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恩格斯說過“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當前,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科學技術是改變國家命運、開創美好未來、創造幸福生活必須依靠的強大力量。從東方紅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到神舟五號載人歸來,再到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成功,中國的科技發展在不到半個世紀里已是舉世矚目,這足以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當前國內外科研存在著差異,在材料防腐科技方面也是迥異。因此,全面了解國內外材料防腐科技差異對于 21 世紀我國防腐蝕產業的發展有較大的借鑒作用。為了這一目的以及促進國家產業發展,宣揚科學精神,啟迪人們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昂首前行。 在 “2016年國際腐蝕工程大會”期間,記者有幸采訪到了加拿大工程院的駱靜利院士。
駱靜利院士就職于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她長期從事材料腐蝕機理與控制技術、腐蝕電化學、燃料電池及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在國際腐蝕科學和燃料電池研究領域享有很高知名度。
鉆井平臺
燃料電池概念車
全心全意搞科研 多方結合謀發展
駱院士坦率直爽、謙遜和藹,采訪在一片溫馨的氣氛中進行?;厥鬃约簬资甑目蒲猩?,駱院士的表情云淡風輕,她感慨道,“我只是眾多的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員,這些年也只是在防腐蝕和能源材料領域做了一些工作……”。
科研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既要有敢于創新的膽識,又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來自實踐的豐富經驗。駱院士回憶說,自 1982年從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理化系本科畢業后,在北科大理化系從事了四年的教學科研工作;隨后遠赴加拿大留學,師從著名的 Ives 教授,并于 1992 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現任阿爾伯塔大學化工及材料工程系教授。在工作初期, 她主要從事腐蝕電化學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既有國家基金項目,也有工業界的項目。腐蝕問題經常被人們忽視或被簡單地認為只是損失些材料而已,實際上很多由腐蝕引起的結構損壞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從事腐蝕失效研究的重要性也不言自喻。關于腐蝕研究本身,駱院士提到這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要綜合地運用物理、化學(包括電化學)、材料學等諸多相關學科的知識,對所涉項目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找出問題癥結所在以及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近些年來,她的研究領域已擴展到燃料電池和能源材料,并在綠色能源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其中包括 6 個美國專利,并于 2014 年獲得加拿大材料化學獎。當然,這些研究同樣需要諸多學科的綜合性知識來完成,與腐蝕研究的策略是相似的。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科研生涯,駱院士頗有感觸,一個人想要在科研領域里取得理想的成果,興趣、堅持、思考、創新、團隊應該是幾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首先,興趣是最原始的動力。從事一項研究工作,你必須首先喜歡它,要有一探究竟的強烈欲望,才能堅持不懈,最終找出答案。
科學研究與探索是非常艱辛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伴隨著不斷來自失敗的打擊。唯有不辭勞苦、兢兢業業、在強烈的好奇心驅駛下不斷地去努力思考,才有可能穿過迷霧見晴天。
現代科學研究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滲透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廣泛地研讀和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成果,加以分析與思考,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去解決本學科的一些難題,有時還需要跨行業、跨地域、跨學科的協作研究。
說創新是科研的本質和靈魂應該不為過分。不斷地創新也是科學發展的標志之一。談到創新,確有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意味。這涉及到洞察力、超前意識、方向敏感性、分析思考能力等等,有時還需要加上些小運氣。要善于從別人不太注意的地方發現問題,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從“盲人摸象”開始,還要能夠承受不斷失敗的考驗。
當今時代的科研已遠不是居里夫人單憑“一己之力”的時代了。沒有一個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最終的創造發明是很難得以實現的。組建并領導一個得力的團隊也不僅限于科學方面的知識,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人文學科中的管理藝術。
新能源材料
愿為科研獻終身 碧血丹心赤子情
談起自己的祖國,談起自己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駱院士很是激動和興奮。
她說今天的中國日新月異,強大、富有、團結,令海外華人倍感自豪。事實上,我們偉大的共和國風雨兼程,已走過了 67 年的輝煌歷程,在這段歷史長河中,她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值得我們為她驕傲!如今的中國,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超過221種。 工業產值已是世界第一位, 是美國的1.23倍,制造業產值是美國的 1.4 倍能自主生產所有軍火,有列世界前三的核武器,世界上能同時研制二型隱身戰斗機的國家只有中美兩國,有自己全球定位系統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國,能生產 093/094,052D/054,J10/J11,ZTZ99G 等一系列先進武器裝備,能生產世界上最快的巨型機,能載人航天、太空對接,蛟龍入海、嫦娥奔月,能生產世界上一半的鋼鐵、世界上一半的船舶,世界上 25% 的汽車。目前每年新裝備的戰斗機、軍艦、坦克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吹阶鎳娜找鎻姶?,作為一個中國人她感到非常自豪!
駱院士對科研的興趣和隨后的事業發展始于她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學,她由衷地感謝母校所提供的寶貴的學習機會和優良的學習環境,那成為她以后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的重要起點。
駱院士的母校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于1952 年由北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唐山鐵道學院 、山西大學等六所院校的礦冶學科組建而成,初名北京鋼鐵工業學院,1960 年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同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大學,1988 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
她記得那是 1977 年,中國正處于一次大變革,當時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處于百廢待興的階段,高考制度剛剛恢復,全國科學工作者迎來了科學研究的春天。1978 年她入校就讀于北京鋼鐵學院理化系,她說當時大家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母校也為他們提供了汲取知識的完善條件,尤其是一大批優秀的教師,為新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源泉。當時理化系的系主任是柯俊先生,年過 60 歲的他親自用英文教材為他們講授《冶金導論》??孪壬浅V匾暬A理論的學習,強調大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能力的地方,而且后者從長遠的觀點要比前者重要的多。這些共和國老一輩科學家的教誨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還有諸如褚武楊老師的金物課,高哲老師的力學課,曹國輝老師的熱學課, 金物和腐蝕教研組老師們的專業課, 數不勝數,令人難以忘懷。時至今日,每當同學們憶起這些老師們上課的情形時,仍會津津樂道、恍如昨日。母校嚴謹的治學為他們打下了扎實的知識根底、培養了嚴謹勤奮的學風,這些都使她終身受益匪淺,并為她后來在科研及教學生涯中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幾十年的磨礪,今天的北科大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為國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治學大師、興業偉才與治國棟梁,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為國家鋼鐵工業的振興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北科大還創造了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發明了世界第一臺弧形連鑄機,研制了用于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和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殼體材料,研制了第一臺大型電渣爐,研制了第一臺國產機器人等等。學校獲得的國家級獎勵、省部委級獎勵達百千例。
駱院士十分感慨地說:“非常高興能看到一個強盛的祖國,經濟、科技實力都遠超我在校那個年代?,F在的母校無論是科研教學的規模還是學術水平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我衷心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夠在不遠的將來邁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也祝愿北科大年輕一代學子能夠奮發努力、趕超前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他山之石可攻玉 師夷長技以自強
駱院士作為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在腐蝕防護、電化學,燃料電池以及能源材料領域從事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記者問及能否談一下感受時,她表示過去這幾十年在加拿大留學及科研教學的經歷讓她感受較深的有三點:一是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二是建立研究團隊的合作精神, 否則很難高質高效地完成科研項目;三是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信譽,這樣就容易找到合作者。
當談及國內外科研方面有何差異,她表示這個話題范圍較廣,很難簡短地從技術的層次上細講。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國內外在這些領域里總的學術目標是一致的,具體到某一領域國內和國外的研究工作應該說是各有千秋,取長補短。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國家有能力在科學研究上投入大量資金,因此國內的科研正在大踏步地趕上或已達到世界水平。以腐蝕領域為例,北科大李曉剛教授領導的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的建立及不斷的完善在世界范圍內都樹立了一個很好的范例,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如果要說到國內外有何差異,主要的還是體現在研究管理機制的不同、 研究經費的來源以及人事行政管理架構的不同。
當然,這涉及到社會制度和文化理念上的種種差異。
那么,國內有哪些可以從中借鑒的呢?駱院士表示她因長期在國外工作,對國內各方面在細節上的了解還是很有限的,談不上借鑒,也許只能對加拿大的情況做些簡單地介紹:
(1)加拿大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強調發展經濟、創造就業和提高國民生活質量。政府在科技發展中起著引導和協調的作用,鼓勵國家實驗室和大學與企業合作共同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迅速產業化。加國的優勢在于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美國市場。就高校管理而言,并沒有一個機制去刻意鼓勵發表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自然也不會有針對性的物質獎勵。這種相對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實際上更有助于自發地從事高端研究,高水平的文章亦成自然。
(2) 加拿大對于環境保護與科技創新給予很高的重視,并逐年加大對綠色能源的研究力度和投資,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 “政府引導、 企業主體、 國民支持” 的良好創新氛圍,形成了“以科技創新支撐環境產業發展,以環境產業促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的環保特色, 這是一條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三者相互協同、良性循環的路子,不失為國家發展的良策之一。當然,伴隨著加國政府的更新換屆,各政黨的具體政策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都不會顯著地偏離一些基本國策。
架設行業交流橋 鋪設科研前進路
國際腐蝕理事會(ICC)成立于 1961 年,是腐蝕領域內全球范圍最權威的學術組織。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廣腐蝕科學和防腐蝕工程的研究成果;促進各國腐蝕科學工作者之間的合作與聯系;為各國腐蝕科學研究人員及工程人員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經驗、 討論科研成果、 發布新發現、新技術的場所。目前,駱院士正在組建一個加拿大團隊以爭取 2020 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第 21 屆國際腐蝕大會。
作為國際腐蝕理事會委員,駱院士參加過許多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也主持的過一些會議。當被問及在諸多的會議中使她印象深刻的有哪些時,她表示對兩年一度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新英格蘭地區召開的Gordon Conference印象深刻。
在會上,被特邀做報告的人常常是即能高度概括又事無巨細地介紹該領域內的科研工作和新的進展,會議當中亦會預留很多時間讓與會者進行交流,與會者均會感到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核電站
直面頑疾跨鴻溝 科技之花遍地開
談及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問題,駱院士表示視各國面臨的環境和體制不同而定。以核電材料研究為例,她本人針對核電材料腐蝕問題,做過深入的研究。核電材料腐蝕控制的關鍵還是材料本身的改良的使用介質成份的調控,但在超臨界水中的研究成果距離產業化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但令人欣慰的是加拿大的政府正在進一步地加大科研投資,使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化和產業化。而目前國內普遍存在著成果買賣雙方信息不靈,溝通渠道不通的問題。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是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一個制約因素,必須從此入手,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對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中間環節加以重視。具體的做法簡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營造有利的環境。
首先,我國的政府機構及一些相關單位要更新觀念,從思想上重視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重要性,大力的推行一些有利于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政策措施等。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從制度上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其次,要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F代企業具有充足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暢通的市場網絡和高效的主體功能,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與現代企業的結合,科研優勢和主體功能的有機銜接,可以大大縮短成果轉化和實現產業化的周期。
最后,政府要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的宏觀指導。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政策,發布符合實際的切實可行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指南,讓全社會尤其是企業明確一個階段內的可用技術、淘汰技術、 可替代技術、 限制技術、 提倡技術、重點推廣技術等等,幫助企業制定規劃,組織實施。
(2)加大投入,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要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投入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
(3)大力支持中介環節。
可以通過建立技術市場,充分發揮中間環節的橋梁、紐帶作用。要大力扶植和培育技術市場,建立重點的上規模的固定市場。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使其真正成為開放、競爭、有序、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市場,這將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提高轉化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行業,加強對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中介支持,在科研工作者與企業間建立一個橋梁和紐帶,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
在訪談結束之際,駱院士表示她僅是談了一些個人的想法,難免會有不全不妥之處,業界同仁可以加以指正??茖W研究是沒有國界的,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更為如此,各國的科學家工程師們雖然講著不同的語言,但在技術層次上的想法卻是相通的。的確,開放式的思維加上洞察未來的眼界將極大地加速科技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后記:
“路漫漫其修遠兮 , 吾將上下而求索。”太陽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每一個晨曦都將翻開嶄新的一頁,讓大家一起堅守初心,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奮斗!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拓創新,繼往開來,向世界遞交更多璀璨閃亮的名片,共同邁向燦爛輝煌的新紀元!
人物簡介
駱靜利(JINGLI LUO),博士,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982 年本科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理化系,1992 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 Ives 教授,并隨后從事博士后研究,1995 年進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工作至今,任化工及材料工程系教授、加拿大替代燃料電池首席科學家、 國際腐蝕理事會委員。 她長期從事電化學、 腐蝕控制、 燃料電池及能源材料等領域的研究,針對核電材料腐蝕問題,開展過大量有關局部腐蝕機理、沖刷腐蝕機理與防護、應力腐蝕開裂機理、系統微量元素對應力腐蝕開裂的誘導作用等研究,并研制開發了新型燃料電池過程和新能源材料,在綠色能源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方面也正在取得可喜的成果。已在相關刊物上發表論文 270 多篇 , 發布 6 個美國專利,并于 2014 年獲得加拿大材料化學獎,2002 年加拿大冶金學會頒發的 Morris Cohen 獎等獎項以表彰她所作的貢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