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反應的特性,金屬腐蝕可分為:
化學腐蝕 、生物腐蝕、電化學腐蝕。
1 化學腐蝕是指氧化劑和金屬表面接觸,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的腐蝕。
2 生物腐蝕是指由各種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引起的腐蝕。
3 電化學腐蝕是指發生電化學反應導致的腐蝕。
電化學腐蝕是最普遍和最嚴重的腐蝕。防腐涂層對金屬的保護作用是通過抑制上述反應而達到防腐的目的,因此金屬防腐涂料的作用機理也簡述為下面三個方面:
一、屏蔽作用
許多涂層對酸、堿、鹽等腐蝕介質顯示化學惰性,且介電常數高,阻止了腐蝕電路的形成,因此金屬表面涂覆漆膜后,把金屬表面與環境隔開,起到了屏蔽腐蝕介質的作用。
但必須指出,涂料用高聚物具有一定的透氣性,并與其結構密切相關。涂層的抗滲性是涂層起屏蔽作用的關鍵。
為提高抗滲性,可從以下幾點考慮:
1 成膜物質可選用聚集態結構緊密、透氣性小的高聚物,如大分子鏈上極性基團多、支鏈少、交聯密度大、結晶度高的高聚物,抗滲性能好。
2 加入一定量的惰性無機粉末填料(如滑石粉、高嶺土、云母等)常可提高涂層的抗滲性,但加入量過大,高聚物不足以把填料顆粒間的空隙完全填滿時,反而使涂層的抗滲性減弱;當加入的固體填料為鱗片狀時(如鋁粉、玻璃鱗片等),即使涂層很薄,抗滲性仍好。
3 涂層的微孔是在涂料干燥過膜過程中形成的,與干燥固化因素有關:對于有小分子產物生成的縮聚反應成膜,由于小分子產物從膜中逸出,極易形成針孔;含有大量溶劑的涂料,當溶劑揮發后就會產生許多針孔;如果涂膜在干燥成膜后期還能保持充分的流平性,上述針孔就會封閉。為此,要調節溶劑組成,使成膜物的溶解度在溶劑揮發過程中不致急驟降低。
4 增加涂層厚度及涂覆次數。在涂層厚度相同的情況下,涂覆次數越多,出現微孔的幾率就越小,防腐蝕性能就越好。實際上難以做到一次涂成所要求的厚度,但涂覆次數多,施工經費增加,因此要綜合考慮不同環境中涂層的有效厚度及最低界限厚度的涂覆次數。
二、鈍化緩蝕作用
借助涂料中的防銹顏料與金屬表面反應,使其鈍化或生成保護性的物質以提高涂層的保護作用;另外,許多油料在金屬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的降解產物也能起到有機緩蝕劑的作用。
三、電化學保護作用
涂料中使用電位比鐵低的金屬粉為填料(如鋅),且其量足以使金屬粉之間和金屬粉與基體金屬之間達到電接觸程度,會起到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作用,使基體金屬免受腐蝕。如常用的富鋅底涂,并且鋅的大氣腐蝕產物堿式碳酸鋅(4ZnO·C02·4H20)比較穩定,又起到封閉、堵塞漆膜孔隙的作用。
金屬防腐蝕涂料必須具備的特性
一、耐腐蝕性能要好。
所謂涂料的耐腐蝕性是指其固化涂層對它所接觸的腐蝕介質(如水、酸、堿、鹽、各種化學藥品、廢液、空氣、水分、化工氣體等)在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方面都是穩定的,即不被腐蝕介質溶脹、溶解,也不被腐蝕介質所破壞、分解,不和腐蝕介質發生有害的化學反應。
二、透氣性和滲水性要小。
鋼鐵的大氣腐蝕需要有水分和氧的作用,否則其腐蝕速度可以忽略不計。涂漆鋼板的腐蝕,從本質上講,是由于水和氧以相當大的速度穿透涂膜到達金屬界面上造成的。
顯而易見,一種優異的耐腐蝕涂膜的透氣性和滲水性應盡可能地小。為此必須選擇透氣性小的成膜物質和屏蔽作用大的涂料,并增加涂裝道數,使涂層達到一定的厚度。
三、要求良好的附著力和一定的機械強度。
涂膜能否牢固地附著在金屬基體上,是其能否發揮防腐蝕作用的關鍵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固化涂膜還應具有一定的物理機械強度,以承受在工作條件下的應力。
小結
金屬防腐蝕涂層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面對的技術問題及環境因素較為復雜。實際應用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涂料品種耐腐蝕性能很好,但對基材附著力和機械性能不佳而無法應用。
為了解決耐腐蝕性能和機械性能之間的矛盾,常常采用幾種涂料配合使用。
例如:以附著力好又有一定防銹能力的涂料作底漆;而以耐腐蝕性好,又與底漆有很好層問附著力的涂料作面漆。若底漆和面漆的層間附著力不佳,可采用能把底、面漆牢固連接起來的所謂中間層涂料作“過渡”層。這樣便可以得到機械性能和耐腐蝕性能都很好的防腐蝕涂裝系統。
金屬防腐蝕涂料還應具有良好經濟性,生產成本和施工便利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