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項重點實驗室課題基金申請指南匯總
2025-02-10 14:15:59
作者:時代學者 來源:科研大匠
分享至:
設立開放基金課題是基于重點實驗室“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鼓勵實驗室外科研人員合作開展前沿研究,以此提高實驗室平臺影響力和資源利用率。資助額度大多幾萬至十幾萬,資助期一般1-3年。時代學者匯總整理了近期的開放基金課題,相關學科人員可以關注:1、流域地方性城鄉建成環境山西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課題申請指南(2025)”(2025年4月30日截止)為了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人才流動與學科交叉滲透,提高開放層次和水平,流域地方性建成環境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設立開放研究基金課題供國內外同行申請。流域地方性建成環境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是由山西省科技廳批準成立,山西大學作為牽頭單位,北京大學、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共建單位。實驗室主任為高興璽教授,聯合主任為汪芳教授、尉軍耀教高。2025年流域地方性建成環境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擬設立開放研究基金課題,并將擇優資助不超過5項,每項資助強度為2萬元,研究期限為2年(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特殊情況,經學術委員會批準可延長一年。研究期限和課題經費劃撥方法請參考附件《流域地方性建成環境山西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課題管理辦法》(掃描文末二維碼即可獲取)。開放研究基金課題研究內容應與實驗室研究方向一致,鼓勵開展原創探索和學科交叉研究。實驗室圍繞“流域地方性建成環境”,設有如下三個研究方向:1. 城鄉地方性適應理論研究 建設山西省典型城鄉地方性多源時空數據庫;揭示城鄉地方性多尺度、多層次、長時序的系統化表征體系;探究聚落形態與功能的動態演化和環境適應機制。2. 地方性協同規劃技術研發 聚焦“傳統地方性智慧”的現代轉譯,形成具有山西特色、解決山西問題的評估預測技術、規劃設計技術、建造協同技術。3. 地方性建設營造實踐應用 圍繞山西省的需求,建立城鄉地方性建設技術標準體系、多類型地方性工程應用體系;進行山西的多類型城鄉建成環境實踐運用、數據積累與模型反饋。1. 申請人請了解《流域地方性建成環境山西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課題管理辦法》,申請人條件應符合此管理辦法。2. 申請人應認真填寫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課題申請書(掃描文末二維碼即可獲取)。2025年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課題實行無紙化申請,無需報送紙質申請材料,電子版(含推薦信、承諾書簽字掃描件等)發到郵箱112577055@qq.com;項目獲批后,應將紙質申請書簽字蓋章郵寄至實驗室存檔;除依據評審意見確需修改外,簽字蓋章版申請書應與電子申請書保持一致。申請書需由所在單位簽署意見,并加蓋單位公章。3. 申請書受理時間將于2025年4月30日截止,截止日期嚴格執行。4. 實驗室組織評審并形成最終決定后,將通過郵件通知申請者。2、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申請指南(2025年度)(2025年3月18日截止)為了加強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學術交流與合作,吸引和鼓勵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利用實驗室平臺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創新性研究,依據《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管理辦法》,并結合實驗室的實際情況,現發布2025年度開放基金申請指南。圍繞礦山開發對地下水、土壤、植被等擾動的地表響應和生態退化過程,開展礦山開發對區域生態系統類型、結構、功能、質量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機理研究。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多尺度、多目標、多要素一體化系統監測技術方法研究,以及礦山生態修復成效定量評估理論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研究,探索基于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智慧監管體系與監督管理機制研究。基于自然因素對礦山生態修復的制約與促進作用,研究開采擾動作用下礦山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與穩定性閾值的耦合關系,評估不同損傷退化程度下,礦山生態系統自然修復、人工輔助修復以及生態重建模式,構建礦山生態修復適宜性評價模型。基于礦山生態修復中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含水層保護修復、固體廢棄物利用、廢水治理等相關技術研發,探索多技術集成與協同治理方法。1.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應具有高級技術職稱或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其他研究人員應提供兩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同行專家的推薦意見。申請人員年齡均應未滿45周歲。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高級研究人員。3.開放課題負責人將自動作為實驗室客座人員,每項開放基金課題需有一名本實驗室固定人員作為合作者(可自行聯系,亦可獲資助后根據研究方向指定)。1.申請人需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外網或實驗室網站下載申請書(附件1),按要求填寫,經申請人所在單位同意并加蓋公章后,于2025年3月18日前將申請書電子版發送至聯系人郵箱。專家推薦信(若需)的掃描件隨申請書電子版一并發送。2.按照“公平公正、擇優支持”的原則,實驗室將組織同行專家對申請書進行評議,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或主任會議進行評審,確定資助課題和經費額度,適時公布,并通知申請人。3.獲得資助的申請人應根據評審意見形成課題任務書并簽訂合同,撥付經費后實施。2025年度,本實驗室設置開放基金根據評審情況擇優錄取,每項課題研究經費4~8萬,研究周期1~2年,自項目的批準日期起開始執行(特別情況除外)。項目經費使用須符合《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管理辦法》。1.開放基金課題所發表論文及所取得的成果歸課題申報者單位和實驗室共同所有。實驗室開放基金課題成果(包括論文、專利、專著等)統一署名“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1(Key Laboratory of Mine Ecological Effects and Systematic Restoration,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081)”,同時在致謝欄或首頁腳注標注“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編號”。2.申請者需發表SCI/EI/中文核心收錄論文不少于1篇,結題驗收時,論文須已發表或有錄用證明。電子郵箱:yangliya@mail.cgs.gov.cn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路20號,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效應與系統修復重點實驗室3、甘肅省病原生物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課題申請指南(2025年度)(2025年3月7日截止)“甘肅省病原生物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是經甘肅省科技廳批準,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建設的重要科研平臺,合作單位包括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中心密切結合國家戰略和甘肅省實際需求,加強資源整合和投入,圍繞病原生物學基礎學科研究領域,瞄準動物疫病及人獸共患病病原生物學領域前沿科學問題,聚焦病原流行規律與演化變異機制、病原結構與功能解析、病原感染與免疫機制、新型防控關鍵技術與產品設計等優勢研究方向,有組織開展前瞻性、引領性、獨創性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將建設成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合作為一體的學科高地,服務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需要,為甘肅省和國家戰略作出更大貢獻。為推動和促進病原生物學相關領域研究進展,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充分發揮中心“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模式,中心誠邀省內外研究人員來中心開展合作研究,特設置開放基金課題對合作研究進行資助。課題內容應圍繞病原生物學領域問題,如病原流行規律與演化變異機制、病原結構與功能解析、病原感染與免疫機制、新型防控關鍵技術與產品設計等,鼓勵聚焦產業需求和行業發展需求,圍繞資助方向自由選題,并與本中心相關團隊/課題組形成聯合攻關。計劃資助3-4項,每項2-3萬元,支持期限為2年。重點資助40歲及以下青年科研人員。培育優秀學術骨干,提高青年人才科技競爭能力。1.具備博士學位和中級職稱、或副高級以上(含)技術職稱、博士后第一年度在站人員均可申請。2.提交課題申請書必須經申請者所在單位同意。開放基金課題經費原則上僅限在依托單位使用,不撥到申請人所在單位,申請人原則上應到中心相關團隊和實驗室開展一定時間的工作。申請人須先與依托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副高職稱(含)及以上科研人員取得聯系,與相應團隊/課題組建立合作關系(須經團隊首席/課題組長同意),由合作團隊/課題組科研人員作為開放基金課題的項目聯系人。3.遵循“公平公正、擇優支持”的遴選原則,經形式審查、學術委員會評審推薦和中心會議決定后立項。4.批準后的課題申請書即為任務書,每年度結束時須提交《開放基金課題年度進展報告》。課題完成后三個月內,須提交《開放基金課題總結報告》申請結題,結題須發表以甘肅省病原生物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課題為標注的SCI/EI論文1篇。開放基金課題所取得的論文、專利等成果,歸中心和研究者所在單位共有。5.開放基金課題所取得的有關成果,均應標注“甘肅省病原生物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英文名稱:Supported by Gansu Province Research Center for Basic Disciplines of Pathogen Biology Foundation)。1.申請者下載開放課題申請書并按規定格式填寫,提交電子版(附有簽名和蓋單位公章)。2.申報截止日期:2025年3月7日,逾期不予受理。甘肅省病原生物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2025年2月6日4、云南省瀾滄江流域茶樹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籌)2025年度開放課題申請指南(2024年3月1日截止)云南省瀾滄江流域茶樹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籌)(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于2024年由云南省科技廳批準,由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主建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參建單位)和云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參建單位)聯合共建。實驗室建立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為吸引優秀人才來實驗室工作或開展高層次、高水平的理論與技術合作創新研究,取得高水平、高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特設立開放課題基金。現發布重點實驗室2025年度開放課題項目申請指南,具體申報工作的相關事項如下:1.具備碩士及以上學位或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在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或企事業等單位從事相關研究。2.課題組主要成員中,必須有一位重點實驗室主建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的固定人員作為項目合作研究人員(附件1),每位固定人員當年推薦合作申請的項目數不限,但獲資助的項目總數原則上每年不超過1項。3.申請人必須是課題的實際負責人,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優先考慮,在擬申請課題的相關領域有一定研究基礎。5.申請人需自覺遵守國家有關科研誠信建設的法律法規、管理辦法,無科研學術不端行為,并根據《云南省瀾滄江流域茶樹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籌)開放課題管理辦法(試行)》(見附件2)執行課題任務,提交科研成果,及時填寫年度研究進展報告和課題結題報告。研究云南省低效茶園改良的技術體系與模式,茶園新型間作或套種模式及其生態效益形成機理;研究云南茶園的樹冠管理模式,探究茶樹樹形與品質形成的關系;研發山地茶園的營養管理技術體系;研究適于山地茶園的綠色高效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構建茶園栽培管理相關標準。瀾滄江流域特異茶樹資源的特征成分挖掘和結構解析,特異茶樹資源代謝產物合成的關鍵因素研究。研制茶葉智能化加工和拼配的關鍵技術,并進行設備的研發;發酵茶功能微生物研究及發酵茶食品開發;研發適用于新式茶飲的特色原料茶,設計構建特色香氣圖譜;研發以瀾滄江流域主推茶樹品種為原料的茶食品。圍繞云南省茶樹資源,針對茶學領域科技發展前沿,鼓勵申請人自由申報茶學相關內容(包括茶文化、茶葉經濟)研究課題。2.申請人提交開放課題申請書和預算書紙質版各一份(由所在單位審批同意、部門領導簽署意見并加蓋公章后,由重點實驗室合作研究人員簽字并提交給重點實驗室)。并將附件3、附件4和附件5電子版一并打包,以“申請者姓名+課題名稱”作為壓縮包文件名,發送至郵箱junhe219@126.com。3.實驗室按照“公平競爭、擇優支持”的原則進行資助,評審過程詳見管理辦法(附件2)。評審結果在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網站公布,并通過郵件通知獲得資助的申請者,并簽署開放課題任務合同書。課題研究期限不超過2年。課題資助經費3-10萬元/項,開放課題經費一次性預算,根據審批金額,按年度分兩次劃撥。首次劃撥經費的60%,第二次劃撥經費的40%。如需調整撥付比例,需提出申請,經實驗室領導小組批準后,調整撥付比例。開放課題經費撥付至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由課題負責人按相關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自主管理。課題經費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若違規使用資金,重點實驗室將終止資助,并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對于中期中止的課題,實驗室將終止資助,并視情況全部或部分收回已發放資金。對不報送考核及進展材料的,或研究無進展的課題,緩撥下期經費。逾期不糾正、補報的,終止資助。課題研究完成后,項目負責人應填寫課題結題報告,三個月內向實驗室報送《云南省瀾滄江流域茶樹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籌)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總結報告》,以及學術論文復印件及相關學術資料。課題結題要求:開放課題研究人員應按項目任務書的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鼓勵在國際期刊或重要國際會議發表論文,并滿足以下基本指標之一,且成果署名符合下述規定:(1)完成預期研究目標,并在JCR三區及以上發表1篇或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篇與申請書研究內容一致的論文。(2)完成預期研究目標,并與重點實驗室人員合作,對重點實驗室技術成果進行轉化,申報與申請書內容一致的發明專利2項及以上。開放課題相關成果等,以“云南省瀾滄江流域茶樹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籌),云南,臨滄,677000”(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Tea Germplasm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Yunnan,Lincang,677000)為成果署名第一完成單位。成果作者署名時,重點實驗室主建單位合作研究人員應為發表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開放課題相關論文、專著、成果等,項目資助欄應注明“云南省瀾滄江流域茶樹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籌)開放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The Open Fund of 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Tea Germplasm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申報材料提交截止2025年3月1日,逾期不予受理。地 址: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學府路2號(請合作研究人員簽字后提交)5、深圳市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放研究基金項目征集通知(2025年2月23日截止)根據《深圳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以及《深圳市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放研究基金管理辦法(試行)》,為進一步提升深圳市精神心理疾病臨床研究水平,完善協同網絡建設,促進臨床研究成果轉化推廣現面向深圳市精神心理疾病的臨床研究者,開展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臨研中心”)開放研究基金項目征集。 為了更好地結合臨研中心的既有優勢,聚焦發展前沿,優先資助具有多中心臨床研究、隊列研究或藥械臨床試驗等研究經歷的申請者,開放研究基金支持方向為: (一)申報的項目須針對精神心理疾病相關領域的關鍵問題開展臨床醫學研究,要求具有一定創新性。 (二)項目申請人須為深圳市醫療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相關產業部門全職工作人員,一般需具有博士學位或中級及以上職稱,在精神心理疾病領域有較好的研究積累,具有一定的研究經歷和研究基礎。 (一)本次項目征集優先資助多中心臨床研究、隊列研究項目,擬根據專家評審最終得分由高至低取前5項立項,每個項目原則上資助10萬元,資助期限1年,具體根據項目任務情況確定。 (二)項目立項后,需在任務書簽訂2個月內完成牽頭及所有合作單位倫理審查并獲得倫理批件。在獲得倫理批件之后的1個月內,項目負責人需完成“國家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的登記。 (三)項目經費嚴格執行預算決算制度,立項后,經費管理人需嚴格按照《深圳市科技研發資金管理辦法》的要求,確保經費使用合規高效。 開放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所發表的論文及所取得的成果,按貢獻程度,歸臨研中心依托單位和研究者所在單位共有。成果的完成單位須標注臨研中心名稱:“深圳市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518000”“Shenzhen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Disorders,Shenzhen Kangning Hospital and Shenzhen Mental Health Center, Shenzhen, China”;資助來源均應標注“深圳市科技創新局項目(項目編號:20210617155253001)”或“the Fund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of Shenzhen Municipality(20210617155253001)”。冠名中心的論文作者,必須為課題申請人,并且要求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本次開放研究基金僅面向深圳市從事精神心理疾病臨床研究的人員征集項目,請申請人按照申報要求將項目申請書及佐證材料(學歷學位證明、職稱證明、社保證明、既往科研經歷、科研論文項目等)于2025年2月23日前發送至knlyzx@126.com。(聯系人:馬老師,電話:0755-25508458) 本開放研究基金項目征集通知解釋權歸臨研中心辦公室所有。其他未盡事宜,請參考《深圳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深科技創新規〔2023〕3號)。 附件. 深圳市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放研究基金項目申請書(模板).docx6、澳門中藥研發中心(澳門大學)2024-2025年度開放課題申請指南(第二批)(2025年2月20日截止)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支持下,為了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和力度,促進澳門中藥研發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與海內外的合作,切實解決中藥研發、產業轉化與國際拓展的關鍵瓶頸,研發中心決定實施本年度開放課題。每個課題擬立項金額不超過12萬元澳門元,研究期限1-2年。對於取得突出成果的研究項目,將給予滾動支持。為配合國家中醫藥發展需求和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需求,研發中心在2024-2025年度將重點聚焦以下研發方向:
二、申請人基本條件
1. 申請者須從事中藥研究與開發相關工作,符合研發中心主要研發方向。 2. 副高級職稱以上或具有博士學位者,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和研發工作基礎。在校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之申請通常不予受理。
3. 已獲得本研發中心開放課題立項的項目負責人在項目結題前不得再次申請開放課題基金。
三、申請受理
開放課題將在研發中心公共平臺上公佈,申請人可及時關注相關信息。凡申請本開放課題項目者須填寫《澳門中藥研發中心(澳門大學)開放課題申請書》。
申請人簽名並經所在單位同意加蓋單位公章後,將申請書(一式兩份,正反列印)郵寄至中心辦公室,同時提交申請書電子版1份。以郵件為準,逾期不候。申請截止日期為2025年2月20日。
開放課題將結合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評審和同行專家通訊評審,並由研發中心主任和相關負責人審核批準後納入立項計劃。審批通過後,將郵件通知申請人,並簽訂課題任務書和合同書,開展相應研發工作。
四、申請文件下載
1.澳門中藥研發中心開放課題管理條例
2.澳門中藥研發中心開放課題申請書
五、聯繫方式
聯繫人:連惠龍(電話:+853-6855 8610)
Email:huilonglian@um.edu.mo
傳真:+853-28841358
通訊地址:澳門氹仔,大學大馬路,澳門大學,N22座9006a室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