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IA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2018年新增院士和通訊院士名單出爐,全世界共有105名專家成功入選,其中通訊院士47人,正式院士58人。在105名入選院士中,美國以23人排名第一,中國18人排名第二,俄羅斯15人排名第三。
國際宇航科學院(IA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于1960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成立,是聯合國框架下獨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院士由那些在航天學的某個領域或對空間探索至關重要的某個科學分支中作出卓著貢獻的個人組成。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分屬4個學部:基礎科學部、技術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和社會科學部。新的院士由國際宇航科學院中的同行選出,正式院士終生當選,通訊院士兩年后有資格轉成正式院士,但五年后退休。截止到2018年,國際宇航科學院四個學部共有院士1228人,其中社會科學學部282人。
本年度共有18名中國學者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其中兩人為中國臺灣學者,名單如下:
技術科學部正式院士:
代守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郝希凡: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
李德仁:武漢大學教授王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研究員
周志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員
Cheng ChinHsiang :臺灣成功大學航空航天系教授
通訊院士:
張浩弛(中國臺灣)
生命學部
正式院士:
高銘: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社會學部
正式院士:
郝照平: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李國平:
李壽平: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
薛惠鋒: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通訊院士:
岑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
王冰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裁
王橋: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
張忠陽:中國航天科工二院張忠陽院長
趙小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黨委書記
Chang Eva Yi-Wei(中國臺灣)
下面來看看本次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的部分中國學者的詳細介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代守侖

代守侖,男,漢族,高級工程師,1972年8月出生,山東省平度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院長。1990年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習,1994年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2005年5月任東方紅衛星公司總經理,2006年8月任中國衛星高級副總裁,2007年11月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衛星董事、總裁,2009年4月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2011年出任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后任院長。
先后獲得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航天基金獎、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

1939年12月,李德仁出生在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古鎮;1951年,11歲的李德仁從溱潼小學畢業,考入了江蘇省泰州中學。1957年,李德仁被武漢測量制圖學院錄取。1985年獲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先后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后,李德仁教授將集5院院士于一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研究員王巍

王巍,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研究員。1966年10月9日出生于陜西省漢中市,籍貫陜西漢中。1988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1991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98年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光纖陀螺與慣性系統等新型慣性技術研究工作。提出光纖陀螺新技術體制,系統闡述了誤差機理及其抑制方法;在國內率先主持研制出宇航長壽命光纖陀螺組合并實現空間應用,提出光電一體小型化光纖陀螺慣性系統方案,解決了航天飛行器制導與控制相關的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提出并實現了光纖電流、電壓互感器工程化技術方案。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中國專利金獎等。
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員周志成

周志成,通信衛星領域技術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3年6月生。北京人。1984年7月畢業于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力學系工程力學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7年7月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動力學與控制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8年11月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東方紅四號” 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北斗一號” 衛星主任設計師、副總設計師,“鑫諾2號”衛星 (2006-10-29) 總設計師。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多項 。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高銘

出生于1964年,本科和碩士均畢業于北京大學,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指揮。
她1999年被任命為應用系統總調度,2001年起擔任副總指揮,2006年起擔任總指揮,組織制定了載人航天應用系統技術研制和質量控制、計劃高度等工程管理規范,倡議并主持建立了應用系統工程研制調度制度,保證了工程各條戰線的統一步調和計劃完成;主持制定了各次飛行試驗任務中應用系統的大型試驗、發射場測試發射和有效載荷在軌試驗的組織指揮方案。她曾兩度當選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軍武器裝備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009年1月18日,榮獲第七屆中國十大女杰榮譽稱號。2012年11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郝照平

郝照平,男,漢族,1968年7月出生,199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碩士研究生學歷,大學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結構與強度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導彈設計專業,研究員。
1994年3月參加工作,歷任一院一部計劃處副處長、處長,一院綜合經營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部長,一院科研計劃部部長,一院副院長、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等職務。
現任一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李壽平

李壽平,法學博士、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空間法研究所主任。
主要從事國際空間法、國際組織法研究,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011年入選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現為中國空間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歐盟法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中國WTO法研究會理事。
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

岑拯 1964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浠水縣丁司垱鎮,1982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航天航空學院空氣動力系。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
起初,從事長征三號甲火箭的空氣動力和熱設計工作。2004年,岑拯出任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在“奔月”工程中擔任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王橋

王橋,男,漢族,1957年出生,重慶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1982年參加工作,研究員。
歷任環境保護部信息辦、信息中心副主任、主任,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2009年6月任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2014年8月任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臨時黨委書記。
王橋主任是2015年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而且進入第二輪評選。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韓鑫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