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生朋友問我:如何寫綜述文章?這個問題提得好,因為學會綜述是青年學子在學習階段應該學到的一種真本事。我以前在博文中曾談及相關問題,但尚未詳細敘述有關技巧和注意事項,在此稍加論述,以期與青年朋友切磋。
撰寫綜述是一種真本事,因為不管哪個行業(yè)的人都得跟綜述打交道:研究生寫開題報告時首先要對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tài)進行綜述;填寫項目申請書,首先要做的是綜述課題的研究態(tài)勢;踏上工作崗位后,更是時不時地要做分析綜述,研究型的公務人員甚或白領均如此。
我認為,綜述大致可分成兩類:
初級綜述:一般要求縱覽相關問題的研究動態(tài)和發(fā)展情勢,提出基本觀點,闡明研究這個問題的必要性與癥結所在。其中要求作者做過初步研究和思考,但不要求對述及的問題做過非常深入的探索。研究生開題報告、項目立項依據(jù)等即屬于此類。
高級綜述:在深入研究某類問題的基礎上,高屋建瓴地綜述相關研究結果和發(fā)展動向,通常由較為資深的人士撰寫,對有關領域中的后來者有引領作用。例如,報章雜志中推出的評論型綜述。筆者的研究領域中《應用力學評論》(AMR)、《流體力學年鑒》(ARFM)、《力學進展》等刊物上常有此類文章。
青年學子不要急急忙忙地去撰寫高級綜述,先學著寫好初級綜述,它們一般不以單獨發(fā)表為目的,至多寫進自己的學位論文或作為學術論文的鋪墊。
下面,簡要地談談寫綜述文章的要領。談論的基礎是:綜述文章的作者已掌握了足夠的相關基礎知識,已對所涉及的問題做過一些調研或已開始進行一些探索。
廣聞博覽 充分調研
這是做好綜述的關鍵之一,在其他的博文里對此已做過概述。應該通過文獻調研、現(xiàn)場調查和初步探索,對所論及的問題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許多調研可以在網(wǎng)上進行,特別要學會利用SCI、EI之類的檢索工具。
高瞻遠矚 細致提煉
在調研中獲得的資料必須深刻分析,細致提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抓住關鍵問題,進行科學歸納。切忌淺嘗輒止,不加分析地羅列已知成果,或對于一些爭論不置可否。必須肯定以往成果中的精華部分,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尋找可以切入的突破口。
對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問題,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于已采用的方法,可以比較其優(yōu)劣,以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寫綜述的過程中,這是最困難之處,也是顯示學術功力之處。
條分縷析 層層提升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應縮小范圍,下進一步抽絲剝繭的功夫,就若干關鍵問題,集眾家之長,通過條分縷析,使自己的認識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對于理論性問題,可以提出猜測或設想;對于實驗工作可以預測可能的結果;對于探索中可能遇到的難點和麻煩可以做出初步估計。
構思縝密 敘述清晰
做了上述準備之后,可以動筆鋪陳了。行文之前,必須做縝密的構思,最好有一個周密的寫作大綱,努力做到抓大放小,去除細枝末節(jié),只說最重要的話。敘述方面力求清晰,絕不含糊其辭。你不能保證所有觀點都正確、所有預測都到位,要錯,也錯得明明白白。
客觀真實 留有余地
做綜述要力求客觀全面。凡是提及已知成果,國外國內的都要說到。有的綜述者限于外語水平,僅總結國內的工作,甚至僅提本單位的成果;有的則只瀏覽外語文獻,但國內的研究情況則不甚了了,這兩種傾向都應該避免。有的綜述者夜郎自大,似乎樣樣工作的開創(chuàng)者都在國內;有的則妄自菲薄,盲目“崇洋”,這兩種態(tài)度都是要不得的。
應該承認,我們在許多方面技不如人,但也應看到近年來正在急起直追的現(xiàn)狀。另外,對于自己尚不能非常肯定之處,遣詞用句應留有余地,不要把話說得太滿太死。
本文僅概括地提到了寫綜述文章的幾個應注意之處,沒有進行范例分析。以下附上對錢學森先生所寫的綜述《Poincare-Lighthill-Kuo 方法》的剖析,此文可視作綜述文章的一個范例。
以上所述,僅供青年朋友們參考。
附錄
本文中,作為范文,剖析錢學森先生半個多世紀以前發(fā)表在 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 上的review article:The Poincaré-Lighthill-Kuo Method。
寫作背景
1950年,錢學森先生遭到美國麥卡錫主義迫害,一度入獄,保釋之后的五年間,一直處于“監(jiān)視居住”的狀態(tài),失去了行動自由。幸虧有夫人蔣英照料,在家里的衛(wèi)生間里安排了差強人意的科研環(huán)境。
在此期間,錢學森被迫與軍事科研“絕緣”,先后進行了工程控制論、星際航行、物理力學和應用數(shù)學等基礎研究。The Poincaré-Lighthill-Kuo Method(《邦加來-賴特希爾-郭永懷方法》,以下簡稱為《PLK方法》)就是那一時期的產(chǎn)物。
錢學森先生在《寫在郭永懷文集的后面》中說:“1953年冬,他(郭永懷)和李佩同志到加州理工學院。他講學;我也有機會向他學習奇異攝動法。”盡管錢先生當時的心情很壞,還是在短時間里掌握了PLK方法的精髓,并寫出了他在美國發(fā)表的51篇科學論文中這篇唯一的應用數(shù)學論文。
論文內容
學過漸近分析的人都知道,PLK方法,亦稱為變形坐標法,是一種簡捷有效的奇異攝動法。發(fā)端于1886年Poincaré在《天體力學新方法》,經(jīng)Lighthill(1949)和郭永懷(1953)的二度創(chuàng)造,形成了目前的形式,在力學、物理學和其它領域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錢學森的論文目錄如下:
I. 引言
發(fā)展歷史
簡單例子
PLK方法的基本特性
II. 常微分方程
一階方程
q > 0的情形
q = 0的情形
q < 0 的情形
要求采用邊界層方法的方程
二階方程
非正則奇點
組合方法;粘性氣體的匯流
III. 雙曲型偏微分方程
到雙曲型方程
遠離點源的行進波
行進波解
滿足初始條件的一致有效解
利用精確特征線的攝動
IV. 橢圓型偏微分方程
PLK方法應用于薄翼問題時的失效
出現(xiàn)困難的可能原因
V. 在流體邊界層問題中的應用
平板邊界層
二階解
坐標變形帶來的零階解的改進
超音速流中的邊界層
VI.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寫作剖析
下面就這一論文的構思鋪陳特點作概略描述。
總體來說,該論文充分體現(xiàn)了錢學森先生的科技論文寫作風格。這就是:
重視應用背景,善于從實際應用中提煉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闡明問題。在闡述數(shù)學方法時,非常注意其可用性,經(jīng)常站在工程師的立場,考慮能否被他們接受并運用;
采用歸納手法,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引人入勝地描繪了這一應用數(shù)學方法,使得有一般數(shù)學基礎的理工科學人就能讀懂;
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文字優(yōu)美,行文流暢,使得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領略了PLK方法的特色與精髓。
這里,就該論文的具體寫法,對上述各點稍加展開。
關于引言(第一節(jié)):
全文的中譯本共57頁,引言約5頁,占全文篇幅9%。引言中,概述了PLK方法的發(fā)展簡史:Poincaré的創(chuàng)見;Lighthill的發(fā)展;郭永懷的貢獻;方法命名的由來。
接著,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一階常微分方程的例子(我在講授漸近分析課程時稱之為“錢學森例子”),說明用PLK方法居然得到了問題的精確解,這就一下子吊起了讀者的胃口。
隨后,趁熱打鐵,闡述了此法的特點:簡捷,有效,靈活,“傻瓜”,當然,文中沒有用“傻瓜”一詞,卻的確說了方法很容易為工程師們接受和運用。這是錢學森所有著述的一個“共性”:他始終惦記者工程師們,想方設法把深奧的理論和原理講得工程師們也能弄明白。
以下各段,我們套用上文中的“八股”術語。
關于“起股”(第二節(jié)):
錢學森熟練地運用歸納推理的過程,從分析有代表性的實例入手,引用了與他同時代的數(shù)學家Wasow提出的模型方程進行解剖,講明:求解此方程時應用經(jīng)典攝動法時遇到的奇性困難;采用PLK方法如何使問題迎刃而解;對三類情況進行了細致的余項估計(誤差估計);然后,用PLK方法求解了一個較為簡單的空氣動力學問題(即Lighthill例子);是為起股中的“頭股”。
隨后,作者話鋒一轉,談到PLK方法遇到的“邊界層困難”,即方法的局部失效,并講了一個粘性氣體匯流的實例(即吳耀祖例子),說明PLK方法應與邊界層方法結合,為后來講述郭永懷的貢獻做了鋪墊,是為起股中的“二股”。
關于“中股”(第三、四節(jié)):
這是全文的核心,這兩節(jié)可視作“前后雙股”。錢學森仍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用攝動法求解雙曲型方程的“遠場困難”,并指出,這是由于問題線性化之后的特征線變形造成的。
因此,必須用PLK方法進行特征線變形,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在分析過程中,與前一節(jié)的常微分方程情形進行了類比;通過細致的討論,使人們對此法的認識漸入佳境,并順水推舟地求解一個球面爆炸波的問題,讓大家感受此法的魅力;進入第四節(jié),作者又“潑了一盆冷水”,指明PLK方法求解薄翼問題失效,對橢圓型方程似乎難以發(fā)揮其功效,再次為郭永懷的創(chuàng)造做了鋪墊。
關于“后股”(第五節(jié)):
專門敘述郭永懷的工作。還是從最簡單的不可壓縮流體的平板邊界層流動談起,簡介了邊界層理論,然后指出了用PLK方法求高階解時遇到的奇性困難;然后敘述郭永懷如何把Lighthill的方法與邊界層方法結合起來,求得了較為理想的解。
錢學森特別指出,兩者的有機結合是一種“乘法”,而非“加法”,所作的闡釋令人信服;最后,簡要地說明了郭已將PLK方法用于更為復雜的可壓縮流動中激波與邊界層的干擾問題。
關于“束股”(第六節(jié)):
在結束語中,指明兩點:一是PLK方法是一種非常簡捷有效的漸近方法;二是,關于PLK方法的有效性分析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它在數(shù)學上有一些不確定性,但是,這并不妨礙它的實際使用,只要用心檢驗結果就行了。
全文結束時,作者引用著名的應用數(shù)學家、運算微積的發(fā)明者亥維賽(Heaviside)的話:“我難道要因為不完全了解消化過程而拒絕進餐嗎?”這是畫龍點睛之筆,為這篇長文增添了最后一道亮色。這實際上也代表了錢學森先生對發(fā)展應用數(shù)學方法的態(tài)度。
結論
以上就個人體會,從科技論文寫作的角度對錢學森先生這篇長文做了初步分析。數(shù)學基礎較好的博友能全部看懂,建議各位能瀏覽一下原文,我們一起做一些進一步探討;數(shù)學基礎稍差的博友也能了解一些梗概,希望對他們也有助益。
平心而論,在錢學森先生的所有科學論文中,本文所剖析的 The Poincaré-Lighthill-Kuo Method 不能說是創(chuàng)造性最強的,但從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這位大師非同凡響的智慧。我認為,在科技領域,他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勇士。我們應該用心地向他學習。
轉載本文請聯(lián)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戴世強科學網(wǎng)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89005.html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tài),我們網(wǎng)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