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封面人物 | 張偉國:核電防腐守護核電安全
    2018-12-24 12:45:30 作者:王妮 來源:《腐蝕防護之友》 分享至:

    1.png


        張偉國,1960 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畢業后來到了 194 所,194 所是當時二機部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的代號,它剛從中科院原子能所分離出來,成立了反應堆研究體系。他來到新組建的反應堆材料腐蝕與水化學研究室開始從事反應堆材料腐蝕與防腐的研究。之后,該研究體系與六機部 715 所合并為 909 基地,隨后搬遷到四川夾江組建成了二機部一院,他也來到了四川夾江,在核動力裝置材料腐蝕組繼續從事裝置材料腐蝕的研究。


        1990 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恢復反應堆系列,原搬遷的堆線力量基本回京合并為原子能院,張偉國又回到組建的堆材料腐蝕與水化學研究室工作,并先后擔任專業組長、研究室主任、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所長,所科技委主任、原子能院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等職。他長期從事堆材料腐蝕與水化學方面研究,并為我國核電動力堆發展、核電順利起步、重大事件處理、高新發應堆研發、戰略材料研究做出了貢獻。


        現在已經退休的他仍然以年輕的心態關注并參與核電防腐蝕在線監測的研究,以期在核電防腐蝕上依靠現代的技術手段取得進一步的突破。


        腐蝕與防護 核電永恒的主題

     

        從 1960 年開始,張偉國研究員開始從事反應堆材料腐蝕與水化學的研究,他做過大量的蒸汽發生器、主管道、傳熱管的應力腐蝕模擬實驗,研究過核電站結構部件環境敏感斷裂的系統監測和壽命預測;研究過冷水堆核鈉冷快堆主要設備材料的環境失效問題,最長的腐蝕模擬實驗長達5000小時,對于核電的腐蝕與防護他不僅有豐富的實踐模擬經驗,而且有很深的感悟。


        采訪中張偉國研究員介紹,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核電的安全、高效發展離不開核電設備的高度可靠性。核電設備一旦失效,不僅影響核電站的正常運行,而且可能導致重大核事故的發生。他認為對核電設備失效行為的研究是核電站研究設計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核電站運行維護的重大課題。


        核電腐蝕與防護的重要性與核的安全、經濟可行性有密切關系,這是兩方面的問題。核安全是產業發展的特殊問題。核安全沒有國界,它所帶來的問題是巨大的,在整個核電系統中也是突出的。核能存在著巨大的能量,核的裂變產生核能同時產生大量放射性物質。核反應堆就需要有一個可靠安全的包容,重要的意義是包容放射性。特別是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發生后的安全問題是對放射性的包容必須是安全可靠的,這跟材料腐蝕有很大的關聯。從防止核安全的事故、事件來講,核輻射會因腐蝕造成腐蝕產物的轉移、遷移、活化到其他工作場面上去,威脅到操作人員的安全從安全角度上講是非常重要的。從經濟性上講,現在有百萬億計的核電廠過去按 10 年以前的標準算,平均一天的運行費是1000 萬人民幣,如果因為腐蝕事故導致非計劃停堆,一天的損失就很大。所以從安全性和經濟性兩個角度來說,核電站的防腐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張偉國研究員說:“真正意義上的腐蝕與防護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但真正意義上的腐蝕與防護到現在還有完全解決,如果說比較好的解決腐蝕與防護所帶來的問題,那就是要從核電廠的安全運行和經濟性可接受性,按照核電廠的法規、標準所要求的,其放射性的泄漏要在規定的合理的標準內,腐蝕性對其持續運行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腐蝕與防護。”


        解決腐蝕與防護的關鍵技術呢?采訪中,張偉國研究員介紹,這也很復雜。因為腐蝕問題是一個交叉的學科,在一個大的工程、一個大的鑄件上,因復雜的環境,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構件、不同的體系都會造成復雜、綜合的腐蝕現象。對核電廠來說會產生一個輻照腐蝕的特殊類別,在中子或其它照射下對材料產生的腐蝕行為,第二核電廠與其他重大工程不同的腐蝕是,核電廠在一定程度上是化工廠,核電廠的防腐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防護取決于建造之初的設計,建造之初材料的材料選擇至關重要。整個核電廠從設計到建造到安裝、運行、管理退役,全程都需要腐蝕與防護。對于腐蝕與防護研究的關鍵技術人員,首先要對核能系統工程的整個流程各種參數變化以及材料的結構要有專業的了解,這是研究必備的關鍵技術,第二要有手段,要模擬出來還原出來。


    1.png

    擔任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所長接待加拿大原子能公司 副總裁,埃爾克沙國家實驗室主任一行

     

    2.png

    受聘總裝部科技委核基礎專業組成員 

     

    3.png

    1997-2003年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所長的工作會議報告

     

        從零開始,參與“三十年鑄就的典范”——秦山核電站

     

        上海以南 120 公里,浙江省海鹽縣是秦山核電基地。30 年前,張偉國研究員曾參與過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建設前材料研發的全過程。他回憶說:“當時叫做‘728’工程 ”。


        1970 年 2 月 8 日,上海市研究落實周總理在聽取了上海市關于上海缺電,請求在上海建設核電站的匯報后的講話。“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核電。”當時周恩來總理這樣說,“二機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發電。”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因此被命名為“七二八”工程。1974 年3 月,周總理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專委會上親自審查批準了《上海“七二八”核電工程建設方案》及《“七二八”核電站設計任務書》,周總理進一步指出:“對這項工程來說,掌握核電技術的目的大于發電。”這為我國核電建設指明了方向。


        根據這個指示,從 1970 年到 1975年,張偉國研究員來到了荒蕪人煙的四川夾江的丘陵地帶,開始參與秦山核電站所有材料的研發,其中包括核電站的核島、常規島、電站輔助設備等制造用鋼材料;核承壓設備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穩壓器、熱交換器、管道、泵、閥門、儲罐以及堆內構件的材料;反應堆系統的鋼制安全殼或混凝土安全殼或混凝土安全殼的鋼襯里等等核電站建設所需要的所有材料進行了實驗。據他介紹,秦山核電站是中國核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試驗田,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30 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在這座核電站建設之前,他參與 728 項目把核電站建設所有用料,甚至是一顆不起眼的螺絲釘都進行了系統的研發,秦山核電站是中國核電材料國產化研究的開始。


        為了實現 728 計劃,1970 年張偉國研究員在四川夾江 150 多公里深的丘陵地帶里開始了實驗,作為當時的科研人員不僅要用大腦做好做科研工作,還要有好的體力去抬設備并對其維修、維護。張偉國研究員回憶:“記得一次最長的實驗達到 5000 個小時,我們三個科研人員一組,輪班休息記錄實驗結果。盡管辛苦,但我當時年輕力壯,并有幸接觸到了中國第一座自己的壓水堆核電站所用材料的研發和設計;為了實現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我們從項目開始便積極地借鑒國外核電站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再結合秦山核電站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這在人生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4.png

    在美國GE研發部與應力腐蝕專家交流 

     

    5.png

    在加拿大AECL交流

     

        秦山核電站從 1985 年開工建設到1991 年并網發電,因各個方面綜合原因包括水質方面的因素,運營不久出現了泄漏事故。張偉國研究員說:“事故出現的原因是典型的應力加速產生材料疲勞導致失效,其位置在蒸汽發生器的傳熱管上。”接受了任務后,張偉國研究員和國家核安全局、上海 728 研究院、秦山核電站的工作人員組成了研究小組,他們把金屬材料從蒸汽發生器上取了下來,開始進行失效分析,并確立了同時進行在線驗證的研究思路。秦山核電站是國內第一次設計、第一次運行管理的核電站,所有材料和設計都是靠自主摸索和嘗試的結果,泄漏事故出現后繼續進行“摸索”和“嘗試”。張偉國他們從 1992 年的國慶節來到了秦山核電站一直干到元旦,從元旦忙到春節,到 1993 年的 3 月 8 日研究小組終于找出了造成材料失效的原因,并通過了在線驗證達到了國家核安全局的要求標準,秦山核電站可以再次啟動!張偉國研究員說:“之后這座我國最大的核電基地,沒有發生任何核安全事故,沒有發生任何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事件。”


        秦山核電站記載了中國核電發展的艱辛之路,這條艱辛的道路上,承載了更多像張偉國這些科技人員艱辛的科研之路,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他們全憑自強不息的精神摸索出了系統的核島建設所需的材料,解決實際運營問題。


    6.png

    擔任反應堆材料腐蝕與防腐研究室主任與英國紐卡孛大學prof.Conglethen交流

     

    7.png

    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與腐蝕中心主任profe.Smialoleska交流

     

        “從第一代到第四代”


        從我國核電站的起步開始,張偉國研究員就致力于核電材料腐蝕與防護的研究工作,他全面地經歷了我國核電發展的全過程。他認為從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到現在,從第一代核電機組過渡到第三代核電機組,其發展就證明了我國核電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技術性和經濟性。


        1954 年前蘇聯建成電功率為 5 千千瓦實驗性核電站。1957 年,美國建成電功率為 9 萬千瓦希平港原型核電站。這些實驗性和原型核電機組稱為第一代核電機組。上世紀 60 年代后期以來,世界上陸續建成電功率在 30 萬千瓦以上的壓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電機組。到了 70 年代核電進入大發展的時期,目前世界上商業運行的 400 多臺機組大部分在這段時期建成 , 稱為第二代核電機組。


        “第二代核電站的特點是應對嚴重事故的措施比較薄弱”,張偉國研究員說。


        1979 年在美國三里島核電事故;1986 年在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 , 使世界核電發展進入低潮。總結這些教訓,1980 年美國的電力公司制定了“用戶要求文件”,明確必須把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作為設計上要求 , 把發生嚴重事故的概率比第二代核電站至少降低10倍。歐洲也出臺了有同樣要求的文件。滿足以上要求的核電站稱第三代核電站。


        張偉國研究員介紹,核能是一種大規模使用的安全、經濟的工業能源。核能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需要,未來 20-25年電力需求是現在的 2 倍。到 2050 年將達到 3 倍。我國核電研發從上世紀 70年代到 80 年代,90 年代初實現突破性進展,到目前核電技術發展經歷了四代發展的歷史時期。


        第四代核電站較之前三代核電站會有革命性的改進,不僅降低建造的成本,還能夠“減少核物質擴散的可能性”。要實現這兩個目標,核電站在建設的過程中就要求高燃耗、高溫堆芯、長壽命。


        “如果要使核能技術有革命性的提高,首先核材料要有革命性的進步!”張偉國研究員說,“第四代反應堆給材料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用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知識開發革命性材料和方法的機遇,材料學家特別要關注和研究先進水冷堆、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核超臨界水冷堆”的材料。超臨界水的輻射分解特性、超臨界水與燃料包殼堆內構件材料的相容性、超臨界水冷卻劑化學的控制技術。總之,材料的耐腐蝕性能是第四代核電站能否實現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挑戰就是材料的防腐蝕問題,所以要“進一步弄清鋯合金的腐蝕機理”以研究控制其腐蝕行為,改善鋯合金耐腐蝕性能進一步了解合金化學和顯微組織對氧化膜保護層的結構和保護作用退化的影響機理。


        鋯合金的挑戰

     

        鋯合金是核電站高性能核燃料元件包殼的首選材料,中國鋯合金的發展面臨很多挑戰。


        采訪中,張偉國研究員說:“從第二代至第三代核電材料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核電廠的材料基本上滿足了現在的要求。但從福島核事故以后,人們對核安全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是因為福島事故發生的原因雖然不是因為材料本身腐蝕導致的根本原因,但是腐蝕卻是它的幫兇。福島事故海嘯導致電力中斷引起冷卻系統在停電之后,反應堆溫度急速升高造成燃料融化包殼破壞,在包殼破裂之后,鋯和水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氫氣,氫氣超過 4% 之后就發生爆炸,爆炸把壓力堆炸開大量放射性的物質泄漏,如果核燃料的鋯包殼好,不產生氫氣就不會發生核泄漏事故。由此衍生出來,對材料的現狀有些要求,特別提到燃料包殼的抗蝕性,包容第一道屏障不破壞或者是破壞得晚一些,使得操作人員有時間糾正。另一個背景是,大量的核電站在未來 10 年是面臨退役的問題,現在核電站面臨著延壽,根據調查,核電廠不可更換的部件還有剩余的壽命,其他部件因為腐蝕可以更換,根據美國的經驗,相當大的一部分核電廠可以從 30 年延壽到 60 年甚至延壽到80 年,俄羅斯提出了延壽至 100 年,這樣的一些延壽條件同樣也提到腐蝕問題,應該換的更換,不可更換的對其進行評估。”


        但是迄今為止,我國尚未研制出屬于自己的實用高性能鋯合金燃料組件,還必須依賴國外進口。


        張偉國研究員介紹,這有歷史的原因,中國的鋯合金產業一直是游離在核工業系統之外的。因為從發展核工業開始發展,中國就是全國大協作。上世紀60 年代,為了滿足當時生產的需求,上海有色金屬研究所、陜西寶雞有色金屬研究所,還有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等冶金部的相關單位進行了聯合攻關生產出了少量核級海綿鋯,并生產了鋯合金材料。隨著中國核電產業的大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進程,鋯包殼管的生產對核電整個產業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其產業的發展有待時日。另外,傳統的鋯包殼材料已經不適應新一代核電材料的發展,改變傳統的鋯包殼,研究新的鋯包殼是一個新的革命性的課題,當然改變傳統創新的,首先要進行仍然是腐蝕研究!這是新一代核電防腐蝕人的使命!


        ●  人物簡介

     

    1.png

     

        張偉國,1942 年生,哈爾濱市人,二級研究員,2011 年從中國院子能科學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崗位退休。


        1960 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分配到當時二機部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代號 194 所),該所剛從中科院原子能所分離出反應堆研究體系,本人在新組建的反應堆材料腐蝕與水化學研究室從事反應堆材料腐蝕與防腐研究,后該所與六機部 715 所合并為 909 基地(現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隨后搬遷到四川夾江組建二機部一院。本人在二所六室從事核動力裝置材料腐蝕組研究實驗多年,后因成立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恢復反應堆系列,原搬遷的堆線力量基本回京合并為原子能院,本人繼續在組建的堆材料腐蝕與水化學研究室工作。先后擔任專業組長、研究室主任、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所長,所科技委主任、原子能院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等職,2010 年晉升為二級研究員。曾擔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三屆常務理事,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三屆副主任,中國核材料學會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委員,國家基金委評委,核材料與燃料循環學科博士生導師,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院級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擔任(中國)快反應堆工程學術委員會、科二局核材料與燃料重點實驗室、能二局船舶蒸汽動力裝置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公安部核技術反恐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長期為我國動力堆發展、核電順利起步、重大事件處理、高新反應堆研發、戰略材料研制做出貢獻,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9 項,論文、報告、編譯等數十余部,擔任“中國核電”“原子能科學技術”“中國核材料”等刊物和叢書的編委。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三区 | 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 |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 | 日本高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