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軟科發布了2019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共有132所中國大陸地區高校進入全球前1000位,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進入全球前100名。
今年年初,軟科發布了中國最好大學排名2019,620余所內地高校進入了排名。
如果將兩個排名放到一起比較,高校排名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
特別是,哪些高校的世界排名更高?為什么更高?背后的關鍵驅動因素是什么?
特別說明:后文的“上升”是指某所高校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高于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下降”是指某所高校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高于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由于這是兩個排名,“上升”“下降”并不代表其實際排位的變化。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提供了各高校的總分和具體排名,不用處理即可。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提供100位以內高校的具體排名,但對100位以后的高校僅提供分段。為了進行比較,首先按照軟科的評價指標體系,得到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各高校總分及具體排名。然后將兩者進行比較。
132所大陸地區高校進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其中,有6所高校未參與2019年中國最好大學排名。126所參評高校中,相比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升的有63所,排名不變的有8所,排名下降的42所,另外有13所醫學院校(在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單獨排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比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上升,且差異值最大的三所高校分別是貴州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分別上升了127、127、106,均超過100名。
排名上升第4-10名分別為南昌大學、安徽農業大學、鄭州大學、青島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山西大學、南通大學,分別上升了85、79、74、70、68、58、54,均超過了50名。
此外,排名下降最多的兩所高校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分別下降了94、59,均超過50名。
排名下降第3-10名分別為華北電力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安徽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各下降了40、40、33、31、28、26、25、23。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在兩個排行榜中位次相同。中科大和復旦在兩個排行榜中換位。
前10名中,中山大學上升位次最多,從第9到第7。
前11-20名中,蘇州大學上升位次最多,從第29到第12。
前21-30名中,西北工業大學上升位次最多,從第30到第28。
前31-40名中,深圳大學上升位次最多,從第58到第33。
前41-50名中,青島大學上升位次最多,從第119到第49。
醫學院校在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單獨排名,此處不作具體比較,僅標出兩所相對排名變動較大的高校:溫州醫科大學從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醫學13到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醫學類第5,廣州醫科大學從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醫學14到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醫學類第6。
為便于閱讀,將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高于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的高校標為淺黃色,然后按10所高校一段,將各段中兩個排名相差最大的高校標為深黃色。具體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與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高校位次變動差異比較

對比兩個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發現各有側重,這也是各所高校在兩個排名中表現差異的根本原因。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育質量、教師質量、科研成果和師均表現4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教師質量和科研成果權重最高,各占40%,合計80%。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國際化4個一級指標,共10個二級指標。占比最高的是人才培養,為45%;其次為科學研究,為40%,兩者合計85%。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更關注頂尖人才(諾貝爾獎、高被引科學家)、頂尖成果(NS論文)。對于現階段的中國大學而言,頂尖人才和頂尖成果數量非常少,取得相關業績具有偶然性,因而學校可能會因為單項指標的變化而使學校排名發生大幅變化,但這并不代表不同學校自身辦學質量整體性發生了多大變化。
蘇州大學是排名11-20位高校中,上升位次最多的高校。下表為蘇州大學與前后2所高校的指標比較。其N&S、國際論文、師均表現均不占優勢,但是高被引學者明顯高于其他4所高校。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引入了生源質量,并且占比最高。生源質量與辦學水平緊密相關,但也絕非直接對應,往往還受到所在城市水平、畢業生就業前景、社會聲譽等因素影響。
兩個評價體系共同點是都關注科學研究。差異方面,比較而言,兩個評價體系的核心區別就是一個關注了教師,一個關注了學生。為了更便于比較和理解,筆者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評價指標體系稱為“教師驅動型”辦學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把中國最好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稱為“學生驅動型”辦學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除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這樣位于東部一線大城市的頂尖高校可以實現“教師驅動型”和“學生驅動型”的并駕齊驅,均達到頂尖水平,其他大部分學校仍存在“教師驅動”與“學生驅動”能力不匹配的問題。即使考慮人文社科高校在排名各項指標中相對吃虧的因素(中國人民大學),這一情況也是明顯存在的。
看到以上數據分析的結果,也許有人會認為軟科排名自相矛盾,也會有人認為排名不靠譜,不要太當真。
但是,如果我們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和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作為診斷和改進學校辦學水平的工具,基于以上高校的表現,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有益的發現:
一、后發高校應采取“教師驅動型”發展模式。世界一流大學排名明顯高于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的中山大學、蘇州大學、深圳大學等多為近幾年突飛猛進發展的高校,這些高校的辦學經驗表明,當學校處于較低發展水平時,難以同時打破“教師”和“學生”兩個發展瓶頸問題,就需要采取單側突破,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采取“教師驅動型”發展模式,特別是關注教師科研產出規模(SCI、SSCI發文量),實現教師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再來吸引優質生源,逐步邁入高水平發展階段。
二、中上游高校應關注“教師驅動型”關鍵指標。處于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區排名前100或最好中國大學排名前100的高校,這些學校大部分是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有力競爭者。應逐步關注頂尖人才(高被引科學家)和頂尖成果(NS論文),這兩個指標一方面體現了學校的科研質量“塔尖”的水平,另外也是以點帶面,帶領學校整體科研實力躍升的關鍵因素。
三、一流高校應盡量實現“教師”和“學生”水平的平衡和匹配。對于處于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區排名前50或最好中國大學排名前50的高校,這些學校大部分是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有力競爭者。應根據在兩個排名中的差異,補強短板,盡量縮小“教師”和“學生”水平的差距,實現兩者的動態平衡。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 差異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