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金剛石材料因超高的硬度和自潤滑能力而展現出極佳的摩擦磨損性能。然而,受濕度、溫度、氣氛等環境因素和尺寸的限制,類金剛石材料的應用局限于涂層和復合材料的填充劑。相比類金剛材料,金屬的應用更加廣泛。但金屬的硬度往往較低,缺乏自潤滑能力,大部分金屬材料的摩擦磨損性能遠遠遜色于類金剛石材料。在金屬材料中獲得金剛石般的摩擦磨損性能將極大拓寬耐磨材料的選擇范圍。
非晶合金保留了液態熔體的無序原子結構,具有高強度、高硬度的特點。不同于傳統金屬,非晶合金表面呈現類似液體的性質,從而出現自潤滑效應,使得許多非晶合金展現出接近類金剛石材料的摩擦系數(COFs<0.2)。非晶合金的高強度也使其具有良好的磨損抗性,磨損率Ws約為10-5-10-6 mm3/Nm。這一磨損率雖然遠低于常見金屬材料,但和類金剛石材料約為10-6-10-9 mm3/Nm的磨損率相比仍然很高。降低非晶合金磨損率的關鍵在于提高結構穩定性和斷裂韌性。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非晶合金因為玻璃轉變溫度和晶化溫度低而在高速往復摩擦過程中容易出現結構弛豫或晶相的析出,導致局部裂紋產生,磨損抗性隨之降低。因此,尋找結構穩定、韌性良好的非晶合金是提高摩擦磨損性能的重要途徑。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柳延輝、汪衛華團隊前期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理念,發展了高通量實驗方法,開發出高溫塊體非晶合金,發現了非晶合金形成能力的新判據,為非晶合金新材料高效研發提供了有利工具。以上研究成果以Achieving diamond-like wear in Ta-rich metallic glasses為題近日在線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專項的支持。
近期,該團隊研究人員針對非晶合金的力學性能設計了高通量表征方法(圖1),結合前期發展的高通量制備和非晶篩選技術,研發出摩擦系數、磨損率均和類金剛石材料相當的超耐磨高溫非晶合金。
團隊選擇Ir-Ni-Ta高溫非晶合金體系為突破口。該合金體系具有良好的非晶形成能力和高玻璃轉變溫度,能夠克服非晶合金在摩擦過程中的結構失穩問題。此外,該合金體系展現的高強度、高硬度等特點也有助于提高磨損抗力。但難點在于如何在該合金體系內獲得韌性較好的成分,從而降低摩擦過程中裂紋產生的可能性。團隊利用前期發展的高通量實驗技術制備了同時含有大量合金成分的組合樣品,確定了非晶形成成分范圍。基于非晶合金剪切變形的特點以及剪切帶數量和材料韌性之間的關聯,團隊提出利用納米壓痕技術施加大變形量誘導剪切帶和裂紋形成的高通量表征方法。結合壓痕形貌表征,該方法可在大的成分范圍內快速獲得韌性隨合金成分的變化趨勢,從而確認具有裂紋抗性和塑性的成分區間。此外,納米壓痕技術本身還可同時獲得硬度和模量數據。團隊進一步通過對特定成分的微納力學表征證明了該高通量表征方法的有效性,并在Ir-Ni-Ta組合樣品中的富Ta區域發現了具有極低摩擦系數和磨損率的非晶合金。微觀力學測試顯示,該富Ta非晶合金的壓縮強度高達5 GPa,大量剪切帶的形成表明該合金具有較好的韌性。此外,熱穩定性測試和高溫氧化測試證明該富Ta非晶合金還具有極好的結構穩定性(晶化溫度Tx>1073K,氧化溫度>920K)。在室溫大氣環境中,采用金剛石球頭進行摩擦測試,該富Ta非晶合金的摩擦系數僅為0.05,采用G-Cr合金球頭測試,摩擦系數也只有0.15。最為值得關注的是,該富Ta非晶合金的磨損率只有~10-7 mm3/Nm(圖2)。這樣的摩擦磨損性能已經接近相似測試條件下類金剛石材料的摩擦磨損性能(圖3)。這些結果不僅證明了新發展的高通量力學表征方法對快速篩選強韌化非晶合金成分的有效性,更有助于理解非晶合金耐磨性的起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