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ture:h指數(也叫h-index )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最初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喬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的時候提出來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員作為獨立個體的研究成果。Hirsch的原始定義是,一名科學家的h指數是指其發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p-h篇論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次(A scientist has index h if h of his or her Np papers have at least h citationseach and the other(Np-h) papers have≤h citation each)。h指數被認為是對先前眾多衡量指標的一大改進;先前的衡量指標都傾向于關注科研人員在其發表論文的期刊,因而,它們都假定作者的貢獻等同于期刊的平均值。如果一位科學家的出版成果以它們被引生命周期的數字進行排序的話,那么h指數就是一個最大值,這個最大值是指每篇論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
h-index
根據谷歌學術搜索統計結果,大學排序網(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2018年4月初已經給出了2018年高引作者排行榜,將給出的2610名H指數大于100的高引研究者名單轉載于下僅供參考。中國學者總共有73人入圍,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機構表現出色(如表1,統計的是中國學者,包括在國外任職的學者,如果有疏漏,敬請諒解)。
表1.中國學者分布
另外,iNature編輯部整理了排名前100名的全球高引用學者的名單(如表2),我們發現,h指數最高達到280,而引用次數更是達到了851671次;另外,超過80%以上的高引用學者都在美國,這也說明了美國的科研實力非常的強勁,同時中國內地沒有大學入圍前100名,比較遺憾;非常的有趣,哈佛大學獨占10個席位,尤其是在醫學領域獨樹一幟。
表2.全球前100名高引用學者排名
因為此表是依據谷歌學術引文數據庫(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database)統計結果而排列的,對于那些尚未開發出谷歌學術引文(GSC)公共檔案的科學家來講,無法進行統計并列入此表也是此表的一大遺憾與缺陷,也可能是因為人名的拼寫縮略相同而導致張冠李戴現象,對于這些不足、缺失、甚至出現錯誤之處敬請指正為盼。
參考消息:
http://www.webometrics.info/en/node/5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109186.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ex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