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項目化教學,現狀并不“美好”
2025-01-09 14:09:44
作者:鮑威 來源:中國科學報
分享至:
文 | 鮑威(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來,培養符合行業產業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成為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點任務。在這方面,國家、地方乃至高校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然而,工程人才培養的核心是構建產學融合、協同培養的育人機制,這直接影響到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問題。2024年,我的團隊針對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育人成效,以行業用人單位、工程類專業學位點負責人以及畢業生為對象,展開了專題調查。調查中,最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是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性能力存在結構性供需“失配”。無論是學位點負責人還是行業用人單位,供需雙方都認為目前工程專業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并不能充分滿足行業未來的發展需求,尤其在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國際視角與意識、節能環保意識等方面明顯欠缺。雖然對學位點負責人的調查顯示,目前院校培養的工程人才在專業外語能力、數字化素養和人際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質量較高,但用人單位對上述能力的評價卻并不樂觀。這其中,專業外語能力和數字化素養供需失配狀況最為明顯,供給端與需求端的評價差距分別高達0.88和0.71個單位。類似的還有工程人才的國際視角與意識、創新系統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也存在顯著的供需失配矛盾。導致該問題的原因是結構性的。項目化教學的缺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原因。所謂項目化教學,即依托真實工程項目開展實踐教學,強調在指定的項目框架中,通過師生互動、合作學習兩大路徑,根據真實任務目標開展自主性探究與實踐。既有研究顯示,項目化教學有助于提升工科學生的通用能力和品質素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基于真實項目、職場情景開展的教學,不僅可以深化工科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轉化,提升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通用能力,更能培養其工程思維、職業認知、持續學習等品質素質。在我國,項目化教學并非新鮮概念,甚至可以說,只要涉及工程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項目化教學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教學要素。然而,該教學方式的落地情況卻遠沒有看上去那般“美好”,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性能力素質的提升上也未能發揮預期成效。首先,項目化教學在我國尚未充分普及。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仍以教師講授式、知識灌輸式教學為主,項目化教學使用頻率較低。調查發現,我國有接近1/5(19.02%)的學位點尚未引入項目化教學,21.46%的學位點偶爾采用項目化教學。其次,我國高校工程專業學位教育中,項目化教學范式轉型尚處起步階段,其落地實施仍有諸多阻礙。訪談發現,盡管學位點負責人強調工程專業學位教育的定位是緊密結合行業需求,積極推動訂單式、項目化培養,但管理層的目標定位與一線教師的行為選擇之間并未達成一致。囿于以學術論文發表為導向的院校教師評價制度等,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服務于自己的學術課題,將專業學位學生當作學術型學生培養。院系領導與教師群體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層面的認知沖突制約了項目化教學的有效推進。此外,教師對行業實踐發展前沿認知不足,導致其難以為學生的項目學習提供個性化輔導與及時反饋也是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在2025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將項目化教學更好地落到實處。高校應明確工程專業研究生在教學中的創新學習者、合作探究者身份,以及教師的提問者、引導者、支持者和反饋者身份。教學流程設置方面,應以工程產品研發為導向,圍繞真實和仿真工程項目,以團隊合作形式完成設計、實驗、研發的完整流程。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大背景下,高校應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模擬真實工程情境開展項目化教學,實現傳統課堂向智能化教學環境、混合化教學場景、多元化教學模式、個性化學習流程的轉型。總之,高素質工程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期待新的一年,項目化教學能更有效、深入地推進。
《中國科學報》 (2025-01-07 第4版 高教聚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