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幾乎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都會對發表 SCI 論文進行獎勵,尤其是在國際或領域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比如說自然科學領域頂尖學術期刊的代表:CNS(Cell、Nature、Science),之前曾有媒體統計,有些單位的獎金甚至高達 60 萬人民幣。
不過這樣的日子要過去了。2020 年 2 月 28 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 雜志發布了一篇名為:China bans cash rewards for publishing papers(中國禁止對發表論文進行現金獎勵)的新聞報道。
該政策旨在削減對SCI論文的過度獎勵。之前的獎勵措施鼓勵科學家發表大量論文,而非專注于有影響力的研究。
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文
2020年2月24日,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范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
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在中國,目前用于評估研究人員,分配資金和對機構進行排名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由科學引文索引(SCI),該數據庫收錄有9000多種期刊和引文記錄。 在2009年到2019十年間,來自中國研究機構的作者撰寫的SCI論文從每年約12萬篇增加到2019年的45萬篇。一些機構甚至為在其中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支付獎金。
有證據表明,這種獎勵措施鼓勵了科研人員以質量為代價大量發表論文,這種獎勵措施也導致了學術不端行為的增加,例如論文剽竊、學術造假,以及論文不當引用。比如最近的“論文工廠”事件。
對此,復旦大學的科技政策研究人員唐莉指出:新政策的目的不是要阻止中國研究人員在 SCI 期刊上發表論文,而是要制止不正當的發表和引用。
新的評價標準
作為新政策的一部分,現在需要使用研究質量作為指標來對科研人員進行評估,例如這項工作的創新性,它是否代表著重大科學進步,或對解決重要社會問題有所貢獻。這些評估還應更多地依賴專家同行的專業意見,而且不應局限于發表在國外高水平 SCI 期刊上,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研究也可以。
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新的評價標準到底是什么樣的,此次兩部委聯合通知的文件里缺乏替代現行體系的具體實用建議。
眾所周知,高校的論文發表數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科研實力,也決定了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綜合排名,如果高校不能展現出一定的科研實力,甚至會影響到生存問題。
雖然這種新舉措可以減少低質量或欺詐性論文數量,但是為了獲得學位、升職稱等的壓力變小,也可能導致中國的 SCI 論文總數下降。這可能會影響中國的科研競爭力。若不在這些 SCI 期刊發表論文,國際科研人員可能不太愿意與中國學者合作,甚至可能會使得中國大學的國際排名下降。
而且,科研人員在中文期刊上發表的工作難以評價,中國以外的科研人員很難及時了解這些科研成果,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科研人員與世界科學界脫鉤。
其他科學家對新評估過于依賴同行評議提出了擔憂,因為同行評議是主觀的,可能引起利益沖突或過分強調人際關系。如果沒有透明,一致的評估標準來促進研究人員和資金分配,就有可能無法對研究人員根據績效評估。
據悉,各部委已要求研究型大學于7月31日之前修訂其評估政策。對于繼續獎勵SCI論文的科研機構,將暫停特殊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574-8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