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世界上第一輛坦克誕生,坦克裝甲作為各國機密中的機密,也走過了一百個年頭,從最初10mm厚的鍋爐鋼裝甲,發展到如今等效厚度相當于1000mm軋制均質鋼裝甲,整整提高了100倍!
裝甲是“陸戰之王”在戰場上的最后一層守護,所用材料體現了各國材料的最高水平。神秘的裝甲材料經歷了哪些歷程?
裝甲1.0時代——低碳鋼
大多數裝甲系統需要同時具備破壞和吸收彈丸動能的特性,這也是裝甲結構技術的關鍵所在。彈丸等反坦克武器的不斷發展,是促進坦克裝甲厚度不斷攀升的重要因素。
一戰前后,反坦克武器力量相對薄弱,當時各國軍方還是以發展便于作戰、較為廉價的輕型坦克為主。裝甲厚度大體在10~25mm之間,裝甲材料多是民用低碳鋼。戰爭后,反坦克武器開始發展,寬口徑的反坦克炮、破甲彈等相繼出現。低碳鋼的硬度和強度不足以抵擋反坦克武器的攻擊,專門研制的綜合性能更好的坦克合金鋼投入使用,鋼裝甲的全盛時代由此開啟。
鉚接裝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被譽為“陸戰之王”,同前一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裝甲厚度達到45-100mm,裝甲材料以優質軋制鋼裝甲和合金鋼裝甲為主,同時拋棄了原先的鉚接裝甲,轉而采用焊接和整體鑄造成型的結構。此外,鋼鐵冶煉技術也有提升,裝甲材料中雜質成分降低,防御力量大大提升。
裝甲1.5時代——鋁合金、鈦合金
二戰后,坦克厚度繼續增加,重量不斷攀升。由于作戰中過于笨重、不靈活,如何減重成為了當時的一大研究熱點。
而此時鋁合金逐漸為人所知。它比鋼鐵輕,鋁的比重為2.7g/cm3,鋼7.9g/cm3,也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其中典型的兩種合金為5083鋁鎂合金和5039鋁鋅合金。鋁合金剛度較高,可省去一些結構部件,防破彈能力好;但熔點低,高溫易軟化,防穿彈能力稍差,另外鋁顆粒容易燃燒,價格稍貴,工藝性也較差。但現代有一些輕型坦克采用鋁裝甲,比如M551輕型坦克。
M551輕型坦克
鈦合金也曾涉足坦克裝甲領域,一度被稱為“理想的裝甲材料”。比重4.5g/cm3,結構強度和鋼差不多,韌性優于鋁合金,可以說兼具了鋼和鋁的優勢。但是有一點不容忽視:在某些荷載條件下,不導熱剪切過程中,鈦合金容易失效。彈丸只需消耗極少的能量便能導致剪切失效裂紋形成致命的底結。再者鈦合金裝甲成本高于同等防護性能的鋼裝甲的10-20倍,因此鈦合金裝甲最終也是不了了之,反而這種“貴金屬”在天上達到了廣泛應用,比如F22的機身和航空發動機。
F22中機身隔框中的鈦合金比例高達36%
裝甲2.0時代——復合裝甲
70年代,復合裝甲問世,開創了裝甲大發展的新時代,純粹的鋼裝甲退居次要地位。
復合裝甲一般包含兩層以上的不同性能的防護材料,例如金屬、塑料、陶瓷,甚至空氣,其“軟硬兼施”,以“鋼鐵三明治”結構著稱,達到了1+l+l 》 3的效果,即一層鋼裝甲加上一層陶瓷裝甲再加上一層鋼裝甲的抗彈能力,遠遠大于三層等重鋼裝甲的抗彈能力。
近代以來,一些著名的裝甲均是采用復合式結構,例如英國“喬巴姆”裝甲、美國以鈾合金為主體的貧鈾復合裝甲、“豹”2坦克的間隔式裝甲、以及M系、“挑戰者”坦克裝甲等。
“豹2”-A6主戰坦克炮塔前加裝的復合式裝甲模塊特寫
大多數復合裝甲都要比同等防御能力的全金屬裝甲輕,突破了以往裝甲越來越厚的窠臼,且制造更為靈活,在不損失抗彈性能的同時,可提供更高的防護能力。對軍用車輛來說,快速逃離埋伏與防彈能力同樣重要,而能做到以上兩點的,首推復合裝甲。
時代發展到復合裝甲,纖維、陶瓷等新型高強材料也相繼試水裝甲設備當中。
早期人們就發現,在裝甲系統上涂覆釉瓷可顯著增強抗彈性能。陶瓷硬度大,密度小,并且采用粉末冶金處理對粉末進行加熱,加壓成型,最終得到極為緊密的結構。不過陶瓷的弱點是脆性大,斷裂韌性差,不能像鋼、鋁合金等承受疲勞和結構載荷,也不能承受多次命中貫穿的能力,通常只作為裝甲系統的組成部分。
下圖展示了一些類型陶瓷的力學性能:
另一個明星材料是芳綸纖維復合材料——芳綸1414,也即凱芙拉。強度為同等質量鋼鐵的5倍,但密度僅為鋼鐵的五分之一,且韌性好、耐高溫、易于加工成型,是如今防彈衣材料的不二之選,也是復合裝甲中一項高性能材料,輕質高強,顯著改善防護和機動性能。
根據中國公開坦克資料,中國新的主戰坦克車體和炮塔均采用焊接結構,可以更換新型復合裝甲,其中正面重要部位采用疊型陶瓷復合裝甲加強;中國新型主戰坦克的車體首上裝甲板為多層復合裝甲,具體結構為鋼-玻璃纖維板-超硬鋼-玻璃纖維板-鋼,總厚度為220毫米,傾角22度,其防護能力相當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中國公開坦克資料一般是為了出口,其裝甲往往比中國自己使用的要差一代。
ZTZ-99式改進型主戰坦克
ZTZ--99式改進型主戰坦克是我軍最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炮塔正面和側面都在原有主裝甲的基礎上,加裝了新的尖型附加裝甲,車體也均采用復合裝甲,抗彈能力成倍提高。99式主戰坦克,炮塔正面的防護達700毫米,車體防護能力相當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如果在炮塔和車體上加裝新型雙防反應裝甲后,抗裝甲和破甲彈的能力可達1000~1200毫米。
坦克裝甲的發展同樣會結合性能和成本,但相比民用領域,只要材料性能足夠好,各國都會傾力研究開發,加以應用。坦克作為陸軍主要的兵器,其裝甲材料更是異常重要,值得各位材料人不懈研究。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82387968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