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科技圈又掀起了一場關于倪光南院士的爭議。一位中科院院士在某高端論壇上公開表示:“倪光南除了在聯想做出一些成績外,離開后就沒啥建樹了,還總喜歡自我標榜。”這番言論在網上炸開了鍋,引發熱議。
我不得不說,這位院士的觀點讓人大跌眼鏡。把倪光南院士說成“沒本事”的人,要么是根本不了解中國科技發展史,要么就是帶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歪曲事實。
知道為什么離開聯想后的倪光南被說成“沒本事”嗎?這背后有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不為利益集團服務的科學家,在某些人眼里就成了“無能之輩”。這種論調,本質上是在用商人的尺子丈量科學家的價值。
倪光南院士在聯想期間的成就,現在依然被很多IT人奉為經典。他主持開發的聯想漢卡獲得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這項技術讓聯想在1989年實現了從計算所公司到聯想集團的跨越。那個年代,個人電腦還不支持中文輸入,老百姓想用電腦打個中文都難如登天。
正是倪光南帶領團隊攻克了這個難題,為中國PC產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團隊開發出了聯想系列微機,打響了國產PC的第一槍。在他的帶領下,聯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成長為中國PC行業的領軍企業。這些成就,難道是一個“沒本事”的人能做到的嗎?
更重要的是,倪光南在聯想時期就一直強調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就永遠只能依附于人。這種觀點在當時看來也許太超前,但在今天,誰還敢說這種思維不正確?
有人說倪光南離開聯想后就沒有建樹了,還拿方舟科技的失敗說事。但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方舟科技最終淪為圈地賣房的工具,而不是專注于芯片研發,這恰恰印證了倪光南當年在聯想堅持自主研發路線的遠見。當時,倪光南看中了方舟科技在CPU領域的技術積累,希望能夠為國產芯片事業添磚加瓦。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人把科技企業當成了圈錢工具,最終導致項目失敗。
這能怪倪光南嗎?恰恰這件事告訴我們:沒有產業報國的情懷,再好的技術也可能被商業利益綁架。倪光南看到這一點后,主動向科技部匯報了情況,這種敢于承擔責任的態度,恰恰體現了一個科學家的擔當。
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些動輒指責倪光南“沒本事”的人,往往都是站在商業利益的角度說話。在他們眼中,賺不到錢的研發都是沒價值的,看不到科技創新的長遠意義。
現在的華為、中芯國際遭遇美國制裁,不正說明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嗎?如果當年所有的企業都像倪光南主張的那樣重視自主創新,我們今天會不會少走一些彎路?
倪光南院士離開方舟科技后,并沒有放棄對芯片產業的關注。他積極扶持北京君正等企業發展,為我國芯片產業的崛起持續貢獻智慧。這些企業現在都在科創板上市,成為國產芯片領域的重要力量。
倪光南院士的經歷給我們深刻的啟示:搞科研的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芯片研發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事業,不可能立竿見影。
當年聯想放棄自主研發轉向貿易,看似明智,實則是在為今天的困境埋下伏筆?,F在聯想在高端服務器市場上難有作為,不就是因為缺乏核心技術嗎?
創新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方舟科技的失敗不能抹殺倪光南院士的貢獻。在芯片領域,失敗是常態,但只要方向正確,就要堅持下去?,F在的韓國三星,不也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嗎?
真正的科學家,永遠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倪光南院士80多歲高齡了還在關注國產芯片發展,還在為年輕一代指明方向。這種情懷,豈是那些只懂利益的人能理解的?
現在的科技圈真需要更多像倪光南這樣的“倔老頭”。在利益面前堅守初心,在挫折面前永不言棄。與其指責倪光南“沒本事”,不如學習他敢于創新、勇于擔當的精神。
讓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當年美國也有人說袁隆平“不務正業”,說他研究雜交水稻是在浪費時間。但歷史證明,正是這些被質疑的科學家,成就了國家的未來。
我始終相信,只要有更多像倪光南這樣的科技工作者,中國的科技事業就一定能實現彎道超車。那些只會嘲笑創新者的人,終將被時代所淘汰。
你覺得對倪光南院士的這些質疑合理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交流討論。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