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揭曉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立項名單。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山大學等20多所高校官宣博士研究生獲資助,超50名優秀博士生獲批該項目。具體名單如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于2023年首次試點設立,該項目采用“推薦+評審”的模式實施,通過博士生個人申請、學校遴選推薦、基金委組織通訊評審、會議評審等多個環節,層層選拔,優中選優,最終確定資助項目(每項30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潘應浩,所申報的“可再生能源配額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下電力企業效率與生產優化研究”項目成功獲批。該項目重點考慮在碳配額及可再生能源配額的雙重約束下,如何構建一套有效的電力企業效率評價模型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博弈論等方法,指導電力企業完成資源配置和生產決策的優化工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生翟祎,申報的基于語言模型的高性能深度學習算子生成技術研究項目成功獲批。 項目名稱:基于語言模型的高性能深度學習算子生成技術研究 資助類別: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 接收編號:624B200078 資助金額:30萬 翟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研究生 導師:張燕詠教授,張昱教授 清華大學 近日,清華大學安全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博士生劉澤夷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知,其申請的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項目(博士生)獲得批準。項目名稱為“變工況條件下復雜工程系統關鍵部件的智能故障診斷方法研究”。該項目將分別面向過渡工況與未知工況開展研究工作,為提升變工況條件下復雜工程系統關鍵部件的安全性提供基礎理論,為實現高端裝備生產過程的可靠性提供技術保障。 劉澤夷,清華大學自動化系2021級直博生,導師何瀟教授。劉澤夷主要研究方向為動態系統的安全性評估與安全控制。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獲評北京自動化學會優秀博士研究生、清華大學綜合優秀一等獎學金、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優秀獎學金等榮譽。以第一作者在TKDE、TCST、TNNLS、TII、TSMCA等權威國際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0余篇,在《自動化學報》上發表動態系統實時安全性評估領域首篇中文綜述。研究成果累計被引400余次,得到20余位國內外院士(會士)的正面引用或評價。擔任TPAMI、TKDE、TASE、KDD等學術期刊或會議的審稿人,擔任ICAIS&ISAS 2024安全控制相關專題共同主席,部分成果應用于我國“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的運行維護。 南京大學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揭曉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立項名單,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林偲蔚申報項目成功獲批。 林偲蔚,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字地形分析,以第一作者身份多篇高水平SCI學術論文,曾獲2024年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優秀畢業生、優秀畢業論文等,主持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一項。 此次獲得資助的項目名稱為“火星谷地成因機制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啟示”。該項目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火星探測計劃)開展研究,依托我國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數據,試圖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耦合多源地貌地理空間數據融合,探討火星谷地成因的空間分布及相應的地貌過程,深化對火星氣候環境的科學認識。 同濟大學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揭曉了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立項名單,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戴曉虎教授課題組博士生王泓的申報項目成功獲批。 項目名稱:微米粉末載體與脫氮菌群界面自組裝互作機制及微生物群聚調控研究 資助類別: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 接收編號:524B2137 資助期限:2年 王泓,中共黨員,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師從戴曉虎教授。在讀期間一直從事污水生物脫氮理論與新技術的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在Water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15篇,2篇為ESI1%高被引論文,申請發明專利3項,多次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并在IWA會議上作口頭匯報,參加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和上海市科技委雙碳專項,連續三年榮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22、2023、2024),獲湖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同濟大學學術先鋒等榮譽。
東南大學多媒體技術研究所博士生陳康建,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
陳康建同學本科來自南京理工大學,免試攻讀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進入戚晨皓教授課題組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毫米波大規模MIMO的波束成形設計。碩士畢業去某研究所工作一年后,回到母校東南大學繼續在戚晨皓教授指導下攻讀博士。
目前陳康建作為第一作者已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等期刊上發表SCI期刊論文8篇,在IEEE全球通信年會(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和IEEE國際通信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上發表EI論文5篇,作為第一作者獲得2019年度GLOBECOM最佳論文獎和2022年度ICCC最佳論文獎。另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
吉林大學博士生郭思源申報的《強化學習驅動的大語言模型智能體進化機制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項目資助。吉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連續兩年共獲批3項基金委博士研究生項目。
郭思源,本科就讀于吉林大學唐敖慶理科試驗班計算機方向,2021年保送至吉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跟隨常毅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2023年轉為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大語言模型智能體和強化學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CF-A類會議或期刊上發表論文3篇,包括ICML、TKDE和SIGIR,并多次擔任ICML、NeurIPS、ICLR等頂級會議PC Member。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