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大國重器丨中國制造的“昨天”、“今天” 和“明天” ——復旦材料人的使命和未來
    2018-06-12 15:16:37 作者:本網發布 來源:復旦大學 分享至:

        前言

     

    119.webp.jpg

     

        李勁老師是材料科學系物理電子學教研室的教授,長期從事不銹鋼腐蝕領域的研究;同時他也是電科本科生必修課程《表面分析》的講師,孜孜不倦地與一批又一批材料學子分享自己沉淀多年的經驗見解。李勁老師作為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首屆清華大學生,兼具廣博的學識與嚴謹的治學態度。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科研方面,他都十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講課過程中注重引用實例,力求展現每個知識點的應用價值。在生活中,李勁老師還是一名戲曲愛好者,為人幽默風趣,處事淡定坦然,深受同學們愛戴。


        5月15日,李勁老師為材料科學系全體學生黨員同志上了一堂意義深刻的黨課,暢談中國制造的“昨天”、 “今天” 和“明天”,明確復旦材料人的時代使命、勾勒復旦材料人的光輝未來。李勁老師如是說。

     

    1.jpg


        材料與制造

     

        制造業在中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制造業和材料有什么關系?材料在制造業各要素當中占據什么位置?這是作為材料人應該了解的。制造業整體框架中包含了幾個要素,通俗地講,第一,設計是基礎;第二,材料是先導;第三,工藝是手段;第四,測試是保障;第五,可靠性是根本。


        先說設計是基礎。顯然,器件、裝置、設備、裝備、構件、基礎設施等,它們的設計一定是以對材料性能的充分體現和了解為基礎的。材料是先導,講的是首先要有材料,才能夠依靠材料的性質去設計制造品功能,這當然就是處于先導地位啦,等價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工藝是手段,除零部件、器件和整體加工及組裝技術外,還要研究具體材料本身的組成、結構、性能和工藝關系,優化材料工藝,所以說工藝是很重要的。第四測試是保障,包括整機調試、各種功能的測試,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材料測試,包括它制成構件以后的承力、環境適應性的測試等。可靠性是根本,這個是涉及材料的穩定性、失效和壽命的問題,說的是,東西很好,但一用就壞,那不行。對于結構材料講,主要就是指腐蝕、疲勞斷裂與磨損和對應的防護手段及有效性等問題。


        看一下我們材料系目前的科研教學工作情況,不僅很好地展現了一個綜合大學學術生態多樣性的特點,同時也和國家制造業密切相關。做基礎的,工作在物質科學研究層面,描準世界一流與未來新型產業,我曾經將之稱為“屠龍”,這些出色的工作奠定了材料系的學術地位與國際影響力,但與國家制造業距離較遠;做應用的,主要集中在可靠性上,如,微分析技術、儀器分析與化學分析、有限元分析與計算材料、力學與疲勞試驗、光纖應變測量、涂料、封裝、腐蝕、磨損、失效等,這些配套技術是復旦材料系區別于其它兄弟院校的鮮明特色,我曾將之稱為“殺豬”,靠這個服務國家當前制造業,做出了材料系的重要貢獻與出色聲譽。由于所涉及材料種類、學術內容與所針對行業多樣性的原因,我們的相關科研方向整體聯動機制尚待形成,課程與實驗教學學生培養體系尚待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尚待凝聚,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可以看到,制造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材料了,我們身處其中,大有作為。國家對材料研究是高度重視的。這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大家可以看到,去年國家進行了“雙一流”學科建設部署,“雙一流”的總要求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什么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通俗簡約地講,就是第一要服務國家,第二水平要高一些。在整個雙一流建設學科,也就是說國家準備投入最大的學科中,材料學科數量是所有一級學科中排在第一位的。全國三十個高校入選。在剛剛進行的全國學科評估中,我們是排在B+,也就是說20到30位之間,如果國家不把材料學科作為重點來建設,雙一流我們應該是排不進去的。我們來看看其它雙一流學科的情況,化學是26個,處于第二位,因為化學也是支撐材料的基礎學科,因此搞化學的人也經常做材料,或者是物質科學基礎研究。物理只有6個,新聞2個,為什么?我的理解,可能是和制造業關系小吧。我們復旦還有哪些學科進了“雙一流”建設呢?在各工科方向中,只有環境、材料,以及航空航天選上了,而這三個學科的對口院系,在復旦大學是屬于不太有顯示度的。這是否合理呢?可以說有一定合理性,因為雙一流的標準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排在“世界一流”之前,因為國家需要。當然,我知道,這個說法也會有很多人不同意。比如,會有人說系和學科是兩回事,雙一流主要是按單位文章與獲獎排名的,再如,我們的航空航天實際貢獻不那么大吧等等,不去管它;如果真是那樣,隨便找幾個本科生就能決定誰是雙一流了,要教育部干什么。


        所以,作為材料系的同學,應該對國家與世界制造業基本狀況有所了解,讓自己有一個廣闊的的視野,或者說是“見識”。一個人,特別是做科學技術工作的高級人才,別人怎么評價我們的水平?對于個人而言,實際上就是三個字:才、學、識。什么是才?什么是學?什么是識?最先提出來這個標準的,是一個唐朝的史學家,也是號稱中國歷史學研究的第一名人,叫劉知幾。在這個之前有史學,司馬遷他們都寫,但是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新唐書》里面記載:


        “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對曰:‘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這就是說我們做一個一般性的細節的東西,只要有一定的才華和知識就可以了。但做大事更重要的是要有“見識”。什么是大事?具體說來,指的是有全局影響的事、有一定歷史意義的事、有重要成果的事、有難度的事、靠特殊方法才能實現的亊。我們復旦材料系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在材料領域能干這些事的人。那么什么是“識”?


        “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貨;有才無學,猶巧匠無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新唐書》——筆者注)對于優秀人才而言,有“見識”是第一要務,就像諸葛亮能給出“隆中對”。我們到復旦來,和到其他學校相比,從學知識的角度沒什么差別,都要學微積分、物理等。主要差別在于在復旦大家可以遇見優秀的同學、優秀的老師,有一個很好的平臺,相當于在武林中進入一個高等級的“山門”,因而可以有很高的見識。我們主要學的是材料學的知識,但我們要對整個國家和世界的整體情況要有一個認識,這就是這個“識”。


        再回過頭來講我們制造業的情況。通過最近的新聞,特別是中美貿易戰相關報道,可以看到一些人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認識有些困惑。一種聲音說“厲害了我的國,美國嚇尿了”,還有一種聲音說“我們什么東西都是吹的,都是靠進口關鍵材料與器件組裝的”。到底真實情況如何,這就需要對我們國家的制造業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我今天要講的制造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是希望給大家一個盡量真實的整體描述。本來想講,“昨天”是指從古代到五四運動;從五四運動到去年的十九大作為“今天”;今后的30年到40年叫做“明天”。但估算了一下,一個小時時間不夠,所以換個劃分,“昨天”我們就改從建國開始講起。以前的等以后有機會再說。“今天”指最近十來年。明天不變。


        中國制造的“昨天”


        “昨天”的主要特點是,學習、模仿為主,從無到有地建立了國家全方位制造體系,但規模不夠大,基礎不夠牢,水平不夠領先。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制造業的情況相當差。那個時候我們的普通的產品,前面常常加了一個“洋”字,洋火、洋油,洋釘,都是用洋的。當然我們也不是完全不能制造,比如當時上海的制造業還是有的,東北、天津也有,而且清朝時就有,如洋務運動前后建成的一批工廠,希望“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就是“山寨”。但那時以后我們處于戰亂時期,發展情況很差。如鋼產量非常低,當時只有漢陽鋼廠在生產,像鞍鋼都是解放戰爭之后才恢復生產的,形象的說,那時全年的鋼產量僅僅夠為我們全國每個女同志打一只發卡。


        建國后,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倒向蘇聯,加入社會主義陣營。那時蘇聯還是由斯大林領導,非常有國際主義精神,幫助中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150個工業部門基本建完整就是在那個時候,還接受了我國11000多個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后來成為了新中國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當中就有復旦谷超豪和清華校長高景德等。當然他們的老師輩還是主體來自歐美。依靠這些人和全國技術力量,再加上蘇聯專家的幫助,我們建立了整個的工業技術體系。從原來大體上會的很少到造出拖拉機——東方紅拖拉機,然后造出來卡車——解放牌卡車,然后造成了轎車——紅旗牌轎車。還能制造飛機、大炮、坦克。1957年是個重要的轉折點,那時中蘇矛盾顯現,但中國還是要強調自力更生,要有自己的國防能力,這時候毛主席提出來:“我們也要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后來赫魯曉夫確實也派了一批專家,但是很快就撤出了,這時候就全是中國人在自力更生。1962年,美蘇英三國簽訂了限制核武器發展的三家條約,那時中國壓力很大,大家都在疑問要不要爆,毛主席后來揮筆寫就了《念奴嬌·鳥兒問答》:


        ……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1964年,原子彈爆炸了。接下來,1967年,氫彈爆炸了。1971年衛星發射成功。氫彈和洲際導彈也結合到一起。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年幼的我也加入了上街游行的隊伍,徹夜狂歡。現在我們這一代人看到平壤的情況,很能讓我們回想起當年。當時蘇聯據說計劃要像“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懲罰我們,摧毀中國的核設施,但是也是據說美國人不同意,所以我們成為了核大國,而且現在我們是合法擁核國。像印度、朝鮮、巴基斯坦,這些都是不合法的擁核國。作為國之重器,那時候有了相當的積累。但是那時的經濟實力是非常弱的。我們小時候,衣服是穿得非常差的,幾乎都有補丁,吃的也很差。像我當時恢復高考考大學的時候,我父母給我的承諾是,“你要是考上大學,就給你買一身的確良的衣服;你要是考上名牌大學,就獎勵你一塊羅馬表”。不要說進口的羅馬手表,那時候國產的上海牌全不銹鋼手表也是相當的著名。當然后來,這些我都得到了,由于進的是清華,校園面積太大課間換教室跑路遠,又加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天津產的,產品質量很好。這和現在差不多,學習越好,父母的經濟壓力反而越大,好在那時不用家里出錢買房子。上了大學,生活是翻天覆地了。學校每個月發給我15元,15元可以使生活很好了,每天吃一份紅燒肉沒有問題。一份紅燒肉是兩毛錢,一個月天天吃也就是6塊錢。因為有10年沒有高考,就招了這么幾個人,所以都是國家來養。我們七七級的飯量普遍很大,北京定量供應每人每月30斤,給七七級特殊政策每人40斤,有些人還是吃不飽,靠女同學支援。和現在在座的你們不一樣,現在你們的待遇差多了,都要家里出錢。我們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導師是師昌緒院士,是我們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副導師是柯偉院士,給我們的待遇特別好,碩士期間我的研究內容涉及仿制石油工業中的耐蝕抽油鋼桿,仿美國產品,當時就給我安排了一個老中專生王兆節師傳,幫我做實驗,很多事兒都是他來干,算成是我的論文工作。雖然那時國家的科技、經濟并不如現在景氣,但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這才有了中國近些年來的騰飛,當然這個是我說的。

     

    2.jpg


        改革開放后,一直到2006年左右,我們一直處于全方位跟蹤模仿階段。對于具體情況而言,可能有點不一樣,但是總體上是這樣的。簡單的講,就是“山寨”。除了前面講的那些,還有南京長江大橋、萬噸遠洋船、火電設備、十二萬五千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組、內燃機車、運七大飛機,都是那個時期造的。可以發現,現在的“大國重器”大都是和那時的基礎相關的。當然,1979年改革開放也引進了大批技術,比如建寶鋼、引驕車、家用電器現代化之類,對技術提升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的作用也很大。中間我們復旦大學也是有貢獻的,最有名的一個叫做新型電光源,是由蔡祖泉教授在文革時期領導的,小時候我知道的第一個復旦人的名字,就是蔡祖泉。那個時候全國的新型電光源,整個就是復旦大學為主做的。一直到現在,我們的光源系都是很厲害的。雖然從現在的經費角度、論文及獲獎的角度,他們在學校不一定是公認頂尖的,但是他們的貢獻在于:培養的學生,現在在全國電光源領域是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什么是好大學?第一個標準,就應該是培養的學生在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復旦過去是文理為主,畢業的學生在制造業顯示度不夠,主要顯示在文科社科自科領域。像清華大學是以工科為主,教育部一年前新一輪本科教學評估的時候,清華就展示畢業生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所以,教育部專家組的結論是,“一所大學和她所陪養的學生在大國自強和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一份少有的精彩”。一句話,不用評了,校長通過校友會把這個評價轉發給每一個畢業生表示感謝。國科大一上來就請人評價,來的專家說,你一個本科畢業生都沒有,評什么?學生最重要,不是引進老師的水平、大樓、設備、平臺和經費,如果比那些,每個大銀行和阿里都可以輕松地辦著名大學啦。復旦處在這兩校中間的位置,所以現在還在認真準備今年年?的教學評估,不敢馬虎。


        中國制造的“今天”


        2006年之后的這些年,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消化改良集成再創新”階段,這個說法很標準。但是最主要的標志是體量的擴大,而不是自主技術的飛躍。這期間,我們通過上下游貫通、中低端完整產業鏈建設與粗放型放大,使體量快速增長了三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利的后果是出現產能過剩,知識產權問題,同時付出了資源與環境的代價。這種代價,特別是地下水地表水的影響是長期的。所以現在要轉型升級發展,由此也產生了與發達國家出現同質同貨非差異競爭沖突。當然我們有了一些自己的東西,主要是體現在設計能力和加工產業鏈與集成能力三個方面。就體量而言,2006年全世界制造業的產值約10億美元,我們中國達到約1億美元,也就是10%左右。但是到去年,全世界制造業產值還是約10億美元,但是我們占了三分之一。我們猛然增加的部分從哪里來?主要是替代歐美日的制造業。我是做不銹鋼腐蝕研究的,主要針對鋼廠與不同行業裝備制造業及用戶企業開展工作,對不銹鋼了解較多。在20年前,我到復旦的那年,我們國家的不銹鋼產量是不到30萬噸的,那個時候我們家里面不銹鋼鍋、不銹鋼的家用電器是很少的。用一個不銹鋼的鍋,那是很奢侈的。現在你再看,去年是三千萬噸產量,增加了一百多倍,占全球50%以上,所以說現在不銹鋼不那么金貴了。這是從量上來說的一個例子。從制造業技術來說,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運載工具,從航天火箭、天宮一號、C919大飛機,到第二艘航母、高鐵、長輸管道,都是不錯的。從我們的基礎設施建造,大型裝備制造來說,幾個重工機械廠占據了世界上很大比例,大型船舶大型橋梁都可以制造。另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東西,這個都在《大國重器》里面進行了展示。所以說,我國整個體系進步非常好。能源里面整套核電機組、火電裝置已經打入國際市場,是我們國家的亮點所在。所以,無論從質還是量講,都有一個很好的進步,但是最主要還是在量上。

     

    3.jpg


        我們為什么還說是在“消化改良集成再創新”階段?消化,還是山寨;改良,稍微改一點;加工集成,中國是真的厲害,相當不容易,盡管有些關鍵東西是國外的,我覺的還是很值得驕傲,這份驕傲,有復旦的份額,但是不大。這種優勢,主要地來自于我們的體制。所以“四個自信”是有事實依據的。設計上雖然也可以講是自主的,應該說實質摸仿的還是不少,如測繪設計、標準照抄等。我們目前一直是說在初級階段,是大國而非強國,相對于西方發達的制造業,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是符合事實的。例如,前幾天,我們的第二艘航母成功完成下水試驗,但是1945年抗戰勝利之前,日本就已有25艘航母下水,所以我們差的還遠,當然技術上有些不可比性。再者,我們的航天現在發展很快,已經跨入世界領先行列,但是與美國的差距也很大。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返還,我們到現在為止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登月。我們的高鐵世界聞名,但高鐵的輪子、軸、控制系統以及測試系統,幾乎全部是進口的。航空航天系艾建良主任委托我代表他出任了上海航空材料專委會委員,從那里了解到,我們的C919的制造配件來自14家波音與空客的供應商,但這些供應商都來自國外,國內有7家輔助廠家,在沈陽、哈爾濱、成都等,但實際的工作就是把國外的材料與零部件進行加工與部分組裝,然后再運到上海進行部裝與總裝,也就是說絕大部份材料都是進口的。我們的華為、中興發展迅速,但大家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在基礎器件材料上差的還是很遠。


        理性地講,這種情況很正常,畢竟我們的積累少些,基礎差,這是需要時間的,不能急噪。


        相對而言,山寨要容易得多,以鋼種為例,成分一分析,設計就完成了,工藝試錯法調整到相似的組織,性能就自動匹配了,不需要做很多研究。再如,很多科研單位宣稱某某材料我們已經做出來了,可能不假,但是離商品化尚遠;做出來很容易,做到穩定并具成本競爭力很難。對材料而言,通常,做到合格產品,相比于“做出來”,要多花百倍的人員、百倍的資金、百倍的時間,這是至少的。我們的宣傳中,常常認為最先做出來的人功勞很大,號稱“原創”,那是屬于無知的,是一種誤導。大家很容易看到,只我們系的研究生毎年至少都能做出幾十種新材料,小意思。


        中國制造的“明天”


        十九大以來,提出要進入自主創新階段,計劃到2050年,使我國成為社會主義世界強國。但是這個2050年,還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洋人不進步了。如果洋人也進步的話,依然很不好超越。因為我們在提目標的時候,總是要提的高一些。在1950年代,提出了大躍進,叫“超英趕美”,用幾年的時間跨入強國行列。在我讀大學時,開始改革開放,那時的口號是,“奮斗20年,到本世紀末,把我國建成四個現代化的強國”,到2000年,這個目標我們也沒有實現。那么我們現在提出目標是2050年。一開始的間隔是十年,后來20年,到現在30年,越來越理性了,當然我們希望能夠實現。但是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肯定不是靠我們這代人了,靠的是你們在座各位。


        當然,我們也要分析原因。就是我們為什么在很多的領域會進步很快。然而在很多領域我們不行。我們只有知道了我們行在哪兒,不行在哪兒,才會有一個具體正確的行動路線。我們不行在哪?我覺得,我們不行主要就不行在底層技術方面,一方面由客觀積累不足造成,一方面由主觀認識不足造成,導致科技體制制約。比如說,我是做不銹鋼腐蝕的,我在產業合作的過程中,從上游到下游承擔的都是我們國家比較重要的一些制造業項目。通過這些課題我們可以對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比如說。我們不銹鋼產量2006年是600萬噸,其中150萬噸進口;但是到去年我們3000萬噸,其中60萬噸進口。也就是說,我們基本實現了國產化,包括著名的690合金。但是在不銹鋼的設計上面,我們還是用的Thermo-Calc軟件。各種合金元素數據,也都是洋人做的。從用戶來說,比如說核電,我們也實現了自主設計。那么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使用的很多是國外標準。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的304不銹鋼。把它放到675℃退火15分鐘,然后在16%的硫酸加6%的硫酸銅里沸騰浸泡16個小時,如果不出現晶間腐蝕,那么這樣的鋼就可以用40年。這是國外標準告訴我們的,我們按照這個來設計,這個其實是空殼標準。但是現在我們需要回答的是,如果核電站的運行溫度提高20度,那么它還能用多少年;如果我們想用60年,還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我們還沒掌握。當然有很多人說自己掌握了,但是講不清楚很值得懷疑,所以不能用。這個就說明我們差的、缺的是底層技術。比如基礎數據、服役數據、材料多因素模糊技術、串行材料工藝窗口規律、穩定性控制、檔案的規范性等,都是底層技術。再具體些的例子,煉鋼時不同種類尺寸的夾雜物上浮速度如何?瞬間分布如何?這是高端工作非常重要,鋼廠希望大學申請國家基金做,現行體制不改革,大學肯定沒人愿意做,因為做的再好貢獻再大也肯定請不到基金,提不了教授,因為我們過去急功近利不鼓勵底層技術。從材料工業技術成熟度劃分,共分九級,第一是物質科學層次,也就是我們的論文層次;第九級是產品市場化。中間隔著七個層次呢。就拿一個材料穩定性來說,不穩定意味著不掌握,不掌握意味著不明白,搞明白那是相當難的,因素太多,每個都要掌握,需要時間、專注與大量人員投入。直到今天,科技界仍然浮噪,教育部還在搞指標化,國家獎勵只關心第一和第九層次,底層技術仍然沒有受到重視,這是問題所在,這種情況不改變,后果會很嚴重。一方面發論文的學者不進工廠,一方面搞山塞不做基礎,中間嚴重脫節,還居然有人美其名曰“要么升天要么入地絕不做吊死鬼”,這分明是在鼓勵投機者。事實上,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的順利與否,關鍵就在于這個所謂的“吊死鬼”,一大批精耕細作的吊死鬼。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在特殊鋼領域的具體規劃是主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沒有說要超越,說明國家層面的認知還是淸醒的。又如,在大學做實驗,我們目前的工具是都有的,比如把樣品做好了分析它的結構組織大家都會,但是我們不會造電鏡、俄歇、XPS等等,這些都是進口的。前些天收到學校一個調查提問,問你們課題組的設備有多少是受制于洋人的,當然這個問題是很愚蠢的,如果沒有進口的話,我們復旦大學理工科的實驗研究水平就一下退到20年前了,可能還不止。這些都說明我們的底層技術是非常缺乏的。我們現在還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與基礎數據,而現在這樣的研究與數據積累是缺少的。當然我這里說的基礎研究是指底層技術相關的研究,不是指物質科學基礎研究。

     

    4.jpg


        在1950年的時候,西方國家總結二戰的教訓,把應用研究作為國家控制目標。所有技術學科研究的結果就開始是片段化廣告化發表了。在之前的研究是屬于全人類的,比如說居里夫人發現了鐳,連專利都沒有申請,她的貢獻屬于全人類。在1950年以后,這個方法就不行了。到了1970年之后。真正重要的工作都不公開發表了,納入公司技術秘密。這導致我們的現在的科研工作者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進行查閱的。許多知名專家經常在大會上講國際目前某工業技術水平如何如何,當你問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時,就張口結舌、說不出來了;遇到關系親密的私下問時,大都回答“哈哈,道聽途說唄”。復旦名言“不讀盡天下書,不可信口?黃”,很難做到,點名說別人不太禮貌,就說自己吧,肯定是做不到的。當然,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很多論文,例如不銹鋼腐蝕的SCI論文每年都有約3000篇,但這些東西大都是沒有什么用的。我在金屬所讀研的時候,我的導師告訴我,發表的東西都是沒有用的,有用的東西都不能去發表。所以我就一直把這個傳統執行下來,復旦腐蝕的地位在國內現在不算低,就是這么來的,不是由于發表的多,而是由于凡是有用的都不發表,只展示最終分析結論;結論一驗證,你有水平;你怎么做的?技術秘密。這是對國家負責,同時大部分內容都是在企業合同中限定不準發表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發表的高影響因子文章,有什么特點?影響因子高的文章,大多數主要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它大都屬于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能源、環境,這四大領域的一種,搞前沿。第二個他這個材料的體系,是所謂“孔管線棒,球點粒膜為主”。第三,是多尺度的復雜結構的調制。比如說高熵合金,把結構搞得越復雜越好,還比如復合結構、納米結構等。第四個就是在制備材料的過程中使用光聲力熱電磁,各種擾動。在測量性能的時候也要采用光聲力熱電磁。如今如果我們想要發表高引用的文章,就需要各種場的擾動,而且最好是多波型組合擾動。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東西,大都是沒什么用的,與制造業關系不大;但是對于研究生素質陪養來說這些工作還是有很好作用的。同時,學校國際排名主要還是靠這個,所以絕不可以不重視這些研究。我的意思只是說現在有些產能過剩了,一定會調整,老師同學要做好思想準備,物質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很多人要調整到新型制造業方面。有用的誰會去發表?洋人沒有那么傻。所以才有“核心技術是學不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明智的。此外,提升制造業水平,很多時候,創新只是一個方面,有時更重要的事情是補課。別的不敢講,至少在不銹鋼領域,還有二、三十年的課要補,還遠遠談不上創新。


        十八大以后國家就開始淡化這個東西,但復旦現在還沒有明確地表示開始,因為復旦情況特殊,是文理為主,應用為輔,估計以后的工科部分一定不是這樣,這樣辦工科不會有前途的。要做體制改革,第一是要如同習總書記說的“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第二呢,需要評估對國家技術進步的建設性的成果,包括畢業生,加以精神物質雙重導向。我們自然科學基金去年全國材材料一共是1900項,其中金屬600項,高分子500項,無機非金屬800項,一半是青年基金。其他的面上基金一共950項。這些中非高教系統拿走了一半,高教系統的物理化學生物電子信息也要拿走,最后只剩下370項左右。全國共有370所大學有材料院系,基本上就是平均一個大學一個面上基金項目。所以基金的分配是對研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不給錢了,倒逼過剰基礎研究人員走向服務產業。學校院系、特別是青年人,應該提早認識到這點。比如我們系搬遷到江灣實驗室就是按照經費來分配面積的,不一定合理,體現的是一種迫不得已的務實導向而已,逼著青年教師向制造業轉向,因為國家和企業科研經費投入增減的趨勢已經明朗化了,貿易戰提出后,別無選擇。另外,我們還需要從人才制度上著手。比如說美國大學的教授拿到手每年十幾萬美金的工資,我們國家的大學也有部分人差不多是拿到這個數字,考慮到兩國人均收入水平,中國就造成了比較大的貧富差距,這個對于社會發展是不好的,特別是目前教師階層固化下對青年學者成長不利。搞科研、創新,不能有人造的權威等級與資歷的限制,要靠青年人。雖然中國封建等級傳統很強,很難改,但是我感覺,國家馬上會出臺密集政策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為創新趨動發展掃平道路。100萬元出一篇文章,1萬元出一篇文章,誰水平高?按照目前評價體系,是前者。很多學者的成就都是基于“我們”的工作,“們”越多,“我”越大,甚至個別的“我”根本就不用天天在實驗室讀文獻做實驗了,這個制度對規模化擴大很有用,適應了原本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而對今后質的提升與創新就相反了,正所謂做大容易做強難。基礎研究也一樣,一個“我”,一部分“們”發文章,另一部分“們”拼命引用,名字只要不重復,引用率和H因子就可以上去,過二十年再回頭,可能一個也沒有變成產品形成市場規模,成為“假動作”,這種情況學界都很清楚,經常議論。想把我們的材料搞上去,想把我們的工作放到國家的重點領域,需要非常系統化的制度設計與資源配置。其中起碼的一點,要把學者從專業無關會場和開會的路上倒逼回到實驗室中讀書和做實驗,做那些與制造業提升相關的工作,必須說明的是,我這里主要指的是工科,不包括文、理科,大家任務不同。


        還有就是,我們搞出了那么多品質上國際領先的材料,發了那么多獎,為什么大都不能轉移到產業中?申報材料“證明”出來的效益與GDP對不上,不可信。答案應該是,一方面,產品性能指標領先不等于能夠在市場上立足。軍工產品可以不計成本,市場不是這樣。比如,百煉成鋼,你反復煉一百次,我煉一次,你的性能可以比我好一點點,但是水平和我比那就差遠啦。另一方面,10個指標,你犧牲一個把9個提上去,你說你主要指標國際領先,我也不能否定你,何況評審專家一般情況下都不是真的一線專家呢,但是大家都要面子,不懂也得裝作懂的樣子。現在科技部正在加強產業一線評審專家的比例,力圖改變過去的“二流專家評審一流專家”的情況,多數人認為這是一種進步。真正做出一個有競爭力的好產品,是不容易的。


        吾輩仍需努力

     

        我們有這么多的工作要做,我們有這么多的領域要提升,這就意味著我們材料人責仼重大,前途光明。上海以前是以制造業為主,但是后來逐漸轉變為第三產業為主。上海在前幾年提出來要確保制造業30%的比例,但是沒保住,這次事件后是一定力保的。到去年,我們上海第一產業貢獻是0.5%,第二產業是25.6%,剩下全部是第三產業。但是上海經濟這么大的體量,即使是25%的舞臺,也足夠我們復旦材料系的同學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了。所以在座的同學一定能夠找到合適自己能力特點和興趣的工作崗位,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和價值。


        大家在了解這種大的趨勢的背景下,要設計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好自己的未來,以此為依據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選擇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導師。這個時候就要對國家的未來形勢有所判斷。國家的形勢不僅影響到我們眼前的就業,也同時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發展。我們都可能面臨著不同的機會。在不同的機會面前我們應該做何選擇,這個很重要。比如說工作領域的選擇,工作性質的選擇,國內國外的選擇,體制內機構、國企和民企作何選擇,工作城市的選擇等。當然,這也不易,有時候沒有那么大的自由度。但是對復旦生來說自由度是不太小的。在博學廣識的基礎上認準方向做出選擇并堅持下去,這就叫“博學而篤志”。


        同時我們在聽別人說話、閱讀和接收信息的時候,要分清楚事實、觀點和充分了解現有的各種爭論。不要盲從,重要的是不要把事實和觀點相混淆。同時注意,講的觀點就不一定是正確的,而事實一般來說也是很難做到準確的。比如,我們在聽人講話的時候要分清楚是誰在講話,他講的目的是什么,為了達到目的,他夸大了什么,掩蓋了什么,甚至偽造了什么,這個都要分清楚,大家要有自己的判斷。這就叫“切問而近思”。


        這也是識。有了識,再加上復旦的深厚功力,就可以做到在任何人面前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技壓四座,識高一籌,在自己和別人心中可以總是處于一流水準,因而有機會承擔重要責任,有希望為國家做出一流貢獻。


        我這里講的也有很多是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吧。

     

    李思遠丨錄音整理   陳 蕾丨校對編輯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
    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精品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综合 |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一页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