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十三五期間我國海洋、極地空間等領域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我國的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技術、裝備都將成為關鍵的突破點。這些關鍵領域的技術將提升我國戰略空間探測、開發能力。
《規劃》明確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的重點
根據《規劃》,我國將重點發展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主要包括深海探測、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 大型海洋工程裝備等方面。 其中, 在深海探測方面,將突破全海深 ( 最大深度 11000 米 ) 潛水器研制,形成 1000 米 ~ 7000米級潛水器作業應用能力 ; 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術體系,為我國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科技支撐。在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方面,將發展一系列儀器裝備,研發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模式,提高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事件的預報預警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方面,將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統優化設計、成套和施工各環節的核心技術;研發海水提鉀、海水提溴和溴系鎂系產品的高值化深加工成套技術與裝備;突破環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術,積極推進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園區建設。
《規劃》要求大力發展極區資源探測、開發關鍵核心技術
《規劃》提出,我國將大力發展極區環境觀測、極區變化對全球及我國氣候的影響、極區資源探測與利用,以及我國主導的大型極區國際合作計劃等極地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極地環境觀測和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海冰—海洋—大氣的稠合變化機理和極區環境變化對全球的影響,重點研究對我國氣候和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機理;探索和了解極區的油氣、礦產、漁業、航道資源并評估資源潛力和商業價值;開發耐低溫環境的儀器裝備,發展極區自動觀測網的組網技術, 形成對極區的持續觀測能力;通過在極區觀測網、海底資源開發、深冰芯鉆探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探索設立大型極區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提高我國極地科研水平和技術保障條件。
《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發展海洋經濟技術研究的總體部署
《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和保護技術,按照建設海洋強國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堅持以強化近海、拓展遠海、探察深海、引領發展為原則,重點發展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開發海洋資源、保障海上安全、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關鍵技術。開展全球海洋 變化、深淵海洋科學等基礎科學研究,突破深海運載作業、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能開發利用、海上核動力平臺等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海洋標準研制,集成開發海洋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航運保障等應用系統。通過創新鏈設計和一體化組織實施,為深入認知海洋、合理開發海洋、科學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育一批自主海洋儀器設備企業和知名品牌,顯著提升海洋產業和沿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同時,《規劃》還提出,我國將部署啟動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面向2030 年,力爭在深海空間站等項目上率先突破,開展深海探測與作業前沿共性技術及通用與專用型、移動與固定式深海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深海探測開發, 海洋經濟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