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高等教育變革創新的一年,是全國高校突破進取的一年。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將建成教育強國擺在首要位置,賦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責任。
高績(ID:gaojidata)梳理高等教育的重要數據以及這一年影響高等教育進程的10件大事,擇要復盤2024年,一起看看全國高校如何砥礪前行。
01 專業布局:本科專業大調整
2024年是專業布局大洗牌的一年。
“還沒畢業,專業沒了。”3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專業布點,調整幅度歷年最大,其中撤銷本科專業1670個,撤銷數量歷年最多。此外24種新專業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錄內專業達816種。
圖 2019-2023年度中國高校本科專業點數量調整情況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通知要求,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2025年即將到來,學科專業調整優化進入沖刺階段。如何優化布局,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是各省市各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02 立法保障:學位法通過
2024年是我國學位制度發展里程碑的一年。
學位制度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在學位條例基礎上全面修訂、制定學位法,是自學位條例實施以來的第一次。4月2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表決通過學位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學位法共7章,包括總則、學位工作體制、學位授予資格、學位授予條件、學位授予程序、學位質量保障、附則。
制定學位法,對規范學位授予工作,保護學位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學位質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學位法的出臺,標志著中國學位制度走向成熟,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03 科技成果: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頒布
2024年是國家科技成果豐收的一年。
在“國家三大獎”通用項目中,67所高校碩果累累。清華大學以9項的獲評總數位居第一;西安交通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緊隨其后,各獲評7項。多所“雙非”高校表現亮眼:吉林農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陸軍軍醫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04 高校升級:更名升本,改頭換面
2024年是高校升級快步走的一年。
高校更名是事關學校命運的大事。6月底,教育部公布202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多達50所高校在本輪的名單公布中,以嶄新校名閃亮登場,更名數量接近10年以來總數的一半。其中,26所高職成功升格,搖身一變成為“本科”院校;12所本科高校從“學院”更名“大學”,終于實現“大學”夢;10所獨立學院完成轉設,完成辦學性質的華麗轉身。
圖源:佛山大學官微
在2023年教育部重啟更名工作后,關于院校生存的名字角逐之戰,再次打響。據統計,目前至少還有20所高校還在更名進程中。成功更名,只是高校歷史中的一個節點,而非終點。提升學校綜合實力,才是高校持續發展、不斷蛻變的正道。
05 優秀成果:“人文社科最高獎”公布
2024年是人文社科研究開花結果的一年。
三年四年等一回,人文社科綻光輝。7月,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名單揭曉,共產生獲獎成果1496項(含香港、澳門高校獲獎成果),其中著作論文獎1196項,咨詢服務報告獎76項,普及讀物獎21項,青年成果獎203項。該獎項是目前國內人文社科領域最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重要獎項,代表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頂尖水平。該獎始設于1995年,每三年或四年評選一次,至今已成功評選了九屆。
圖源:微言教育
本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獲獎高校中,北京大學獲獎94項,高居全國榜首;其中一等獎數量達到11項。中國人民大學獲獎85項,總數排名第二;其中一等獎數量多達14項,位列全國第一。北京師范大學獲獎60項,總數排名第三。
06 學位建設:學位授權審核完成
2024年是高校學位建設升級的一年。
07 國際影響:中國科技論文,世界第一
2024年是中國科技論文產出爆棚的一年。
中國正鞏固其作為科技大國的存在感。6月18日,《自然》發布2024年度榜單,該指數以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以及文章貢獻度為基礎,對全球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排名。在2024年版的綜合排名中,中國超過美國,名副其實占據了全球第一。中國科學院繼續位列全球首位,已連續十二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中國科學院大學位列內地高校第1位,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內地高校第2位,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也躋身全球高校10強。
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京發布《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繼續保持世界第1位。
08 中央發文:博士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4年是全面提升博士生自主培養質量的一年。
博士生教育作為我國學歷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支撐。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持續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意見》指出,要完善學科專業體系,強化國家戰略人才培養前瞻布局。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完善及時響應國家需求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和調整機制,加強理工農醫類以及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建設,提升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占比,加快關鍵領域學科專業建設,強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要重塑培養流程要素,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改革招生管理模式,優化培養過程,強化分流退出和多向選擇,探索建立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培養分類發展、融通創新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建設高水平導師隊伍,深化創新國際交流合作。
09 人才培養:國家“卓院”,來了
2024年是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大力推進的一年。
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對81名“國家卓越工程師”和50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進行了表彰,這是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10月21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第三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名單,全國共有8所高校獲批。至此,已有32所高校獲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
圖源:微言教育
長期以來,培養“卓越工程師”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導向之一。2022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推進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把培養卓越工程師作為“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任務。9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懷進鵬表示,未來還將發布中國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加強國際合作,為世界工程教育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10 不破不立:國自然,多項改革
2024年是國自然改革大刀闊斧的一年。
今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一系列改革引發熱議。深入開展評審專家被“打招呼”頑疾整治工作,今年已通報2批科研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涉多所高校學者項目撤銷,申報資格取消;國家杰青和優青迎來首次分級評價,41位學者獲杰青延續資助;將女性申請“杰青”項目的年齡限制放寬到48周歲;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博士生支持力度,試點優秀本科生資助,“00后”在國自然嶄露頭角;取消面上項目連續兩年申請未獲資助后暫停一年申請的限制;取消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和地區基金不允許博士后研究人員變更依托單位的限制;持續落實科研經費管理改革······
2024年10月25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經國務院第4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國自然申報和資助,即將開始新的征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