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發動機材料如果不采用鈦及其他合金元素材料制造的話,飛兩個小時就必須返回地面;而采用鈦及其他合金元素新材料生產的發動機,可以飛20多個小時。”4月中旬,在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產品陳列室,一名多年從事航空新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員通過一個個事例,向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介紹著材料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作用。
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迫切需要高檔次材料
“一代材料,一代飛機”,材料是航空、航天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導。沒有高端技術制造的新材料,我國航空航天工業發展就難以達到尖端,難以快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就會永遠受制于人。
陜西省是我國航空、航天工業重要研發、制造基地之一,近年來,在各類飛機、航天器研發過程中取得過重大突破,因此,對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新材料的應用方面有著深刻的體會。專家表示,目前,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第三代航空用熱強鈦合金、高強鋁合金、超高強度結構鋼、不銹鋼、單晶粉末高溫合金等,相差15年~20年。專家還認為,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材料方面存在材料牌號多、亂且重復;低水平材料多,高水平材料少;仿制國外材料多,自主創新研制材料少;用途單一材料多,一材多用材料少;研制材料成果多,工程化應用少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快速高水平發展。
據介紹,目前,我國已有航空材料牌號2000多個,居世界之首。高溫合金材料近100個,幾乎占全世界航空用高溫合金牌號總和,但這些材料牌號存在嚴重的重復仿制。材料的大量重復,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資金,影響了航空材料的自主創新發展,以及改進、改型和應用研究。例如,主要用于制造齒輪的滲透鋼,重復仿制7個牌號;主要用于制造軸承類零件的結構鋼,重復仿制5個牌號;主要用于壓氣機葉片、盤的馬氏體不銹鋼,重復仿制6個。
還有專家認為,當前,一些國內的鋼材材料實物質量低于國際水平,主要表現在:不同爐次的材料,成分與性能雖然符合材料標準,但材料的一致性、均勻性和穩定性差;有的材料研發起點低,基礎薄弱,經歷曲折,材料選用、研制及采購沒有規范的程序,沒有建立體系;有的材料性能和數據存在少、缺、散狀況,不利于正確使用,給航空產品的結構設計分析體系、壽命預測及可靠性評估造成極大困難……這些問題,也一直制約著我國航空產業的發展。
高性能、高品質鋼材不可或缺
航空航天工業材料屬于“十三五”規劃中戰略性新材料產業的組成部分,市場空間很大。目前,我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的發展路徑已逐漸清晰,國產戰機已步入全面代際更替階段,與其配套的國產發動機全面量產,從而替代進口發動機……這些變革將使我國航空制造業步入擴張領域,航天航空用金屬新材料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有關資料顯示,到2030年,中國民航、軍用飛機需求分別約2800架、2200架,機隊規模約5500架、6000架,其中大型客機將達2000架。屆時,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未來航材實現國產替代將成為大勢所趨。而航空材料國產化替代進口,有望帶動龐大材料產業鏈條技術突破和下游應用推廣。
專家認為,盡管碳纖維、石墨烯、鈦合金、稀土等新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被大量采用,但高性能、高品質鋼材仍是航空、航天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如高強度結構鋼等高疲勞性能、高耐磨馬氏體時效鋼,高精度、高表面質量、高疲勞壽命彈簧鋼,超高強度螺栓和彈簧用鋼,高使用應力懸架彈簧鋼,高腐蝕疲勞強度彈簧用鋼,高使用應力發動機氣門彈簧用鋼,高溫滲碳型齒輪、軸類件用鋼,飛機關鍵承力構件需要的超高強度鋼,等等。這些都需要鋼鐵企業的有關產品盡快上檔升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滿足國內航空航天市場需要。
據介紹,目前,低合金超高強度鋼300M是典型的飛機起落架用鋼;低合金超高強度鋼D6AC是典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殼體材料;超高強度AF1410鋼因其高強度、高斷裂韌性,以及優良的焊接和切削、成型性能而備受青睞;超高強度鋼30CrMnSiNi2A以其綜合性能優良、經熱處理后獲得的高強度、良好的塑性和韌性、良好的抗疲勞性能和斷裂韌性、低的疲勞裂紋擴展速率,因而在航空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專家建議,鋼鐵新興材料的發展、產品的升級上檔、新產品的研發等都為鋼鐵企業提供了新機遇,因此,開展鋼鐵新材料研發、工業生產的力度應該加大。在發展鋼鐵新材料方面,鋼鐵企業應通過創新,盡快改變鋼鐵生產工藝,改善組織結構,以提高鋼的純凈度,從而研發生產出具有特種優異性能的鋼材品種。
關于航空航天用特殊鋼材研發的重點,專家認為,目前集中在以下方面:軸承鋼疲勞壽命的可靠性,如何在特殊環境下達到長壽命和耐熱、耐蝕性能等要求;研發出能滿足航空、宇航特殊使用要求的高純凈度鋼材、超低氧含量等準高溫軸承鋼及高速無噪音軸承鋼,馬氏體不銹鋼、軸承鋼,高清潔度、高溫軸承鋼,高耐磨馬氏體時效鋼等高精度、高表面質量、高疲勞壽命彈簧鋼,超高強度螺栓和彈簧用鋼等高使用應力懸架彈簧鋼,以及高腐蝕疲勞強度彈簧等。
鋼企該如何抓住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機遇?
專家認為,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快速發展,對鋼鐵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鋼鐵企業在落實“十三五”規劃中,應以“高端引領、協同創新、智能制造、品牌拓展、服務增值”為轉型升級的重點,通過產業共生,加強各產業集群之間的聯動,圍繞高端化關鍵產品和差異化特殊品質進行攻關,以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綠色化的理念,以及機器人、感知系統、智能儀表等技術,發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機制的作用,實現產業組織基礎上合理布局,促進高端化、高品質鋼材相對集中發展,實現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躍升,滿足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要求。
專家建議,鋼企可從以下三方面開始著手:
一是要以高效、低成本潔凈鋼生產系統技術為支撐,進行二次精煉(包括吹氬)工藝和裝備的適用性研究,大力推進智能化真空精煉裝備和技術優化,特別是高效RH(真空循環脫氣裝置)精煉技術的升級研究,大力推進連鑄工序的高效恒速技術優化研究,全面提高產品性能和實物質量。同時,要加快標準升級,努力發展新一代數字化和智能化控軋控冷技術、先進熱處理技術、變截面軋制技術、溫度梯度軋制技術、高精度軋制技術、高性能交直交軋機主傳動技術、多功能柔性超高強鋼冷軋板連續退火生產技術、三輥軋機/高精度棒線材定減徑機組技術、直接軋制技術、低溫增塑軋制技術、無頭與半無頭軋制技術以及長材綠色制造技術。此外,還要進一步研發高效率、高界面強度、特殊用途的復合材料產品及其制造技術。
二是關注面向全流程質量穩定控制的綜合生產技術,包括鋼水精煉的精準控制、連鑄坯料質量控制技術、全流程板形及表面質量控制技術、精準熱處理技術、基于智能建模及數據挖掘的產品質量優化及決策支持、微觀組織性能在線閉環控制、生產異常檢測及故障診斷等技術。
三是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鋼鐵制造技術為支撐,以大型裝備的智能化嵌入式軟件開發與應用為突破口,以關鍵檢測、檢驗技術裝備及數據采集分析系統為基礎,采用物聯網和云技術的鋼鐵生產信息化技術、鋼鐵生產復雜流程智能化自動控制系統、大數據技術的鋼鐵行業大數據庫平臺系統,以保證研發、生產出的特殊鋼材,能夠滿足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的快速發展要求。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劉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