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向清華大學捐贈22億元人民幣,致力于清華大學的基礎前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高端人才引進,助力清華發展。
從2015年的7億元到現在的22億元,國內高校所獲的單筆捐款紀錄不斷被刷新。
據《2014-2017年中國慈善捐助報告》統計,自2015年以來,教育類因高校社會捐贈的猛增,一舉超過醫療健康,穩居榜首,平均占額30%左右。
名校:“吸金”能力最強,“校友經濟”突出
《2014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中提及我國教育領域捐贈分布不平衡,高校接收了75%的教育領域捐贈,其他教育機構獲捐較少。
在這些高校接受的捐贈里,名校拿走了大頭。
《2018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數據顯示,1980到2017年間中國高校接收的單筆100萬以上的社會捐贈高達773億元。清華大學以95.48億元雄居全國高校榜首,刷新中國大學社會捐贈最高紀錄。
在中國大學社會捐贈前15名中,除武漢學院外,其余高校均帶著“雙一流”、“985”或“211”的標簽,這14所高校累計獲贈473億元,占高校社會捐贈總額的61%。
校友捐贈是目前高校捐贈踴躍的原因之一。
1980-2017年,除去軟件類捐贈外,全國高校累計接受國內外校友捐贈251億元,約占社會捐贈總額的32.47%。在深挖“校友經濟”中,名校實力不容小覷。
在中國大學社會捐贈前15名中,僅汕頭大學與武漢學院兩所高校沒有進入校友捐贈前100名,其余高校均躋身校友捐贈榜前20名。
電子科技大學校友捐款金額更是占了其社會捐款的89%。曾創下我國最大單筆高校捐贈紀錄的熊新翔在捐資10.3億后接受電子科技大學校園專訪時表示,希望能通過博恩集團和母校的雙方緊密合作,助力電子科技大學雙一流大學建設,實現“綠色愿景”。
高校教育基金會:如何運作慈善捐款?
高校社會捐款絡繹不絕,那中國的大學是怎么花這筆錢呢?這也許能從高校基金會的信息公開年報中找到答案。澎湃新聞為此梳理了目前已在慈善中國披露2017年年報信息的123家高校基金會,發現雖然各高校捐款資金使用各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毋庸置疑,與其他慈善機構不同的在于,高校教育基金會充分發揮其“高校教育”特色,把更多的資金用在人才培養、辦學教育和學術科研上。
而在四種類型中,以廣西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類型較為特殊,在整體支出中,社會公益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占據了業務活動支出的很大比重。廣西科技大學在過去一年共組織了23起社會公益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投身志愿服務活動。
據光明網報道,北京城市學院教師張輝曾表示,大學捐贈基金開展投資運作不僅是基金會的責任更是其義務,只有通過投資才能使基金保值,而消極管理只能導致基金隨時間貶值,影響基金代際公平的長遠目標。
也只有通過投資,才能使基金增值,為大學發展及代際公平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高校基金會除了將資金用于業務活動外,還會進行投資理財活動,以實現資產保值與增值。
根據目前在慈善中國公布的2017年123家高校基金會年報數據,這123家高校基金會凈資產規模合計為217億元。總體投資收益占據了總收入的12%,遠超于銀行利息等其他收入。
統計發現,2017年僅有34家高校基金會參與了理財投資并獲得投資收益。其中,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作為國內目前凈資產、投資收益及投資資產最高的高校基金會,2017年投資收益高達3億元,年投資回報率為4.46%。
不過,與國外高校尤其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相比,我國高校基金會在管理及運作上還存在著差距。
投資界關于高校捐贈的報道中指出,根據2011年耶魯大學基金年報顯示,當時耶魯基金會管理資金規模為193.74億美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之前的十年里,耶魯基金的年度投資回報率一直高達10.1%。中國高校社會捐贈如何從熱捐中轉化更大價值,仍需進一步探索。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殷鵬飛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