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戰略部署,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財政部預算評審中心對2013-2017年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專項”)進行了績效評價。
一、項目基本情況
(一)項目背景。2008年以來,科學技術部(以下簡稱 科技部)與財政部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支持學科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運行、儀器設備更新和自主創新研究。科技部是重點實驗室的宏觀管理部門,財政部是重點實驗室 專項預算管理部門。重點實驗室依托大學和科研院所,逐步 建立起實行人財物相對獨立的管理機制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運行機制,逐漸成為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等的重要基地。
(二)項目目標。重點實驗室專項建設總體目標是:充分發揮專項資金在實驗室開放運行、自主創新研究、設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長效穩定支持機制,支持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和能力提升,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條件保障能力。
(三)主要內容。2013-2017年期間,國家重點實驗室立足于國家戰略需求,面向科技發展前沿,主要承擔了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公益性研究。
二、績效評價工作開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1.評價目的。全面了解專項決策管理機制、管理水平、專項產出與效果、經費使用情況,總結重點實驗室專項管理經驗、實施存在問題,為中央財政繼續穩定支持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
2.評價范圍。該專項績效評價范圍為2013-2017年中央財政穩定支持的253個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適當兼顧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3.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決策、管理、產出、效果四個方面,滿分為100分。一是決策(20分)。主要評價項目政策相符性、定位聚焦度、布局合理性、邊界清晰度、資金分配合理性、資金到位率等工作情況。二是管理(20分)。主要評價管理制度合理性、制度執行有效性、動態調整科學性、管理制度合理性、資金使用合規性、財務監控有效性、預算執行率等工作開展情況。三是產出(30分)。主要評價ESI高被引論文數量變動率、國家級獎項占比變動率、原創性成果數量變動率、正高級人員占比變動率、青年人才占比變動率、儀器設備使用與共享情況。四是效果(30分)。主要評價專項資金對重點實驗室發展的支撐作用、行業發展支撐作用、學科創新引領作用等情況。
4.評價方法及實施。鑒于本次績效評價是對重點實驗室專項五年期實施情況的總體評價,工作組遴選8個領域的2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實地調研,組織44人次的專家開展現場和非現場評價,并對專項進行綜合評價,形成專項的總體評價結論。
(二)評價結果該項目績效評價得分為88分,綜合評價等級為“良”。評價認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專項資金的穩定支持和有效保障下,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促進我國科研創新和技術進步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
(三)績效評價指標完成情況
1.決策指標分析。該指標分值20分,評價得分17分。該專項立項符合國家相關政策、發展規劃;大部分重點實驗室領域劃分、布局較合理,邊界較清晰。但部分領域定位聚焦度不夠,部分領域布局有待優化。
2.管理指標分析。該指標分值20分,評價得分16.96分。該專項業務管理制度健全,但需要及時進行制度修訂并改進評估制度;相關機構能夠有效履行職責;專項動態調整有待進一步規范。在財務管理方面,該專項財務制度健全,預算執行率較好;資金使用較規范;財務監控措施有效。
3.產出指標分析。該指標分值30分,評價得分26分。重點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專項的實施對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發揮的作用較大,但2017年實驗室正高及44歲青年人才占比有所下降。
4.效果指標分析。該指標分值30分,評價得分28分。國家重點實驗室對行業發展起到了重大支撐作用。但部分基礎研究領域重點實驗室研究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尚有差距。重點實驗室通過向社會公眾開放、舉辦豐富多樣的科普活動, 對科學傳播和普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三、主要問題
(一)國家重點實驗室應更加聚焦基礎研究, 科學合理布局,明確研究邊界,避免交叉重復,更加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基礎研究聚焦度方面,部分重點實驗室過于強調全鏈條產業服務和成果轉化,研究內容不夠聚焦。在領域學科布局方面,重點實驗室共覆蓋8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相對集中的學科布局,但是部分領域內部結構不夠合理。
(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機制應及時調整,管理制度和評估機制需進一步完善。現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等需要根據國家近期出臺的科研相關政策進行修訂完善。
(三)部分重點實驗室公共平臺管理水平需進一步提升, 團隊建設及人才培養結構不夠合理,技術隊伍相對缺乏。對區域科研提供共享服務能力不足。個別重點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水平不高,部分重點實驗室隊伍結構不盡合理等。
四、相關建議
(一)強化服務國家戰略意識,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重點實驗室應立足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不盲目追求熱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避免論文為導向的基礎研究。
(二)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專項管理水平。構建符合不同領域特點的分類評估指標體系,探索建立以目標考核為導向的退出機制,避免出現學科僵化、人才固化等問題。
(三)重視人才隊伍培養,提升重點實驗室平臺管理水平。應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集聚人才的優勢,將青年儲備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同時關注技術人才成長。
(四)建立科研績效評價的常態化機制。有關單位應高度重視績效評價工作,完善評價指標設計,強化評價結果應用。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