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為國民經濟先導性產業和高端制造及國防工業等的關鍵保障,是各國戰略競爭的焦點。我國新材料產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目前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通過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可以看出,國家發展新材料產業的核心目標是:提升新材料的基礎支撐能力,實現我國從材料大國到材料強國的轉變;具體從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個重點方向展開,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實際促進特色資源新材料的可持續發展。
新材料是指新近發展或正在發展的具有優異性能的結構材料和有特殊性質的功能材料。結構材料主要是利用它們的強度、韌性、硬度、彈性等機械性能。如新型陶瓷材料,非晶態合金等。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其所具有的電、光、聲、磁、熱等功能和物理效應。
在我國,新材料產業是7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總產值從2010年的0.65萬億元飛速發展到2017年的3.1萬億元,年復合增長超過25%。在產業政策的促進下,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預計到2025年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并保持年均增長20%;到203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實力將躍居全球前列,新材料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建成,并能為本世紀中葉實現制造強國提供基礎支持。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材料行業相關政策,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相關政策,中商產業研究院編制了《2019版中國新材料相關政策匯編》,為廣大行業人士提供參考。
一、國家性政策
2015年5月國務院在《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制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2016年11月29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提出:到2020年,力爭使若干新材料品種進入全球供應鏈,重大關鍵材料自給率達到70%以上,初步實現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性轉變。
推動新材料產業提質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電力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需求,擴大高強輕合金、高性能纖維、特種合金、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品質特殊鋼、新型顯示材料、動力電池材料、綠色印刷材料等規模化應用范圍,逐步進入全球高端制造業采購體系。推動優勢新材料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端制造企業的供應鏈協作,開展研發設計、生產貿易、標準制定等全方位合作。
2016年12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重點任務是:突破重點應用領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培育優勢企業與人才團隊;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
2018年4月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印發國家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方案的通知》提出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圍繞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和新材料產業鏈各關鍵環節,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服務生態體系。初步建成具有較高的資源開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運營服務能力的垂直化、專業化網絡平臺,以及與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務協同、運行高效的線下基礎設施和能力條件。建立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的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門戶網絡體系。
二、地方性政策
北京: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材料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發展目標:到2020年,突破一批前沿新材料原始創新技術和關鍵戰略材料制備技術,建設一批國際先進的新型研發機構,引進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和優秀杰出創新創業人才,實現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在京轉化和產業化,培育一批國際知名新材料產品,打造一批新材料骨干龍頭企業,形成一批高端新材料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京津冀區域新材料產業聯動發展新局面。
安徽: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的通知發展重點:高精度電子銅帶/銅箔、低松比銅粉、新型集成電路基板,高端裝備用鋼、鐵基復合材料;高精鋁板帶、復合鋁基材料,特種合金材料,增材打印和金屬注塑成型材料,核電材料,功能膜、高性能化纖、工程塑料、熱塑性彈性體、高端橡塑制品,超薄超細電子布,顯示玻璃、光伏玻璃、新型綠色建材等新材料產品。
發展路徑:按照“龍頭帶動,板塊布局”思路,突出規劃引領,優化馬鞍山鐵基、銅陵銅基、蚌埠/滁州硅基、安慶化工4個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合肥、蕪湖、宣城3個新材料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布局。通過園區化、規模化、鏈條化、集約化,提升綜合競爭實力,提高對人才、資金、項目的吸引力。積極參與國家新材料產業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用合作,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步伐。積極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新材料重大創新平臺和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各級研發和檢測分析機構建設。努力突破鐵基銅基新材料、特種合金材料、硅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納米新材料、石墨烯、新能源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環保新材料、核電工程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瞄準重大裝備和重點產業方向,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積極發展高端金屬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加強前沿材料布局。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產值到達2000億元。
引導金屬材料高端化發展。加快突破高純化、微合金化、復雜多元合金化、復合材料化等高端銅合金制造技術,重點發展高精度電子銅帶、HDI板用超薄電子銅箔、海洋及電力工程用高效換熱銅管、軌道交通用特種線纜(桿),以及集成電路引線框架、高密度互聯印制電路板、新型電子元器件封裝材料等延伸產品。推進鐵基新材料高端化發展,大力發展高速輪軌用鋼、激光拼焊汽車板、變頻電機和發電機用高效節能型硅鋼等高性能鋼材和合金材料。以輕質、高強、大規格、耐高溫、耐腐蝕、耐疲勞為發展方向,發展高性能鋁合金、鎂合金和鈦合金。加快稀土永磁、稀土鍍層、稀土耐磨等稀土應用新材料的發展。
鼓勵發展化工新材料。重點開發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纖維、工程塑料、合成樹脂等石油化工產品,積極發展新型結構材料、膜材料、塑料合金材料、可降解塑料,加快發展汽車用熱塑性復合材料制品。加快發展以煤制烯烴為基礎的高分子材料及其產業鏈,實現煤基化工原材料向煤基新材料的轉變。加快有機硅新材料發展,優先發展甲基、苯基氯硅烷單體、環體等。積極發展碳纖維和高強高模PVA纖維,加快推進碳纖維在相關領域的應用。
大力發展新型無機材料。以滿足建筑節能、平板顯示和太陽能利用等領域需求為目標,重點發展平板顯示玻璃,鼓勵發展應用低輻射鍍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節能玻璃及光伏電池透明導電氧化物鍍膜超白玻璃。加快發展高純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進高純石英管、光纖預制棒產業化。開發高性能玻璃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綠色新型耐火材料等產品。
布局前沿新材料。圍繞石墨烯材料批量制備以及基于石墨烯的各類功能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引導骨干企業攜手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協同開發材料規?;苽浼夹g,促進關鍵工藝及核心裝備同步發展,提升產業化水平,推進石墨烯材料在新產品中的應用。積極推進納米材料在新能源、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功能涂層、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研究應用。積極推進鐵基高溫超導材料研究和超高溫隔熱防護氧化鋯纖維產業化進程。
山東:山東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年)提出發展目標:到2022年,全省新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萬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產業規模保持全國前三,力爭位次前移。重點新材料細分行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占60%以上,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占20%以上。
重點新材料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3%以上,院士工作站達到2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0家,培育引進高端人才1000名。
濟南、青島、煙臺三核區域新材料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17年的19%提高至28%,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打造10個左右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全省形成一批區位優勢突出、產業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帶。
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的企業50家,100億元以上的15家,千億元以上的2—3家。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萬億元,創新力、競爭力和帶動力顯著增強,成為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重慶:關于印發重慶市新材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重慶在《關于印發重慶市新材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集群力爭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重點整機產品關鍵材料本地滿足率提高至70%以上,其中先進基礎材料1125億元,關鍵戰略材料325億元,前沿新材料50億元,形成高端輕合金材料制造基地、玻纖及復合材料制造基地、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打造完整的石墨烯產業鏈,為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奠定堅實基礎。
天津:天津市新材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天津市《天津市新材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長10%,重點領域新材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建成國內一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三年期間,組織實施94個項目,預計投資1744億元,新增銷售收入800億元;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新增銷售收入2041億元。
浙江:浙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 2020 年,形成產學研結合較緊密、產用協同良好、服務管理體系健全,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富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發展體系。重點優勢領域快速發展,集聚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建成國際先進的磁性材料產業基地、國際知名的氟硅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內領先的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基地。突破一批新材料共性核心技術、關鍵工藝、專用裝備等瓶頸,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新材料品種;打通新材料產用協同發展關鍵環節,加快碳纖維、石墨烯、納米及生物基材料下游應用領域相關產品的研發、產業化及規?;瘧谩E嘤?30 家以上國際國內知名的新材料企業及研發平臺,培育一批社會資源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新材料特色創業孵化園,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體系。圍繞《中國制造2025 浙江行動綱要》重點領域,實施材料專項工程、打造特色產業鏈,有效支撐浙江制造重點領域發展需求。力爭到“十三五”末,新材料產業規模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福建:關于印發福建省“十三五”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專項規劃的通知重點發展稀土永磁、儲氫、發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加快建設中國(廈門)鎢材料生產、應用和研發基地,推動硬質合金材料、涂層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發展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細化學品及中間體,打造氟化工新材料生產基地。發展碳纖維、錦綸、無機非金屬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研發高品質不銹鋼、鋁合金與特種金屬材料。建設國家級特種陶瓷材料生產研發基地,推動碳化硅纖維、氮化硅纖維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驅體材料產業化。
福建:關于加快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大力發展復合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加快發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稀土儲氫合金、特種陶瓷等材料,打造特色優勢新材料產業鏈,建設高性能、輕量化、綠色化的新材料產業創新體系。到2020年實現規模以上總產值6450億元,年均增長19%;增加值1420億元,年均增長19%。涌現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領作用,以及擁有自有品牌的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形成一批產業鏈較為完善、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較強的新興產業集群和產業品牌。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大幅提高。
福建:關于印發《福建省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的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特種鋁合金、鎂鋁合金、鈦合金、鎢合金、400系不銹鋼等先進基礎材料總體實現穩定供給,稀土新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特種陶瓷纖維、高性能金屬橡膠、石墨烯、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專利,部分品種實現量產。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材料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能力明顯提升,企業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產業體系初步完善。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實現規模以上總產值6450億元,年均增長19%;增加值1420億元,年均增長19%;建成與我省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藝裝備保障體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2019版中國新材料相關政策匯編》, 收藏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