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SCI論文根源是對名利追求和對科研環境適應的結果。唯SCI論文是結果而非原因。狂熱追求SCI論文數量,其內在動力是對名利的追求,放棄了科學研究的初衷,陷入了名與利而無法自拔。如果當前科研環境鼓勵、助長這種風氣,科研人員對SCI的崇拜和膜拜勢必會火上澆油。幸運的是,我們都注意到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的弊端,而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生活在經濟社會,對名利追求也是人的本性,不能一味地倡導科研人員坐冷板凳、耐得住清貧,道德說教無助解決唯SCI論文現實問題。因此,我們要從形成唯SCI論文根源著手,釜底抽薪地解決好這個問題。
2.科研人員名利與SCI論文數量弱化脫鉤是反對唯SCI論文的核心。如果職稱評定、崗位聘期考核、項目驗收結題、人才帽子評審、科研項目申請、科研獎項申請、績效獎勵考核等不與SCI論文數量脫鉤,那么唯SCI論文的勢頭就難以降溫。顯然將科研人員名利與SCI論文數量脫鉤,現階段還是難以解決,但應該考慮更多替代指標、平行指標去弱化SCI論文數量影響。當前科研工作人員需要發表一定數量SCI論文才讓科研工作進行下去,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如果長期不發表SCI論文,往往會對職業生涯有比較嚴重的影響。當前,應該提出若干具有說服力和公信力的指標,與SCI論文數量共存,形成科研人員名利相關的考核指標群,而非唯SCI論文。
3.構建與完善新型學術水平評定制度,是反對唯SCI論文的關鍵。SCI論文是經過同行評審,能較好地代表學者的研究成果質量和水平,多年積累的SCI相關量化指標,能夠很好地評定研究人員的學術水平。反對唯SCI論文還需要從學術評價方面著手,提出破解學術水平評價難的問題,尤其是如何破解圈子文化、大權威文化,形成公開透明、客觀民主的評審文化,讓評審結果不依賴SCI論文數量仍具有廣泛接受的公信力。顯然,削弱SCI論文數量,構建和完善更多關注科研成果質量的學術水平評價的制度與文化,需要長期建設而非一日之功。
4.反對唯SCI論文應以科研獎勵導向調整為主要手段。SCI論文數量一定程度上是我國科學研究走向世界,凸顯科技大國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們國家SCI論文在國際上的比例還不是異常的高。現在,將科研人員名利與SCI論文脫鉤,有現實的困難?,F在更應該提高學術成果評審的客觀性,提高學術評審公信力,調整科研獎勵導向,更偏重獎勵高水平研究成果,而非僅僅是SCI論文。例如,切實解決經濟社會中實際問題的科研成果,需要重獎。同時,各行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其難度和重要性也要分別給出相應的獎勵,而非看SCI論文的數量,看其實在的學術水平和推動社會發展的潛在價值。
5.增加科研人員收入并減少收入兩極化趨勢是反對唯SCI論文重要舉措。如果科研人員收入能保障有尊嚴的生活,過富足而又有質量的生活。如果科研人員相互收入差距不會因為多幾篇SCI而變得特別懸殊,進而導致心態失衡,那么就能穩定科研人員心態,更多關注學術本身而非SCI數量?,F在SCI論文數量多,就意味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項目、更多的帽子、更好的發展,走向SCI論文與科研經費的良性互動,名利雙收。科研人員從起步早起能快速發表30-50篇SCI,勢必在科研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并在與同齡人科研競爭中存在馬太效應,致使個人名利將有大幅提高。穩步地提高科研人員收入,并減少他們內部兩極分化,就能起到穩定人性,安心學術的作用。如果讓過度追求SCI論文成為不賺錢、甚至賠錢的事情,研究人員就會冷思考,將精力轉移回歸到學術本身。
6.有干貨的SCI論文,數量也是質量。SCI論文是科研成果重要表達方式,是傳播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成果。我們反唯SCI論文,并不是說不發表SCI論文,反對的是過度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反對過度追求數量而回避了關鍵科學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在關注科學與實際問題的同時,要多發表有干貨、有真東西的SCI論文,仍舊要保持一定的數量。如果長期不發表SCI論文,學術成果總結表達能力會下降,在國內外學術圈影響力會下降。發表SCI論文過程,也是對科研工作的總結和再思考,也會促進研究深入??蒲腥藛T要保持一段時間發表一定數量SCI論文能力,當然不是追求SCI論文的數量而是追求SCI論文的貨真價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