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院士增選,27名候選人被處理,或被永久取消院士參選資格
2024-12-23 11:33:16
作者:科獎在線 來源:科獎在線
分享至: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存在違規問題的5名候選人資格,在院士大會期間處置涉及22名有效候選人的突發重大舉報線索。新改革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23年院士選拔“寧缺毋濫”,相較計劃名額的缺額為2009年以來歷次增選中最大。
2023年,共增選出59名中科院院士、74名工程院院士。然而,這次結果與計劃名額相差甚大。其中,中科院計劃增選名額為79名,實際當選59名,比例約74.7%;工程院計劃增選名額不超過90名,實際當選74名,比例約82.2%。缺額為2009年以來歷次增選中最大,結果無不表明,我國的院士選拔迎來了歷史最嚴季。2022年9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要以完善制度、解決突出問題為重點,提高院士遴選質量,更好發揮院士作用,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本次院士增選首次明文禁止說情打招呼,違規者將永久取消參選資格。選拔分兩輪,第一輪改為外部同行專家評審篩選出增選名額120%的候選人后,由院士進行第二輪投票。不論是院士還是同行專家,均獨自評審、獨立投票,大大減少候選人與投票人、投票人與投票人之間的接觸交流。參加評審的外部同行專家管理最為嚴格,每名投票人都需要上交手機、閉門不出,也不能進行交流,審閱候選人的材料后,獨立進行投票,“據說飯都給你送上來的"。與往年相比,院士之間特別是院士與候選人之間的接觸、交流,大大減少了。往年的院士評選,在學部環節就會議不斷,至少有專業組討論、學部全體會議、第二輪候選人自我介紹回答問題等環節,且規定院士必須全程參與才能投票,在這些會議上院士們公開交流較多。但今年,公開的討論交流相當于消失了。候選人自我介紹、回答問題的環節也被取消,外部同行專家評審和院士投票,均以看電子材料為主。“現場答辯介紹環節也取消了,理論上你看材料就可以了。"院士在投票時均需要獨自評審、獨立投票,有效減少了選舉期間“說情打招呼“的情況。
2023院士增選明令禁止說情打招呼行為
-
干擾院士、學術團體等推薦候選人工作的;
-
要求或暗示院士、外部同行專家給候選人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的;
-
探聽尚未公布或不能公開的院士增選過程信息、增選結果的;
-
阻撓、干擾增選投訴調查工作的;
-
為他人的說情打招呼提供幫助、協助或其他便利的;
-
其他影響院士增選公正性的說情打招呼:
作為學術頭銜的院士,因為背后巨大的利益尋租空間,正逐漸演化成集多方、多種利益于一體的“龐然大物”。
有些院士,利用“院士”頭銜過度參與商業活動,不合理站臺、撐門面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院士在兩個單位或多個單位受聘取酬,飽受社會詬病的“跑院士”現象屢禁不止;有些項目的經費申請,院士頭銜成了一張綠色的“通行證”……
與此同時,個別地方和單位以擁有院士多寡來標榜“科研政績”,為挖院士,既獎勵票子又贈送房子,儼然變成了一種惡性競爭。
“院士退出機制”改革,旨在摘掉院士“終身制”及其附在頭銜上的利益與光環,讓院士稱號真正回歸純粹的榮譽性和學術性。
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分別2024年在各自的章程條例里,白紙黑字地標明了“院士退出機制”的有關內容。

第五條 院士可申請放棄院士稱號,經學部主席團批準后生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有關規定,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后,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
院士如有違反科學道德、品行不端等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的行為,或因違紀違法受到黨紀政務處分、行政或刑事處罰,由學部根據情節輕重對其給予相應處理和處分,報院黨組批準。對于情節嚴重或特別嚴重的,由學部主席團決定勸其退出院士隊伍或撤銷院士稱號,報院黨組批準,待召開院士大會時予以追認。院黨組可向學部主席團提出撤銷院士稱號的建議。

第十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的規定,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后,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第十二條 當院士的個人行為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影響院士群體和中國工程院聲譽時,應視情節給予相應處理;情節特別嚴重的,勸其放棄院士稱號或撤銷其院士稱號。當院士的個人行為涉及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時,應撤銷其院士稱號。 第十三條 院士本人提出辭去院士稱號的辭呈,經主席團審查認可后生效,并通報全體院士。“維護院士稱號的純潔性”是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近些年來反復提及的一句話,這需要每一位院士愛惜著自己的羽毛。
是學術上的造詣成就了“院士”,而不是這一個院士的頭銜。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