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年紀輕輕已是“高被引”!揭秘某些學者的學術捷徑
    2025-01-24 16:12:43 作者:材料科學與工程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 分享至:

     

    小張發了一篇CNS,小王連發兩篇核心期刊,小李論文引用量又飆新高……看著身邊的同齡人“早熟”冒尖,一些青年科學家內心酸成了“檸檬精”:我啥時候才能出頭?


    今天的學術界,“早熟”學者已屢見不鮮。一項針對數十萬名科學家論文發表情況的研究顯示,在過去幾年中,“早熟”學者的數量甚至出現了激增。他們在職業生涯之初就嶄露頭角,斬獲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論文,在獨領風騷的同時,也給不少同齡人帶來壓力和焦慮。


    不過,主導前述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John Ioannidis認為,或許不必“眼紅”這些“早熟”學者。他們之中雖不乏棟梁之材,但也有很多暗箱操作、暗度陳倉的投機取巧之輩。這項研究日前公布在生物預印本服務器bioRxiv上。


     


    1

     

    “早熟”學者:“天才”還是“投機者”

     

    什么樣的人才是“早熟”學者?


    Ioannidis認為,“早熟”學者是在職業生涯早期就聲名鵲起的一群“高被引科研群體”,即在本領域排名前2%或在所有領域排名前10萬的科研人員。首次發表論文后,8年內躋身這一行列的為“早熟”學者;而僅用5年就躍入這一行列的,則為“超早熟”學者。


    他利用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旗下Scopus引文數據庫統計發現,從2019年至2023年間,“早熟”學者從213人增至469人,“超早熟”學者則從28人增至59人。與通常情況下科研人員平均需要36年才能躋身高被引學者行列相比,這一現象格外引人注目。


    許多“早熟”學者的成就令人艷羨,他們中不乏真材實料之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生、現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曹原就是典型代表。至今,他已在國際頂尖科學雜志《自然》和《科學》發表10篇論文。其中他2018年發表在《自然》的一項關于石墨烯超導的研究,引用量已超8000次。


    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一群體中也不乏投機取巧者。Ioannidis在研究中通過深入觀察一些“早熟”學者的研究軌跡,發現了他們中部分人具有一些“異常”特征:有人展現出超人的發文速度,平均每周能發表一篇以上論文;有人的論文引用量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躥升;也有人甚至出現較高的撤稿率。


    這些“異常”背后,“早熟”學者的“催熟”方式令人關注。


    正如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昆蟲學家Zach Adelman所說,“我不認為我們比五年前多培養出那么多天才。”


     


    2

     

    “早熟”背后的“暗流”

     

     

    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聲名鵲起背后,一些“早熟”學者建立了一系列不為人知的高被引“操縱”渠道,其方式路徑可謂“花樣百出”。


    其中最基本的是自引。部分學者在新發表的論文中大量引用自己之前的文章,有的甚至在單篇論文中插入數十次自引。Ioannidis的研究就發現,“早熟”學者的自引率高達25%~50%,而普通論文的自引率僅為13%。而31%的“超早熟”學者的自引率超過了其領域95%的研究人員,且20%的作者在剔除自引后就會跌出高被引名單。


    更“高明”一些的操縱手法還有建立引用“朋友圈”,即通過互相引用來抬高各自的引用指標。這種做法游走在學術不端的灰色地帶,顯然違背了學術引用的初衷。


    另一種難以被識破的操縱手法則是“購買”被引。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Yasir Zaki及其團隊開展了一項“釣魚實驗”。他們發現在學術“黑市”上,300美元就能購買50次引用,或者500美元100次引用。這些付費引用很難被識破,因為它不是“一次到賬”,而可以“分期到賬”——比如在40天內逐步添加到研究者的谷歌學術檔案中,其中相當一部分論文來自Scopus數據庫收錄的期刊。


    此外,在一些更隱蔽的操作中,一些“早熟”學者則利用預印本平臺,快速發布質量不高,甚至是“偽造”的預印本文章,炮制“虛假”引用,刷取引用量。


    “通過創建虛假預印本和付費服務,引用很容易被操縱。”Zaki的合作者、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Talal Rahwan說。


    這些引用量操縱行為不僅讓學術造假的識別變得更加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學術不端的界限。不少學者認為,究其根源在于學術界以“高引用量”等作為評價指標,在職稱評定、項目申請、人才引進、資源分配等方面,引用量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例如,Zaki調查了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學中的574名研究人員。他們發現,當大學評估科學家的引用次數時,超過60%的機構會從谷歌學術獲取引用量數據。


    為此,當引用量成為在學術界生存的“通行證”,一些年輕學者不得不絞盡腦汁提高自己的引用量,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早熟”學者的產生。


    為扭轉這一局面,除了重塑學術評價體系,建立更加全面、多元的評估標準,科學界也在積極探索監管策略。例如,法國圖盧茲大學的Guillaume Cabanac開發了一個可識別異常引文的工具,專門發現那些為規避抄襲檢測而添加的不相關引用。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的Cyril Labbe團隊則研發了可自動識別可疑引用模式的系統。


    這些監管工具的出現,或將為遏制異常的“早熟”提供利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標簽: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一级在线看电影 | 亚洲色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福 | 亚洲国产聚色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