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經濟“并駕齊驅”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必須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
近日,由中國科技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聯合編著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在京正式發布。
報告以全國2766家公立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為樣本,綜合分析了這些單位科技成果轉化進展和成效、典型經驗、存在的主要問題等。
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快速增長。2017年,2766 家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合同項數增長迅速。合同金額達121億元,同比增長66%,合同項數為9907 項,同比增長34%。
科技成果轉化質量不斷提升。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價顯著提高,轉化合同平均金額為122萬元,同比增長約24%。同時,轉化合同收入超過1億元的機構達到31 家,同比增長55%。
科技創富效應進一步顯現。科研人員獲得的現金和股權獎勵金額大幅增長,2017年達47億元,同比增長24%,政策紅利顯著釋放。
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校院所輸出技術和服務的能力不斷強化,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簡稱“四技”)水平不斷提升,2017年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轉移機構、轉化服務平臺6457 家,同比增長37%,創設和參股新公司1676 家,同比增長近33%。

同時,報告顯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既有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也有承接企業科研能力不足的問題。
一是部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還不夠完善,落地困難。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機構與專業人才隊伍缺乏,如僅有9.5%(264 家)的單位設立了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專業化服務能力明顯不足。
三是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體系尚未有效建立。
四是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不足,企業轉化能力不強,對于中試、熟化投入不足。
我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快速增長、質量不斷提升
近年來,隨著從修訂法律、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到部署具體任務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三部曲”形成,我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17年全國技術市場共成交技術合同36萬余項,合同金額超過1.3萬億元。
報告顯示,2766家研究開發機構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快速增長,轉化質量不斷提升,科技創富效應進一步顯現,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力不斷增強。
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主任解敏表示,一些單位及時出臺政策配套文件,轉化環境逐步完善。一些單位瞄準市場需求,推動高價值成果產業化,注重科技創新源頭設計,形成了不少高價值科技成果,在政策利好的大環境下持續轉化。
例如,清華大學積極制定配套規章文件,成果轉化數量和質量持續提升;山東理工大學“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以5.2億元轉化,創單項成果轉化金額最高紀錄;這些都為廣大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成果轉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同時,通過加大科研人員獎勵力度,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健全考核評價體系,提高了成果轉化效率,提升了成果轉化動力。”解敏說。
“重學術、輕轉化”“接不住、用不了”:科技成果轉化堵在哪?
此次發布的報告指出,目前我國仍存在部分成果轉化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專業服務機構與專業人才缺乏、有利于成果轉化的評價體系尚未有效建立、滿足轉化需求高質量科技成果不足等問題。
例如,享受稅收優惠備案程序復雜,一線稅務部門執行差異等導致政策難以落實,通過持股平臺轉化成果難以享受遞延納稅政策。
報告顯示:僅9.5%的單位設立了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其中只有19家認為其專門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缺乏專業化成果轉化管理和服務人才,特別是既懂得成果轉化,又具備法律、財務、市場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部分高校和院所的主管部門未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納入科研單位分類考核評價體系,多側重論文發表、縱向科研項目等,導致科研單位“重學術、輕轉化”。
一些科研人員職稱評審、項目申請等較少考慮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或權重很小,主要側重于完成項目、發表論文等指標,使部分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不高。
此外,科技成果多為實驗室階段成果,一般做到樣機或初級產品階段,大多不能“即時轉化”,企業對科技成果“接不住、用不了”。
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朱希鐸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就好比一個生態系統,需要各方面的要素共同發力,破除科技界存在的“唯論文”導向,真正走通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成果轉化之路。
一線啟示: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中南大學現有5個合同金額超1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轉化收益的70%獎勵給科研人員;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獎勵科研人員金額近2億元,同比增長2.2倍……記者近期采訪發現,在全國多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進一步讓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迸發,成為擺在不少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題。
西南交通大學積極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讓科研人員享有職務發明的部分專利權。而在此之前,所有職務發明專利歸單位所有。
西南交大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說:“改革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學校的專利申請量大幅上升。”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6所,通過組建航天原點創客成果轉化七劍客團隊,將科研人員研發的設備精靈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成立了航天極創物聯網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開啟了航天央企首單科技成果量化“知本”投資的雙創示范項目,實現了國有企業科技成果持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的“三權分離”,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206所科技委副總師孫磊表示,通過“成果知本券”和“內創業合伙人”機制,進行量化確權激勵,把科技成果轉化成受益,合法合規地分配給單位和成果創造人,回答了科技成果歸誰的問題,有效縮短了成果轉化周期,讓成果增值和創新更有活力。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韓鑫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