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工作正在進行中。一直以來,我國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國企中產生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已經是約定俗稱的慣例。
現有1000余名中國籍兩院院士中,出自民營企業或機構的鳳毛麟角。但是在截止3月公布的2019年兩院院士候選人名單中,出現了至少7位民營企業科學家的名字,這個數字堪稱突破。
還有可能產生更多民企院士候選人據了解,今年中科院將增選71名院士,工程院將增選不超過80名院士。目前,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各大學會和各省地方科協正在陸續公示擬推薦院士候選人名單。
記者根據媒體報道及公示整理,至少有7位民企科學家在候選人名單中。山東泉林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洪法、東旭集團總裁李青入圍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梁成都、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常兆華、蘇州市吳江變壓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禹云長、連云港鷹游紡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良、隔爾固(青島)振動控制有限公司創始人尹學軍被推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目前,2019年院士推選還在進行中,可以預計候選人中很有可能還會出現更多來自民營企業的面孔。
中國科協首次明確鼓勵從民企中推選院士從民企中推舉院士在相關文件中已經得到體現。2019年1月,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啟動之初,《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組織推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有關全國學會“在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中要特別關注在企業特別是基層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省級科協“要特別關注、發現和推選出在基層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這是相關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鼓勵從民企中推選院士。
民營經濟撐起半壁江山卻仍是院士荒原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官網上了解到,中國現有的1000多名中國籍兩院院士中,來自民營企業或者機構的院士鳳毛麟角,其中只有中星微集團創建人、董事長,數字多媒體芯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鄧中翰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年41歲)被廣為人知,另外一位華大基因聯合創人楊煥明在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他其實有著較長時間官方科研機構的研究經歷。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已連續5年超過60%,最高時候達到65.4%。民營經濟已經撐起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卻仍是一片院士的荒原,顯然,這與我國總體經濟結構不相符,也不利于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研創新。
打破科研人員分布格局改革科技創新體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最為核心的是我國的科技創新體制需要改變。在美國, 70%左右的科技人員都在企業,眾多杰出的科研成果來自于民間的企業。比如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就屬于朗訊科技公司,100多年以來貝爾實驗室誕生了眾多的偉大科學家和一系列劃時代的重磅發明,截至目前有7位諾貝爾獎出自這里。
而中國目前的現實正相反,70%左右的科研人員都集中在公立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企業的科研人員也主要是集中于國企。我們未來要讓民企涌現更多的院士,就要改變我國科研人員的這種分布格局。
打通科學家向民企流動的通道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胡星斗認為,坦率地說,即使目前有了政策支持,目前民營企業中的研發力量能夠達到院士水平的并不多。一些民營企業中流行著一種說法,“搞研發是找死,不搞研發是等死”。在生死線上掙扎的企業是沒有余力去搞科研的。這背后根本性的問題是民營企業的作用和地位在國家發展的大格局中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稅收、銀行貸款等也存在諸多不利于民企發展的政策。只有使民企維持較高的利潤,企業才能有精力和財力搞科研,吸引青年科研人才進入民企,培育產生兩院院士這樣的頂尖科研人才的土壤,從而最終使民企本身成為中國一個重要的人才智庫。
同時應該打開科學家向民營企業流動的通道,使大學教授、院所研究員愿意到企業中從事科研或者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基礎科研走向應用。只有這樣,才能涌現更多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創成果。
警惕民營企業推選院士成為企業領導秀場目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來自大型國企的并不少,而一些實際上并沒有重大科研成果及科研能力的企業領導被評選為院士一直受到學界及社會的詬病。
胡星斗認為,院士推選中必須分清“領導之功”還是“科研之功”,破除“官本位”思想。在一些國企中,企業管理者往往是相關重大工程項目的總指揮、總工程師,盡管其有杰出的管理才能和協調能力,但其實并沒有真正從事有關科學研究,有些人卻當上了院士,這必然大大打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從民營企業中推薦院士,必須做好制度設計,不論是不是企業領導,都要確保中國科協文件中所要求,入選的是“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