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國務院印發實施第三個國家清潔空氣行動方案——《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提出進一步改善我國空氣質量的明確要求和具體目標,其中包括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每立方米以內。
這些指標并未引起多大“水花”,人們似乎都相信達到這些指標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2013年,我國公布第一個清潔空氣行動方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提出2017年將北京市年均PM2.5濃度控制在60微克每立方米時(當時為90微克每立方米),幾乎沒有人相信真的可以做到。
4年內將PM2.5年均濃度降低1/3,這在全球城市空氣污染治理史上都沒有先例。但中國做到了,監測結果表明,2017年北京地區年均PM2.5為58微克每立方米。
取得這樣的成績和社會各界協力治霾密不可分。其中,一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杰青項目)支持的基礎研究為治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我們很幸運參與到國家大氣污染治理行動中。”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認識和分析排放源,我們找出治理的薄弱環節,指出下一階段治理的優先方向,并用于國家清潔空氣行動方案的制訂和實施。”
張強(左一)在指導學生。受訪者供圖
被應用“倒逼”的基礎研究
經過10年努力,今天京津地區又可以經常看到藍天白云了,但很多人還記得曾經有霧霾的日子。
我國2013年頒布“大氣十條”時,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經濟體量很大,污染源涉及從工業、交通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污染源和污染體系復雜,不同污染源排放大量顆粒物和氣體污染物,涉及成百上千種不同化學組分,其物理化學特征差異巨大。
“實際上,當時我們對污染源的構成并不清楚。”張強說,“要把如此復雜的污染源弄清楚,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
張強認為,霧霾雖然受氣象條件等因素影響,但主因是人為污染物排放。因此不管是了解大氣污染的科學規律還是治理實踐,首先要把污染源弄清楚,不同地域、時段、行業,哪個污染源的排放影響最大。
2016年,張強得到杰青項目支持,圍繞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污染排放源展開研究。當時,正是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攻堅階段,因此立項伊始,項目就不斷被需求“倒逼”。
“這項研究的需求牽引特點非常突出。”張強說,“一方面當時的治污任務很重、很迫切,不能等科學家把機理完全研究清楚再著手治理,所以我們始終處于邊研究邊應用的狀態。另一方面,實際治理工作隨時給我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速度不一,各行業技術水平、生產流程、管理方式差異很大,因此大氣污染排放源構成異常復雜。
“我國的排放源數量大、變化快,傳統方法很難刻畫出實際排放特征,更難實現排放清單在準確性和時空分辨率方面的提升。”張強說。
開始治理的前兩年,效果并不理想。雖然年均PM2.5濃度在下降,但一到秋冬季,污染就會加重。2015年至2016年,北京市還出現幾次時間跨度較長的重污染過程,并啟動了紅色預警,給人的感覺是“越治越霾”。一時間人心惶惶,社會輿論沸騰。
在杰青項目支持下,張強主持的“人為源大氣污染物排放”研究瞄準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定量表征問題,在動態排放清單方法學及排放驅動力分析、區域高時空分辨率排放清單研發及應用、基于立體觀測的排放校驗與評估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原創研究。
在這些研究成果基礎上,張強團隊發現,在全年時段,京津冀區域的工業污染源排放影響最大;而在污染嚴重的秋冬季,居民采暖、生活用散煤排放影響最大。這些結論連同相關建議很快被采納,2017年,環境保護部等聯合頒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針對區域尺度工業排放和居民散煤部署制定了具體治理措施。
很快,治理見到成效。當年的監測結果顯示,北京地區年均PM2.5濃度達到58微克每立方米。
“我們另一貢獻是構建了精細的二氧化碳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數據集,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反饋、改進、迭代升級。”張強說,“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污染治理實踐,這個數據集都實現了應用,例如國家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就用到了我們的數據。”
原創性和獨特性非常重要
2009年,張強完成博士后研究加入清華大學,開始進行排放源表征方面的研究。當時這個方向比較冷門,很少有人涉足。
2015年,38歲的張強初次申請杰青項目失利。他很快梳理問題、調整思路,“卷土重來”,沒想到第二年非常順利。回憶獲得杰青項目支持的經歷,張強覺得“很幸運”。
“這項工作涉及大量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工作,一方面比較基礎、枯燥,另一方面很難快速出成果,甚至不容易發表論文。”張強補充說,“雖然前期沒有發表太多論文,但是杰青項目不太看重這些,因此這次申請過程比較順利。”
得到杰青項目支持后,張強在前期積累數據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科學問題,很快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成果。因此,他認為要想獲得杰青項目的青睞,首先工作要有原創性和獨特性。不管自由探索還是國家需求牽引,找到重要的科學問題,進行有特色、有價值的研究,才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第一年的‘本子’我主要寫自己做了什么,但沒有成功。”張強說,“第二年更突出工作的科學意義、價值,以及研究的獨特之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才是更能吸引人、打動人的東西。”
后來,張強成為杰青項目評審專家,在看到更多杰青項目申請書后,他越發確信自己的判斷。
“一定要突出特色,堅持自己的方向。搞研究不一定要追熱點,什么‘熱’去做什么。”張強強調,“能把‘冷板凳’坐熱,更容易獲得杰青項目的認可。”
“比自己做出成果更有價值”
2023年初,張強負責的杰青項目結題驗收時,被評為優秀。
在杰青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穩定支持下,張強團隊將污染物排放源研究深入下去,不斷完善和更新方法,并把在中國積累的經驗和方法擴展到全球尺度。
同時,張強團隊的年輕研究人員開始向排放對氣候、環境、健康的影響,以及未來如何實現協同減排等方面拓展,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我們的數據集現在對科學界無償開放共享,用戶可以按照需求定制不同時段、行業的污染源信息,同時進行在線數據分析。”張強說,“已經有不少國內外團隊利用我們的數據集做出了很好的成果。能為科學家提供基礎數據支持,我覺得比我們自己做出成果更有價值。”
滾動支持覆蓋創新“黃金期”
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杰青項目進行系列改革,擇優遴選、滾動支持。對此,張強認為,這將突出杰青項目的項目屬性,為最有活力的青年科學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讓他們沉下心去,做最難、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以前的5年資助期有點短。”張強說,“滾動支持可以延續到15年,基本上能覆蓋科學家的科研‘黃金期’,讓其在創造力最旺盛的階段心無旁騖地進行研究。”
另外,科研領域一直努力“破五唯”。杰青項目在滾動支持優秀人才的同時,還對項目進行分級評價,并將其反饋到依托單位,作為杰青項目負責人科研表現的評價參考。
“這會使科學家不‘躺平’,也會淡化‘帽子’屬性。”張強說,“杰青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品牌,也是我國科研資助項目的品牌。未來,希望對青年人進行更多支持,讓更多優秀年輕人獲得資助。”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