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腐蝕問題并不是現代才遇到的新問題,從十五世紀初鄭和下西洋到同世紀末哥白尼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再到中外航海領袖都曾指揮各自船隊長期漂洋過海的成功先例,足以說明一方面當時航海技術的發達,另一方面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腐蝕防控技術,用以保證航行安全。
如今,海上漂浮的已不再僅僅是各種類型的船只,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各式各樣的石油平臺也鱗次櫛比地出現在深海大洋上。不同于自由的航行船只,這些石油平臺需要在固定海域長期發揮采油功能,與此同時,也長期遭受著高鹽分、高濕度、高溫度等惡劣腐蝕環境的威脅,急需更長期的防腐蝕策略,以確保石油平臺長效安全工作。
隨著全球經濟貿易的不斷增長,沿海碼頭數量越來越多,碼頭的體量也越來越大,這些碼頭普遍遭受著浪花飛濺區的腐蝕威脅。根據腐蝕因素不同,可將海洋腐蝕環境分為五個區域,即海洋大氣區、浪花飛濺區、海洋潮差區、海水全浸區和海洋泥土區。研究表明,處于浪花飛濺區中的鋼鐵構件腐蝕最為嚴重,這是由于浪花飛濺區普遍存在干濕交替、含鹽量高、含氧量高、浪花沖擊等可能誘發嚴重問題的腐蝕要素。在追求更大體量、更全功能碼頭的同時,更應當做好腐蝕防護工作,確保碼頭壽命更長。
以往,由于財力和能力有限,人們難以開發偏遠的島嶼。隨著海洋意識的提升,人們認識到島嶼及其周圍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些海洋資源,必須就近建設基礎設施,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服務。不同于廣袤的大陸,島礁上的基礎設施處于典型海洋性環境中,高濕度、高鹽分的環境極易使原本在大陸上性能良好的材料變得不堪腐蝕侵擾。海洋大氣區中的構筑物通常由多種不同材質的材料組成,需要通過螺栓、焊接等多種方式將不同材質的材料連接成一個整體。而不同材料相互接觸會誘發電偶腐蝕,此外,還有可能出現縫隙腐蝕、晶間腐蝕等多種腐蝕問題,所以,海洋大氣區中連接部位的防腐蝕工作必須得到足夠重視。若要做好海洋大氣環境下構筑物的防腐蝕工作,需開發適用于傳統材料的新型防腐蝕技術,同時還需開發新型耐腐蝕材料。
海洋腐蝕問題是長期以來就存在的歷史問題,自從人類出現那時起,就要尋求合理的方案與海洋共存。除了涂料防腐等防腐蝕方式外,最近也涌現出了一批新型的防腐蝕技術,例如復層礦脂包覆防腐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浪花飛濺區中鋼結構的腐蝕防護問題,而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技術則可以很好地解決大氣氣氛中連接部位的腐蝕防護問題。
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利用重視程度的提升,相信還會有大批的綠色、科學、長效的防腐蝕措施不斷涌現,讓我們能夠更安全地去認識、開發和利用海洋,與海洋和諧共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