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點時間,他們要建設一所“第四類”大學
2025-01-03 13:47:39
作者:陳彬 王之康 來源:中國科學報
分享至: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陳彬 通訊員 王之康
2024年,正式“去籌”的深圳理工大學迎來了首屆本科生,學生質量也進入了廣東高校第一方陣。這讓作為校長的樊建平深感欣慰。在成為校長之前,樊建平一直在做科學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腦子里想的都是如何爭取和完成科研項目。而如今,他的腦子里裝的卻是自己的學生,尤其是本科生。“當前,全球高等教育正步入第四類大學的轉型期。這類大學的核心是從傳統的科研、教育與成果轉化,轉向使命驅動、問題導向、多主體協同創新為一體的新型高等教育范式,著重于創造社會價值并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樊建平說,他們希望把深圳理工建設成為第四類大學,“因此和市場及產業結合得非常緊密,同時與科研機構進行密切合作,在本科教育上進行了一些創新”。比如,該校實行“學院+研究院+書院”三院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學院開展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研究院通過科研平臺為實踐教學提供支持,書院則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本科生從大一開始,每個星期只上4天課,周五全部去實驗室進行科研實踐等。一名叫肖逸朗的學生讓樊建平印象深刻。“他告訴我,通過科研實踐,不僅親眼看到了師兄、師姐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還能親自上手,提前感受研究過程。”樊建平說,一次在合成生物自動化小組進行科研實踐時,肖逸朗沒能把目標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導致實驗前功盡棄,但這次失敗讓他明白,在科研中,實驗失敗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一步步走向成功。再比如,該校也為本科生匹配了很多大師資源,還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等學術大師與本科生面對面。一名學生在和諾獎得主斯特凡·黑爾交流后說,自己“離諾獎又近了一步”,這句話令樊建平記憶猶新。“創造力=知識×(好奇心+想象力),我們最想培養的是同學們的創造力。”樊建平告訴《中國科學報》,深圳理工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將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需要,以交叉學科來培養優秀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創新企業家等拔尖創新人才。他說,我國已建成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公眾對其接受程度很高。將來,類似學校或許會更多,只是每一所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彼此間互相借鑒,為更多高校的建設發展提供參考。“在此過程中,我們將穩扎穩打,先讓2025年全國招生工作得到更多省份認可,再建立科研的框架和基礎,共同支撐一流學科發展。此外,我們還將繼續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尤其是青年才俊。”樊建平說,經過一年左右的實踐,希望他們的教育體系能夠成型,并在服務理念和服務效率上更進一步,打造“服務鐵軍”。“給深圳理工點時間,我堅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樊建平說。《中國科學報》 (2024-12-31 第3版 高教聚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