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腐蝕防護之友》編輯部的邀請,為雜志撰寫一篇卷首語,我的第一反應是推辭,這應該是腐蝕前輩們來寫的,作為《腐蝕防護之友》的粉絲,我知道每期卷首語都是前輩們從事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大半生的結晶。后經李編輯一番耐心解釋,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邁入中年,從事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近20年,也小有心得,應該為《腐蝕防護之友》做點貢獻。
與腐蝕領域的很多前輩們轉行從事腐蝕研究工作相比,我可能是比較幸運的。我 1994 年進入北京科技大學腐蝕系學習,聆聽過吳蔭順、李久青、楊德鈞等老教授的教誨,系統學習了腐蝕防護與表面科學方面的知識。畢業后去了攀枝花鋼鐵研究院從事冷軋熱鍍鋅鋼板的研發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了運輸過程引起的熱鍍鋅鋼板的特殊腐蝕——微振腐蝕,這是我第一個通過實地調研與所學腐蝕理論結合解決工程問題的案例,切身感受到了材料腐蝕學的魅力!后來,在實際工作中感到所學知識還是不夠用,經過一番努力考上了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研究生,師從王福會研究員、李瑛研究員,從事表面納米化材料的電化學腐蝕行為研究。在這一階段,我一邊深度閱讀曹楚南先生的腐蝕電化學專著,廣泛閱讀國內外腐蝕領域前沿熱點研究論文,一邊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研究生研究課題相結合,充分體會到了材料腐蝕與防護研究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同時,通過聆聽恩師的教誨,知道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任何新材料、新技術及服役環境的變化均會給腐蝕與防護的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材料腐蝕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永遠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學科。
參加工作后,我更加注重材料腐蝕與防護的研究學習與其它學科發展的融合,更加注重實驗室研究與實際工程問題的結合,廣泛涉獵國外腐蝕學、材料學、表面工程技術、力學、計算機仿真計算等方面的經典專著,這使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不再單一:就鈍性耐蝕合金的設計而言,不僅可以從人們較為熟悉的電子排布理論、鈍性元素膜富集理論及原子滲漏理論入手,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的圖論來實現;在充分了解汽油等油品的氧溶解能力、稀釋性等物理化學性能后,理解了在潮濕大氣中的油品的腐蝕性要高于潮濕大氣的腐蝕性;通過對實際工程問題的解決,我深刻理解了溫度對材料極性的影響,知道了熱水器內膽為什么用鎂而不用鋅來保護;理解了多種材料管路(船舶)混合使用時,即使采用了高絕緣性法蘭連接,仍然無法避免賤金屬材料的過早腐蝕穿孔;在船舶陰極保護系統的仿真優化設計研究中,我發現了實驗室研究針對大型工程構件腐蝕防護問題的局限性,意識到計算機仿真將成為實驗室腐蝕研究的深度延伸……這一切都體現了材料腐蝕學的魅力和活力。
目前,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國加大了對海洋資源開發和海防建設的力度。這為材料腐蝕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挑戰,材料腐蝕與防護領域的研究必將更加充滿活力!在這種形勢下,肩負著向大眾科普宣傳腐蝕知識使命的《腐蝕防護之友》的責任就更加重大!衷心祝愿《腐蝕防護之友》越辦越好,最終成為中國老百姓都喜歡閱讀的科普期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