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纖維市場
4.1. 中國碳纖維需求-年份
2017年,對于中國市場的需求統計,我們開始加入了國產纖維的貢獻。之前,國產纖維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份額與貢獻很少,2017年,實現了一個巨大的增量,如果按此勢頭前行,我們預計:到2020年,國產碳纖維有望與進口量平分秋色。讀者要特別留意這個預測的前提:按2017年的增長勢頭,這里有兩個重大信息,一是市場需求的勢頭,二是國產碳纖維的市場表現。樂觀的信息是存在的,但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并無重大改變。所以,對上面的預測,可更多理解為對碳纖維行業的良好祝愿。
2017年,國產碳纖維比2016新增了3800噸的銷量,這個3800的新增需求來自哪兒呢?從2014年以來,國內碳纖維需求按照13-20%的速度增長,增長的數據逐年攀升:2015年比2014年增長13.4%,2016年比2015年增長16.5%, 2017年比2016年增長20%,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2018年比2017至少增長20%以上。按照2017的20%的增長,就出現傳統市場的大約3800噸的自然增長。
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需求數據的客觀性非常自信,這里面有詳實海關數據的支持,也有對國內供應廠家,需求大戶的反復校核。從2014年開始,中國的市場的增長率不斷提升。國際需求10%以上已經是一個非常樂觀的高增長了,而我們從2015的13.4%,2016年的16.5%到2017年的20%,2018年的數據也會非常亮麗,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祝愿中國碳纖維產業能茁壯成長。
4.2. 中國碳纖維需求-應用
總量:23,487噸
體育器材依然占據半壁江山,這不僅是碳纖維的傳統市場,更是中國碳纖維產業發展的市場根基。這個市場,我們會在后面的單項介紹中重點介紹。
風電葉片用碳纖維與2016年基本持平,VESTAS的需求強勁,勢頭越來越猛,供應格局有重大變化。而另一條技術路線,單向織物灌注工藝,2017年也有很大的發展,德國織物廠家薩泰克斯全年進口了113噸,為國內風電葉片企業提供高滲透單向織物。
今年的航空航天有較大的調整,之前,我們只是根據國內碳纖維廠家對航空航天的供應量,HEXCEL對中國預浸料的出口來估算用量,近幾年,氰特(上海)每年都有200噸左右的預浸料,同時,又考慮到通用航空的需求,無人機對碳纖維的需求,總量從2016的400噸調整到2017的900噸。
對于汽車行業的需求,2016年的300噸,我們是估算了眾多的汽車廠家(包括新能源汽車)的總體大致用量,2017年,我們增加了汽車改裝件行業,以及為豪華車制造汽車零件的廠家,所以,把數據調到600噸。
4.3. 中國碳纖維需求-省份
總量:19,563噸
復合產業依然集中在6個省份中,這是需求上千噸的省份,北京由于恒天的進口土耳其纖維的數據拉高了排名,本身產業并不大。山東省由于威海的拉動,進入5000噸俱樂部。2018年,威海與吳江增產勢頭兇猛。
總金額:568,179千美元
從消費金額來看,廣東依然保持第一,山東盡管碳纖維消耗量遠大于上海,但主要是低成本風電纖維,所以,金額還是沒有進入廣東與上海的億美元俱樂部。
4.4. 中國碳纖維需求-來源
總量:23,487噸
僅從國別來看,國產碳纖維歷史上首次成為國內需求最大的供應商,這是中國國產碳纖維的巨大進步。但從實際的情況看,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主要是東麗(韓國)公司的產品,所以,屬于日系產品,墨西哥、匈牙利及美國的一部分,因東麗收購了ZOLTEK,也屬于日系產品,總計,日系依然有9085噸的銷售量,依然是中國市場最大的供應商。
中國臺灣的銷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從2016年3094到2017年的4203噸;
ZOLTEK體系(墨西哥,匈牙利,美國)均有加大幅度的下滑:對比2016年,美國減少了624噸,匈牙利減少了863噸,墨西哥減少了50噸,合計1537噸,這是VESTAS體系對供應商的重大調整:從去年以鹽城TPI公司及VESTAS天津體系,調整到光威復材與江蘇澳盛,碳纖維從ZOLTEK供應調整到主要由臺塑(部分國產)的供應上。對于這個調整,我們還不了解其中的詳細原因,到底是VESTAS方面,還是ZOLTEK方面。
土耳其的進口量去年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減少了288噸,主要原因是2016年在國內經銷商有一定的庫存,2017年在中國的實際銷售是增長的,達到1100噸。
另外值得關注是俄羅斯UMATEX公司,去年向中國出口263噸纖維,縱觀全球市場,民用方面,會應用碳纖維的國家并不多,中國無疑是個包容性很強的大市場。
注:FABRIC &PP 是碳纖維織物及預浸料。
日本與韓國主打的是碳纖維小絲束的傳統市場。這也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碳纖維企業賴以生存的主市場。之所以包含韓國,主要是考慮東麗在韓國的4700噸的碳纖維產能與相關后續工藝??梢钥闯鲆粋€趨勢:總體上,日系碳纖維在華的銷售是穩步上升的,盡管這些年有中國臺灣,土耳其及中國廠家的激烈的競爭與市場蠶食。其中,東麗韓國的出貨量在穩定增長。
總金額:568,179千美元
中國碳纖維及中間材料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5.68億美元,這些年是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國產的噸數盡管超越日本,但金額上有較大的差距。我們依然按照18美元(大約115元/公斤)來核算國產碳纖維的價格,其中既考慮了高價量小的軍品纖維,也考慮了B,C等品的低價位。
2017年,我們將各主要供應國的纖維的3年的價格做了一個對比。國產纖維的價格是增長的,日本是波動的,中國臺灣是遞減的。俄羅斯的售價是最低的。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只有日本與美國來源的纖維價格高于國產纖維,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價格均低于國產纖維。希望大家清醒地認識到:這并非質優而貴,政府的保護政策不可能是永遠的。
5 中國碳纖維產業
5.1. 中國碳纖維企業理論產能
2017年,我們不統計僵尸企業(超過一年不運行,且裝置不穩定)。統計全國的理論產能為26,000噸。
A. 產能千噸以上:7家公司。中復神鷹擴產千噸線一條,吉林精功(精功集團與吉林化纖的合資企業)擴產1500噸線一條,太鋼鋼科擴產千噸線一條,
B. 產能在500-1000噸之間:4家公司
C. 產能在100-500噸之間:7家公司
D. 產能在100噸以下:2家公司
在26,000噸中,銷量大約是7400噸,銷量/產能比為28.5%,國際的銷量/產能比為57.2%,去除中國因素,其他國家的銷量/產能比為63.4%。所以,對于國產碳纖維企業,提升銷量/產能比,是個重要的任務。
2017年,產業集中度在加速,7家千噸級碳纖維企業的理論產能已經占到全國的84.8%,我們相信,這個產業集中度在今后幾年還會加速。
5.2. 中國碳纖維項目運行效益分析
我們從項目建設與財務的角度,來觀察碳纖維廠的經濟效益產生的要素。
通過上表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I. 碳纖維企業要經歷五個主要階段:階段A-建設期,階段B-試生產,階段C-穩定期,階段D-達標期,階段E-滿意期。達標期與滿意期是有細微差異的,在纖維價格上也有差異。
II. 碳纖維確實是個“燒錢”的行業,任何廠家都有建設期與試生產期,但廠家之間有周期差異,主要體現在建設者的系統工程技術能力,這包括整線工藝布置的合理性,設備的穩定性,工藝或設備整改會耗費大量時間,尤其是工藝與設備的適配性問題。穩定期與達標期是真正燒錢的周期,幾乎所有的生產成本投入了,但產出的是B,C等品,甚至是等外品,在市場上基本賣不起價格,甚至賣不出。這是我們絕大部分碳纖維企業均經歷過的“痛苦”期。這個痛苦來自:缺乏工藝優化技術及品質穩定技術,這其中包含原絲的品質穩定性與工藝優化的空間,但是更多是碳化技術的水平。這個過程(包含建設期+試產期),只要有81個月,6.75年,生產線的投入資本基本就燒完了。
III. 從A-建設期開始到D-產品達標,周期長短,是檢驗碳纖維投資項目成敗的重要標準。目前國際水平基本是12-14個月,這個產品達標:不僅包含生產線A等品的比例(應該是90%以上),還包含產品的預計成本達標(這其中,資本投入,能耗消耗,原絲得率,人工消耗,均要達標)。這個“達標周期”,可以成為一個單位工程能力與效益的評價指標。對于工業企業,我們企業家與媒體:用從關注試生產期間的個別纖維指標超過XX公司,轉移到關注“達標周期”有多長,只有生存,這些技術能力才有持續的機會。
IV. 對于計劃投資碳纖維產業的投資者:在當今的發展階段,如果現在您還根據上述的“燒錢周期”來規劃項目,您一定會成為行業眾多“烈士”中一員。當然,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技術沒有達到天花板,均存在:利用技術重大創新機遇,“站高一步,自然趕上前人”的商機。這些洞察與研究,不可能是您投資部門幾個人研究一些網絡資料就能決策的。復雜技術產業的決策難度遠遠高于簡單制造業,復雜技術產業在建設之前就很可能注定要失敗,項目執行過程中的調整與挪騰空間受限,所以在項目投入之前,花足錢與做足行業“精算”,而不是盲目上馬后去燒錢。
5.3. 中國碳纖維產業新發展
首先值得祝賀的是吉林化纖集團(吉林碳谷)的原絲戰略的實施與成效,2017年實現銷售超過5000噸,2018年有望有更大增長。國際碳纖維曾經的運行規則是:對原絲技術嚴加保密,基本不對外銷售,目前也只有三菱麗陽與德國西格里做原絲戰略合作。吉林化纖改寫了這個規則、把原絲商品化,向世界供應,這會對世界產業格局產生影響。
作為原絲領域另一家重量級企業,中石化上海公司是國內少有的、擁有自主腈綸技術、裝備完全國產化的企業,具備在現有的腈綸裝置上(局部改動)生產原絲的技術能力,且小批量生產的48K原絲碳化后,取得了較高的性能。
我們熱切的希望:上述兩家世界級腈綸企業,制造出大規模、低成本、差異化、工業用原絲商品。為世界的碳化客戶服務,為擴大產業全球規模做出貢獻;同時,更要肩負振興民族碳纖維產業的責任與使命,用更優的品質與成本去全力支持中國的碳化企業的發展,讓碳化廠去除后顧之憂,全副精力搞好碳化技術與工程。
中復神鷹走的是市場自由競爭下、高性能、特色小絲束之路,裝備的國產化程度高,與同類企業對比,有成本優勢。
江蘇恒神與康得新集團(包含中安信、康得復材,康得碳谷)均走的是深入應用的全產業鏈建設思路。恒神去年在軌道交通的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康得復材在汽車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康得碳谷與康得復材均有宏偉的建設目標,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過程中。
光威復材、中簡科技、太鋼鋼科均是以航空航天為核心效益資產,并努力向工業領域進發。光威復材既是纖維企業,也成為中國最大的碳纖維應用單位,強勁的自身應用需求,有助于提升其工業級碳纖維的制備水平。
浙江精功集團是以碳化及復材為特色的新銳企業,去年的產能到3500噸,銷售業績喜人。2018年底,將會新增3000噸產能。旗下精功科技在成套碳化線裝備方面與歐洲合作,在裝備國產化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體現在生產線的開機率上。
寧波材料所一直耕耘在高模碳纖維的研發上,隨著制備技術的提升,模量不斷攀升,現已經基本達到M60J的水平,對比M60J性能,寧波所的纖維強度更高,是“高模高韌”型新品種。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