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放慢了生活節奏,也讓人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能夠在百無聊賴之際有所思考。利用這個時間窗口,我回顧5年的讀博經歷,反思自己為何一步一步放低自己的期待。
一開始幻想著導師能對學術有所指導;然后降低為,只要導師不干預、別提所謂的意見就好了;最后變成,做個人,別卡我畢業就行。
5年時間內,我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撰寫并發表了多篇SSCI學術論文,也順利拿到了國家獎學金。然而,當我跟導師談到畢業時,導師嚴詞拒絕;我嘗試講道理,他旋即威脅讓我退學。當畢業的命運被掌握在另一個人手中,而他看透了我除了忍氣吞聲別無他法,那種恐懼感在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揮之不去。
前述交代自身情況,是為了避免部分未親身經歷的人產生誤解:博士生自身不努力,卻將延期畢業的原因歸咎于導師。
一個正常的學術團隊應該是獎勵那些奮發向上、成果豐碩的研究生??僧攲熉殭嗳狈τ行ПO督、其人品不佳時,優秀的研究生可能反倒承受著導師的“處罰”。“處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
1)能者多勞,在團隊里干著最多的活兒;
2)被拖延畢業,導師想要繼續壓榨剩余價值;
3)導師覺得我好說話,最困難的工作總落到自己頭上;
4)導師想要發脾氣時,總會率先將槍口對向我。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處罰都是打著“為我好、鍛煉我”的旗號。當我營造出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努力做、任勞任怨的人設之后,畏縮與忍讓換來的卻是導師的驕氣日盛。
當初讀博的時候沒有聽進去過來人的肺腑之言,以為一片赤誠加上勤奮好學足以應對。然而,現實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漸漸明白,導師與導師之間有著天壤之別。有的導師對博士生的學術有指導、前途有考慮、人格有尊重、干活有酬勞;而少數導師尸位素餐,研究生不過是任其壓榨、完成任務的工具。
現在流的淚,都是當初選導師時腦子進的水。
我的導師習慣以行政思維管理科研團隊,指導學術研究經常脫離基本的學術規律,凡事追求“短平快”。他有以下幾個典型特征:
1)交代的學術任務模糊,說不出具體方法
有一次,我的導師在微信群看到一則期刊征文啟事(Call for papers),那一期(Special issue)的主編和他有過一面之緣,這種關系讓導師看到了希望。他意氣風發地讓我和同門在一個月內沖刺突擊,企圖投機取巧。但實際上,我們團隊的研究領域一直聚焦于資源環境經濟學,跟征文啟事的主題“信息系統經濟分析”毫無關聯。導師講了下他的想法,粗淺而模糊,連初步的文章主題都講不清楚,反而責怪我們無法領會其高深的學術造詣。后來,我們熬夜加班突擊一個月整出文章,投過去之后石沉大海。
2)開會2小時,有效時間只有10分鐘
每次團隊開會,重點的事情放在最后說,全程有效的開會時間不過10分鐘。前面的大段時間他通常圍繞4個方面展開:
分享最近參加了哪些評審會和學術會議,體現自己的雄韜偉略;
回顧自己的奮斗史,激勵年輕的研究生奮發向上;
針對近期的新聞熱點,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
描述他兒子在國外知名高校讀研的艱辛,凸顯其優秀的才能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上述內容講完,我們目光中閃現著五體投地、受益匪淺的光芒。同時,我們在筆記本上畫下各式各樣、打發時間的插畫。
3)為難學生,賣弄職權
猶記得研一的時候,在導師的要求下自己墊錢給實驗室買打印機。我填好報銷單據,去導師上課的教室找他簽字。見到導師時離上課還有十幾分鐘,但他說這會兒不是給報銷單簽字的時候,讓我等他上課結束。就這樣,熬過了兩個小時他終于下課,看一眼單據后就簽字了,全程不超過10秒鐘。
4)7分傲嬌,3分實力
導師經常在團隊會議上炫耀,其拿到的科研經費在學院內首屈一指。然而,真正深度參與的博士生都知道其中的水分。
第一,橫向項目的數量遠大于縱向項目。
第二,科研項目參與人員里羅列的眾多專家均為掛名,真正完成項目的都是團隊研究生。
第三,炒概念、換提法,多個項目基本是換湯不換藥。
第四,輕內容、重關系。通過掛名名氣大的專家,形成多單位參與、跨學科合作的表象,增大申請中的概率。
第五,經費預算填寫時一定將勞務費填寫到上限,但真正到研究生手里的極其有限。
浪跡學術圈的人其實很清楚,拉大旗、攀關系有利于項目申請。
私底下這么干,大家基本看透不說透。但倘若將投機的方法拿到臺面公開炫耀,則顯得不合時宜。類似的,我見過不只一位科研從業者炫耀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文章,但仔細查看其成果列表,列在首位的不過是Nature子刊上的評論(comment)。事實上,他的評論(comment)內容不超過2頁,作為非引用項在web of science中也無法檢索,和letter、article和review在質量上有著天壤之別。這種內行忽悠外行的做法有失身份。
5)指導學術多憑主觀臆斷
從我入學開始,就聽師兄師姐說起,導師長期脫離科研一線,不看論文,更不寫論文。長期相處的經歷驗證了這一說法。首先,導師的資訊源基本是公眾號推文而不是學術論文,他向團隊群分享過勵志文章、行業資訊、學術會議信息等,唯獨沒有分享過學術論文;其次,導師的英文水平極其有限,無奈國際學術會議上只能用中文致歡迎辭;再次,與他討論學術論文,表層問題尚可展開,但涉及試驗設計、模型推導、命題推演等內容則無法深入,學術界通行的基礎假設都會被其質疑;最后,導師從沒閱讀過我完稿的英文論文,但每次我投稿都不忘提醒將其列為通訊作者。學院其它博士生的論文被導師逐句閱讀、紅筆圈點,讓我羨慕不已。
在學術圈摸爬滾打多年,熟悉了各種套路和謊言,也見過形形色色的導師。根據學術思想性和行動力兩個維度可以將導師分為四種類型。再根據其對研究生的學術指導作用排序,具體如下:
能碰上第一和第二類導師實屬三生有幸,可謂前世積了大德。如果導師親自做研究、讀文獻,勤奮而自律的研究生跟著其思路展開研究,必將有所得。
第三類導師往往是“放養”研究生,任其自生自滅;遇見這種導師,研究生既需要頑強的意志,還需要超強的自學能力,方能跨越苦海、迎來曙光。
我的切身體驗是,第四類“學術思想性弱、行動力強”的導師遠比第三類導師更加“毀人不倦”。
“學術思想性弱、行動力強”的導師喜歡通過干預彰顯其權威,憑借一個偏執的、脫離學術實際的點子對研究生指手畫腳。在這種干預下,你的研究不再來源于實踐和文獻,而是來源于導師閱讀數篇公眾號文章之后的靈光一現。
不幸攤上這種導師,研究生的研究方案將會被改來改去,研究重點也是“東一榔頭西一棒”。這是因為導師的靈感來的快去得也快。學生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卻一直在干著“空中樓閣”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四類導師數量極少,但真實存在。
在我讀博的這幾年,由于導師壓迫和辱罵,以結束生命的極端方式來自我救贖的研究生并非個例。我身邊也不乏與導師“斗智斗勇”的博士生。知乎上描述被導師壓榨和威脅的帖子也不斷增加。
研究生講述遭遇導師不公對待的經歷,總會有少部分人反駁。其反駁的邏輯往往在于兩個方面:
1)少數研究生的經歷不能代表整體情況,關注“負面”內容產生不了任何價值;
2)研究生自身的遭遇與其軟弱的性格有關,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但偏愛歲月靜好的人忽略了一個問題:研究生受壓迫后選擇結束生命,其根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不受監督與約束的導師。導師只在意論文的數量和項目的經費,對學生是否順利畢業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研究生淪為導師獲利的廉價工具,能否順利畢業不取決于學術成果,而完全由導師決定。
構建和諧共贏、彼此尊重的良性師生關系既有利于研究生,也有利于導師。博士生的培養依托于導師的良知和覺悟并不可靠,總會有少數導師唯利是圖。必須以契約為導向,從機制設計的角度設定清晰的規則、限制導師的職權。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建立透明的導師評價體系;
2)明確導師的職權邊界;
3)設定研究生畢業年限與導師績效考核掛鉤;
4)降低研究生換導師、“博轉碩”的門檻;
5)完善學生申訴機制;
6)學生畢業權由論文委員會而不是由導師完全掌控。
也許,在各個高校都在追求雙一流的宏大背景下,單個研究生的命運顯得無足輕重。時間會抹除多數人的記憶,歲月也將磨平當初忿忿不平的研究生的棱角??赡切┦湃サ纳僖矝]有機會走入大學的課堂,他們的親人和朋友仍舊黯然神傷。
研究生會為學校更多的專業進入雙一流、學校的國際排名攀升而歡欣鼓舞,但更加關注的是,自己能否在不受屈辱和壓迫的情況下順利畢業。
讀博讓我看到了太多溫暖善良、悲歡離合和骯臟黑暗。我從未后悔讀博,5年時間讓我結識了性格迥異的同門,彼此鼓勵,在難過日子里也能笑出聲來;5年的時間也讓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老師,那種對待學術的工匠精神讓我佩服;5年的時間讓我見識了人性的自私與虛偽,也明白了追求理想和情趣的人比實用主義的人更加可貴;更重要的是,5年時間讓我明白,一旦碰上人品不好的導師,讀博將變得異常復雜,根本不是我一片赤誠就能應對的。
父母和女朋友總說我太老實了,老實人容易受欺負。知名作家方方說:“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是看它對弱勢人群的態度。”同樣的道理,衡量一個科研團隊的文明程度,是看它對待老實人的態度。在一個科研團隊里,老實本不應該是弱點,不是嗎?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