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記者郭淼 實習記者王欣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大飛機被稱為是“航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工業能力的提升讓中國人有了追尋大飛機夢想的底氣。上月23日,我國第一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完成總裝正式下線,全面進入聯調聯試階段。這標志著國產大飛機“三劍客”全面亮相進入收獲期,這不僅表明我國大型航空裝備產業邁入系列化、專業化發展階段,也標志著中國自主創新正朝著更高、更強、更遠的方向發展。
另外兩劍客,首架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是去年11月2日正式總裝下線;大型運輸機運-20是上月6日正式交付列裝空軍。那么三劍客的橫空出世靠的是什么?他們的到來又將怎樣改變這個世界?來聽特別策劃《解碼中國式創新》第二篇:大飛機三劍客橫空出世。
連日來,上海的天氣一直處在“燒烤”模式中,白天最高氣溫直逼40℃也是經常的事兒。即使在這樣的天氣下,C919飛機副總設計師周良道說,為了力爭C919今年年底首飛的目標,他們使出了渾身解數。
周良道說,現在都是幾班倒,通宵達旦。目前,第一架下線飛機正在進行機上的安裝調試,第二架靜力試驗機在浦東祝橋強度所進行相關的驗證試驗,第二架飛機已經完成全機對接,改裝工作在做,試飛相關的機組培訓也在按計劃進展。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干線民用飛機, 2008年開始研制,2015年正式下線。
C919最大載客量為190座,最大航程超過5500公里,相當于能從北京直飛新加坡。與同類型的窄體客機波音737、空客A320相比,C919客機阻力相對小,升阻比要高5%,重量要低3%,而運營成本也將降低10%左右。周良道說,不少新材料的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復核材料主要用在了垂平尾,后機身,活動翼面上,用于減輕飛機的結構重量,也減少了全使用周期的成本。鋁鋰合金用在了飛機機身蒙皮上,機翼上用2024HDT材料,這對降低疲勞有很好的效果。鋁鋰合金第一架用在龐巴迪上,這么大飛機用這種的材料的,只有我們。確實遇到很大困難,用了很長時間、很大精力去克服。
作為我國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C919研制過程中克服的技術困難超過100多項,申請專利170余件。為保證大飛機的足夠安全,C919還配備了專屬“私人醫生”--- “狀態監控與故障診斷系統”, 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吳興世介紹,這套系統既可以隨時監護飛機的健康狀態,也可以做到預測和預警。
吳興世介紹稱,它有兩個好處。一是飛機有點小故障時,可以隨時向飛行機組提出警告,如果故障比較嚴重,影響飛行的情況下,它會提出讓你及時應急處理,起到監控和預警作用。二是隨著飛機交付使用,數據積累,以及健康和管理等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會起到診斷的作用,判斷飛機的使用安全和可用目標,相當于人的健康狀態。
能實現陸地和水面起降,能2 0秒內汲水12噸,能一次滅火面積超過4000余平方米,能單次在海上救50人、速度比救撈船快10倍以上……這說的正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 AG600總設計師黃領才說,要讓一個50多噸的“重量級選手”在水面高速滑行起降,其中就要突破飛機外形設計上的難關,不僅要保障在水中的阻力小,還要滑行平穩,為此黃領才和他的團隊花了整整5年時間才最終攻克。
黃領才說:“飛機從機頭到機尾是沒有等直段的,整機從機頭到機尾是個流線型的設計,對整個飛機水上動力的影響都非常大。所以無論從設計到制造上,難度都非常大。”
AG600的大小相當于一架波音737飛機,其機身長37米,翼展達38.8米。憑借4臺自主研制的渦槳發動機提供的強勁動力,AG600最大起飛重量達到53.5噸,而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同類型飛機,起飛重量則在40噸上下。吳興世說,既要在空中飛的漂亮,也要在水上行的自在,AG600這個“大塊頭”的技術含量并非等閑。
執行距海岸線超過300海里的中遠海救援時,直升機航程有限無法到達,而船舶又要耗時15個小時以上,遠超7至12小時的最佳救援時間。這時,最大巡航速度可達每小時500公里,最大航程可達4500公里的AG600優勢盡顯。采訪中黃領才告訴記者:雖然外觀看AG600是飛機和船的 “混合體”, 但水陸兩棲飛機在結構上并非簡單的1+1就可以實現的。
黃領才指出,為了保證船體在海面上的安全性和穩定漂浮性,在下面布置了7個水密艙,相鄰兩個水密艙一旦漏水,飛機還可以穩定漂浮在海面上。船在水里跑30節以上就已經很快了,但這個飛機在離水的時候都是將近100節的速度,水的沖擊載荷非常大,所以船體結構設計非常復雜。
AG600飛機從2009年立項到總裝下線,只用了短短7年時間。而對于一型新研的飛機來說,研制周期一般是8到10年左右。運-20在立項之初,就定下了5年首飛、8年定型、9年交付的目標, 今年7月6日,首架大型運輸機運-20已正式交付列裝空軍。
據公開資料顯示,運-20代號“鯤鵬”,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運輸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
自2013年1月26日首飛以來,“鯤鵬”已經在高原、高溫、高濕等極端環境下成功試飛,不僅填補了我國沒有大型運輸平臺的空白,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具備大型運輸機研制能力的國家。
此前,國務院于2015年5月8日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并指出“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制,鼓勵國際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機;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吳興世說,以國產大飛機“三劍客”為代表的航空航天裝備領域的發展將有助于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吳興世指出,隨著三個大飛機以及之前大量軍用和民用飛機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整個航空工業技術體系和物資能力體系的發展已經走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接軌的新階段。
目前,“三劍客”家族已全面亮相,下一步中國航空制造業的兩大歷史性節點將是AG600和C919的首飛。按照計劃,今年底到明年初,兩架大飛機將相繼飛上藍天。中國人的航空夢正越來越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