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5年,共有746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分布在148所高校。北京大學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人數最多,達到55人,比排名第二的清華大學多出14人。
而在不久前,201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根據名單,不少媒體、自媒體按入選人數多少,給高校排序,據稱,入選國家杰青人數最多的高校是北京大學,有22人。其次是清華大學,有14人,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各有11人,并列排名第3,浙江大學10人入選排名第5。
看到這樣根據“長江學者”人數、“杰青”人數,對高校的“排行”,筆者不由感慨,我國社會何時才能擺脫“唯帽子論”?學術評價“頭銜化”、“帽子化”只會導致學術研究追名逐利,不論是高校還是社會,都應該關注入選、被資助的學者,怎樣進行研究,而不是把入選人才計劃、獲得資助項目,就作為人才的榮譽與學校的人才建設政績。
去年6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門發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避免人才項目異化使用的公開信》指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在有的單位、部門和地方被異化為“頭銜”和“榮譽”并與各種待遇直接掛鉤,干擾了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并明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資助項目負責人開展基礎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內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不是榮譽稱號。
去年11月,根據《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通知,決定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清理。
然而,一邊是要清理“帽子”,另一邊卻依舊是群體無意識地把入選人才計劃,當做榮益、頭銜。怎么突破這一困境?
首先,我國社會輿論必須破除功利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社會對高校辦學的評價,對高校辦學的走向是有很大影響的。比如,對于我國大學近年來重學術研究、輕視人才培養的問題,關注大學人才培養質量者,呼吁大學不要成為“論文中的大學”和“排行榜中的大學”,國家也在采取措施,推進大學重視本科教育,以及做踏踏實實的學術研究,然而,還是有很多媒體,盯著大學的排名變化,進行炒作,比如,去年北大清華在某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排名下降,就炒作為“斷崖式下跌”。這不就是盯著排行榜辦學嗎?
類似的矛盾現象還有很多,諸如一邊質疑學校熱衷把學院更名為大學,是追名逐利,一邊卻大聲贊美大學更名成功,是上水平上層次;一邊質疑地方本科院校不安于定位,追求高大全,一邊又把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進行職業教育,解讀為“降格”。在這種矛盾的輿論聲音中,重視輿論和所謂社會評價的大學,最現實的選擇,就是繼續功利辦學。
其次,從根本上說,輿論的影響還是其次,目前把入選人才計劃、獲得項目,視為榮譽、頭銜的深層次原因,這是行政評價、行政評審,入選計劃、獲得項目代表對人才的認可,因此,就被異化為榮譽、貼上標簽。與發達國家學者申請資助項目,重視的研究成果不同,我國則存在“重立項、輕研究”的問題。只要立項成功,就已經功成名就,誰還認真投入研究?研究接下來就變為包裝成果,隨后再以上次入選計劃、包裝出來的成果,再去申請新項目。形成申請項目、立項獲得身份、包裝成果、再申請項目的學術利益鏈。尤其荒謬的是,項目資助周期結束后,按理說,就不再是XX資助項目獲得者,可是,只要入選一次,就被貼上永久的標簽,上個世紀90年代獲得“長江學者”獎勵資助的學者,到現在還是“長江學者”,享有特殊的津貼,當前高校“搶人才”,搶的就是貼上標簽的“帽子人才”。“帽子滿天飛”,這對我國的學術研究、學術人才培養有多大好處?
破除“唯帽子論”,必須改革學術評價體系。歸根到底,要建立學術共同體,對人才進行專業的同行評價,重視人才真實的能力與貢獻。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立以同行評價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加強國際同行評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由用戶、市場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這指出了人才評價改革的方向,必須認真落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