界面摩擦學:研究電子材料表面的微觀結構、化學成分以及物理性質對其摩擦學性能的影響。例如,在半導體材料、金屬氧化物等電子材料的表面,通過各種物理化學方法進行改性處理,探索如何優化材料的表面性能,降低表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數,從而提高電子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2)納米電子器件中的摩擦學問題:隨著電子器件的尺寸不斷縮小至納米尺度,摩擦學問題在納米電子器件中變得尤為突出。該團隊關注納米電子器件中如納米線、納米管等結構之間的摩擦、粘附和磨損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對器件電學性能、熱學性能和機械性能的影響。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理解納米電子器件中的摩擦學機理,開發相應的納米潤滑技術和防護措施,以保障納米電子器件的正常運行和長期穩定性。
3)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與應用:二維材料如石墨烯、過渡金屬二硫化物等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優異的力學性能,在電子學、能源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團隊對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進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摩擦系數、磨損率以及潤滑機制等。探索如何利用二維材料的低摩擦特性來改善電子器件的性能,如將石墨烯作為納米電子器件的潤滑層或電極材料,以提高器件的導電性和機械穩定性,同時降低其摩擦損耗。
(3)成都理工大學
鄧星橋教授團隊
團隊負責人:鄧星橋,成都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在精密蝸桿傳動的磨削加工機理及熱彈流潤滑理論等方面有著深入研究。
研究方向 :
1)精密蝸桿傳動的磨削加工機理:研究復雜空間齒面蝸桿 的磨削加工過程,建立齒面粗糙度預測模型,為提高蝸桿 傳動的精度和表面質量提供理論支持。例如,團隊提出的適用于共軛磨削加工的蝸桿 齒面粗糙度預測模型,能夠準確預測滾子包絡環面蝸桿 的磨削粗糙度,為工藝優化提供依據。
2)熱彈流潤滑理論:聚焦于蝸桿 傳動中的熱彈流潤滑行為,考慮蝸輪滾子自轉特性等因素,建立數值分析模型,深入探究其潤滑機理和影響規律,以提高蝸桿 傳動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摩擦磨損。
周俊波副教授團隊
團隊負責人:周俊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機構設計、微動磨損和表面工程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
1)微動磨損:研究在低幅振動或相對運動條件下,材料表面的磨損行為和機理,探索如何通過材料改性、表面處理等方法提高材料的抗微動磨損性能。
2)表面工程:關注材料表面的改性技術和涂層制備,以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如硬度、耐磨性、潤滑性等。通過研究表面涂層的組織結構、力學性能和摩擦學性能之間的關系,開發高性能的表面工程技術,應用于機械零部件的防護和性能提升。
楊紅娟教授團隊
團隊負責人:楊紅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省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長期從事載流摩擦磨損、精密表面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
1)載流摩擦學:針對高速列車、電氣化鐵路等領域中的弓網系統,研究載流條件下摩擦副的摩擦磨損行為、失效機制以及性能優化。例如,開展面向400km/h高鐵的弓網系統載流摩擦動態性能和失效機制研究,探索碳系滑板的剝層磨損與載流特性的耦合關系及其相互作用機制。
2)精密表面工程:致力于精密零部件的表面改性和加工技術研究,通過表面處理工藝提高零部件的表面質量和性能,降低摩擦系數,提高耐磨性和耐腐蝕性,以滿足高端裝備制造業對精密零部件的高性能要求。
(4)西南科技大學
余家欣教授團隊
團隊帶頭人:余家欣教授是該領域的核心人物,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入選者,現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理事等職,在機械摩擦學、表面界面技術等領域成果豐碩。
研究方向
1)納米摩擦學:利用原子力顯微鏡等設備,研究納米尺度下材料的摩擦磨損性能、表面力與變形等,探索納米結構表面的摩擦學特性和微觀機理。
2)表面工程與宏觀摩擦學:關注材料表面改性技術,如化學鍍、物理氣相沉積等,以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潤滑性能等,同時研究宏觀尺度下機械零部件的摩擦磨損行為和潤滑機制,為工程應用提供技術支持。
3)生物摩擦學:針對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摩擦學問題,如人體關節的摩擦磨損、醫療器械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等開展研究,致力于開發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和摩擦學技術,提高醫療器械的性能和使用壽命,改善人體關節的摩擦學環境。
4)玻璃表面科學:聚焦于玻璃材料的表面特性、摩擦誘導的表面損傷與強化機制等,通過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深入了解玻璃在不同條件下的摩擦學行為,為光學玻璃等高性能玻璃材料的加工和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5)表面微流體控制:探索微納尺度下表面與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微流體在不同表面結構和性質下的流動行為、傳熱傳質規律以及摩擦阻力特性等,為微機電系統、生物芯片等領域的發展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持。
(5)西南石油大學
王國榮教授團隊
團隊負責人:王國榮,西南石油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能源裝備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研究方向 :
1)摩擦學理論及應用:深入研究摩擦學的基礎理論,并將其應用于石油天然氣裝備等領域,解決實際工程中的摩擦磨損問題,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2)鉆頭與井下工具的摩擦學研究:針對鉆頭和井下工具在復雜工況下的摩擦磨損特性進行研究,優化其結構和材料,以提高鉆井效率和降低成本。
3)石油天然氣裝備現代設計理論及方法中的摩擦學問題:在石油天然氣裝備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摩擦學因素,通過先進的設計理論和方法,開發高性能、低摩擦的裝備部件。
(6)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摩擦學研究團隊實力雄厚。
團隊成員:
李健研究員:長期從事苛刻環境摩擦學材料、評價方法、失效機理研究以及摩擦學試驗裝備與試驗方法研究,在該領域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曾參與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并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段海濤研究員:研究方向主要為材料磨損與腐蝕失效機理研究,在海洋環境用聚合物摩擦材料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為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詹勝鵬正高級工程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青年學組副主任、特聘專家,長期從事海洋工程摩擦學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主持多項科研項目,研究成果豐碩,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等多項獎勵。
賈丹正高級工程師:在特種功能有機復合涂層材料等摩擦學相關領域有深入研究。
章武林高級工程師:專注于軌道交通鋼軌打磨磨石材料自主化研制及工程化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
1)材料摩擦學性能研究:針對不同材料在各種工況下的摩擦學性能展開深入研究,包括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等,通過實驗測試和理論分析,揭示材料的摩擦磨損機理,為材料的選擇和應用提供科學依據。例如,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多孔結構表界面調控技術的鋁碳復合材料開發及其載流摩擦學性能研究”,旨在開發高性能的鋁碳復合材料,并深入研究其載流摩擦學性能。
2)苛刻環境下的摩擦學問題:關注特殊環境如海洋環境、高溫高壓環境、腐蝕環境等對材料摩擦學性能的影響,開展相應的防護技術和材料研發。如段海濤研究員對海洋環境用聚合物摩擦材料的研究,致力于解決聚合物摩擦材料在海洋環境中面臨的性能挑戰、耐久性及可靠性問題。
3)表面工程與摩擦學:將表面工程技術與摩擦學相結合,通過表面處理、涂層制備等手段,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提高其耐磨性、減摩性和潤滑性能。例如,研發的自潤滑復合材料成功列裝于某重點裝備型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以及開展的CVD涂敷技術研究,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空白。
4)摩擦學試驗裝備與試驗方法:研制先進的摩擦學試驗裝備,開發科學合理的試驗方法,為摩擦學研究提供準確可靠的測試手段和數據支持,推動摩擦學研究的發展和應用。
5)基于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的摩擦學研究: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對大量的摩擦學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建立摩擦學性能預測模型,為材料設計、性能優化和故障診斷等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