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隸屬毀傷與防護材料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是該創新團隊中的子團隊,該團隊長期從事新型戰斗部關鍵材料的研發與應用工作。依托沖擊環境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課題組目前有教師7人,博士后2人,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近20人,近三年來承擔了十余項國家級重要科研任務,針對裝備需求,研發了一系列的新材料,其中多項成果已通過技術轉讓直接服務于裝備。
目前課題組科研任務重,未來科研團隊的發展需要更多年輕教師的加入。現面向國內外招聘博士后2-3名。
二、應聘條件
(1)在國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已取得博士學位,且一般畢業不超過3年;或者近期內能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
(2)年齡不超過32周歲;
(3)具備金屬材料、力學等相關學科背景;
(4)具備獨立科研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5)具備較強的中英文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在國內外知名雜志上發表過高水平研究論文。
三、崗位職責
(1)參與課題組的課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學術業績;
(2)積極申報各類基金項目;
(3)參與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4)參與實驗室的日常管理。
四、薪酬待遇
(1)學校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包括基礎年薪、課題組績效激勵及單位五險一金等。若入選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同時仍按照學校相應崗位年薪進行疊加資助。另課題組根據科研貢獻,實行績效獎勵。
(2)博士后在站期間可根據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認定相關規定,認定對應專業技術職務;博士后期間成果突出且滿足學校公開招聘專任教師任職條件者,可優先聘任至相應崗位。
(3)學校鼓勵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博士后人員瞄準科技前沿,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大力支持并為博士后人員申報各類基金、科研項目提供條件;可申請“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博士后國(境)外交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
(4)在站期間博士后享受學校教職工同等福利待遇。按國家及學校有關規定協助解決本人及配偶、子女在京落戶、子女入托入學等生活問題;按學校有關規定提供博士后公寓。
五、工作地點
崗位的工作地點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5號,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
六、應聘材料及流程
(1)個人簡歷(包括學習、工作經歷、研究背景、發表論文、獲獎情況及 2 名推薦人信息等);
(2)本人工作業績及研究興趣概述;
(3)代表性論文 2 篇(PDF 版本)。
七、合作導師簡介
李樹奎,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沖擊環境材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毀傷與防護材料學科方向責任教授,毀傷與防護材料國防科技創新團隊主要帶頭人之一。
1983-1987年在北京理工大學(原北京工業學院)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讀本科,1987-1990年在北京理工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工作。期間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材料動態力學性能表征、毀傷與防護材料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二)、部級獎7項,研究成果在多個型號上獲得應用。
劉金旭,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沖擊環境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成員,毀傷與防護材料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成員,金屬與無機非金屬材料系主任。
2000-2004年在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讀本科;2004-2009在北京理工大學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后留校工作。2013年晉升副教授,2015年獲博導資格,2017年轉入新體系特別研究員,2020年升為長聘教授。
一直以來從事毀傷與防護新材料領域的研究,圍繞破甲、攻堅、穿甲、和穿爆類戰斗部對新材料的需求,重點開展新型鎢合金、新型鈦合金、多元含能金屬、氟聚物基多元含能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及課題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十余項和二十余項橫向合作項目。發表SCI論文60余篇,授權專利30余項,講授本科生、博士生課程。主編《新材料與新技術及其應用》。多項科研成果實現了技術轉讓和工業化生產,支撐了多個型號研制和裝備。
研究領域:1.戰斗部用新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應用;2.戰斗部材料終點毀傷效能表征;3材料動態力學響應。
請直接訪問
https://www.cailiaoren.com/zp_1246.html,投遞簡歷。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