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今年國家杰青擴招到300人,對比去年增加100人。
90年代初,我國科研隊伍狀況令人擔憂,人才老化、后繼乏人問題相當嚴重。
為了促進青年科學和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杰青)人才計劃在1994年開始正式實施。
鑒于當時的人才斷層情況,國務院設立支持科學家自主選題、自由探索的“總理基金”,后正式命名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不知不覺,距第一批杰青名單公布已悄然度過了26個春秋。
從1994年的不足50人,到今年的300人,國家杰青項目可以說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推行時間最久、連續性最強、最有成效的一個人才計劃。
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共有超過4000人榮獲國家杰青的殊榮。其中2019年是增選人數最多的年份,此前幾年一直保持在200人左右。
具體情況如下圖1所示。

圖1:歷年獲得國家杰青項目資助的人數趨勢
從規模來看,國家杰青也是幾個主要的國家級人才項目中入選人次最多的人才項目。
下圖2是國家杰青與兩院院士、長江學者、青年千人和國家優青之間的人數比較。其中,長江學者包括長江特聘、長江講座和長江青年。
從圖中可以看出,國家杰青是目前幾大主要的國家級人才項目中唯一一個過4000人數的人才項目,其影響力和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圖2:國家杰青與其他四大國家級人才項目的比較情況
國家杰青通常被稱為是院士候選人或“院士搖籃”。
今年恰逢單數年,也是我國最高人才稱號兩院院士的增選年份。雖然同一年入選杰青和院士可能性極小,但是卻不是不可能。
經統計發現,2007年中國科學院信號與信息處理學家吳一戎就在同一年當選了杰青和院士。
當然,同時當選院士和杰青是小概率事件。截止到目前,4000多位杰青中共走出了297位院士,占比7.1%。
我們發現,獲得兩個頭銜間隔時間最短的是前文提到的吳一戎院士,而間隔時間最長的則是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從獲得杰青頭銜,到入選工程院院士前后歷經漫長的23年。
不過通過全部297位院士樣本來看,他們從杰青到院士的平均跨度年限是11.6年。
具體情況詳見下表1。
表1:取得杰青和院士雙頭銜的297位學者信息表

而從歷年杰青的機構分布來看,高校是杰青分布的主要機構,共涉及191所大學2793人,占杰青總人數的66.5%。
其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杰青人數均超過200人,遙遙領先于第三位的浙江大學。
入選人數排在前十位的高校依次還有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
位列前30的大學及杰青人數分布如下圖3所示。

圖3:榮獲國家杰青人數最多的前30所高校對比情況
從杰青的研究方向看,排在前三位的均與化學有緊密的聯系,分別是生物化學、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由此可見,化學領域獲得杰青人才項目資助的占比較大。
其他人數較多的研究方向還有:細胞生物學及發育生物學、有機化學、神經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巖石學、植物學、固體力學、分析化學等。
具體情況如下圖4所示。

圖4:歷屆杰青項目具體研究方向云圖
從1994年到2006年,國家杰青的資助力度從每人60萬到200萬,從2014年開始,經費更翻倍至400萬元。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目前已經成為我國資助青年科技人員力度最大的基金,產生的效果也非常顯著,獲資助者在學術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俱舉,則富強不足謀也”。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國家杰青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資助計劃,必將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重要的貢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