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日,由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綠道資本、經濟觀察報、新金融家聯盟聯合主辦的綠色經濟論壇暨第五屆新金融大講堂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圓滿落幕。作為2019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京交會)平行論壇之一,本屆論壇借助京交會龐大影響力,通過“共生共榮 共享共融”的主題分享,推動基于綠色發展要素的全球化服務貿易合作。
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劉燕華先生帶來題為《科技金融的幾點思考》的主題演講,他提到“現代技術要盡快植入金融體系,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形成自己的競爭力,形成國際競爭力。中國進入了關鍵的轉型期和機遇期,發展動力與關鍵安全問題要實現雙突破,發展動力就是創新,關鍵的安全問題是金融實現雙突破。開放是大趨勢,新的經濟和市場體系正在悄然形成中,我們必須有所準備。在這場革命中,創新決定了競爭力,資本將發揮重要的杠桿作用”。
以下為演講全文今天要談一談對科技金融的思考,共三個問題。,第一個,科技金融的實質;第二個,科技與金融的結合;第三個,金融科技。
科技金融的實質
談到科技,我們不得不想到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中美貿易摩擦,這次貿易摩擦使我們想到了很多東西,說明了什么?首先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成績非常顯著,科技發揮了作用,霸權主義遏制不會停止,競爭剛剛拉開序幕。對于中國而言,技術依賴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要通過創新來驅動。既然要創新,就要全方位的改革,要迎接新的挑戰,科技金融要發揮重大作用。科技金融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中國的整個發展歷程中,它一定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國際需求,國內發展的階段來看,四十年年之后應該怎么做?兩會期間,中國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三大攻堅戰,第一個攻堅戰防范重大風險,特別強調防范金融風險;第二個是扶貧;第三個是空氣污染。也就是說中國下一步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范金融風險。
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發展新動能,包括高技術產業的一些重大成果、新興產業,以及要把企業作為主體,舉全國之力推動創新。創新首先要解決的是創新的生態、創新的環境、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關鍵技術要攻關科技基礎設施。目前一些大的創新中心正在建設中,從政策上講對企業的研發費用采用了175%的加計扣除,對企業的創新給予足夠的稅收支持。2019年國家的政策對企業稅收減負,個別稅種稅率下降,企業稅費降低,金融對中小型企業貸款額度比率增加了30%,還有工商用電價下降10%等。這一系列舉措使我們感到很振奮,通過金融的措施,通過政策措施,要把企業帶動起來。
中國的強大實質上是企業的強大。所以下一步要進行很多項改革,這些改革包括國企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等,尤其是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這一點很重要。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改革完善資本市場,促進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等一系列改革舉措,也就是說為了實現創新驅動金融也要改革,金融改革是未來創新驅動實現的希望。我們下一步要培育新一代的技術、新興產業,要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科技的支撐能力,其他的新興產業、共享經濟、養老、嬰幼兒保護、學前教育、綠色環保、電商快遞等這些都屬于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有些是前沿技術,有些是技術的全面推廣,就是讓人民享受到由這些產業帶來的福祉。所以下一步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增強國際產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場的合作。科技金融的實質是什么?第一種解釋,將科技作為事業產業、金融機構是主體,即科技是事業,金融是主體。第二種理解,金融是科技發展的工具,要提供支撐和保障,即科技是主體、金融是工具。二者理解的角度不同,實際每一個理解都有它的道理,但又不完全正確。科技金融的實質就是將科技與金融形成一體,所謂一體就是利益共同體,用貨幣讓想法得到實現,形成產品再讓產品轉化為貨幣,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即如何選擇市場,如何將貨幣與產品更好的結合,這就是科技金融的實質。
科技金融怎么結合?
實際上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科技和金融有很多矛盾,創新驅動作為新動能需要資金,很多企業沒有資金,但是金融系統有的是資金,但卻找不到好的項目,這就是普遍的現象。金融的本質是用錢來賺錢,它要形成利息差,科技活動有不確定性,它只是有成功的預期。金融是以有形資產或者資金、實物作為抵押,科技創新是無形資產,有形和無形怎么結合?另外,金融現在實行的是終身責任追究制度,有回收周期,這是金融的要求,研究探索是漸進的、升級的,時間周期又不確定,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兩種體制不能融合。科技具有不確定性,不知未來能否研發成功。但是金融的宗旨是風險最小化,科技是波動的、跳動的,非線性為主體,但是金融有固定預期,特別是現在責任追究制,對金融的壓力也很大。科技是分散的,覆蓋面很小,分別在運作,但是金融希望是越大越好,一大筆大貸款快速回收,高利息這是金融的期望。科技是無形資產,金融要以有形資產作為抵押,科技隨時在變,金融要有固定預期。科技與金融要結合如何將兩個不同變成相同,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首先是科技創新,它的涉及面寬、周期長,創新的實質含義是從一個創意到形成價值的全過程,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環節。研發或是研發鏈條,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到轉化成技術成果再進行推廣,這是研發的含義。第二個就是產業鏈,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在座的有很多是企業家,生產出一個產品不是那么容易,生產出產品的過程要進行小試或者中試,小試成功中試不見得成功,中試成功了還要大規模生產,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在產業鏈條中每一個環節,每走一步都要有研究、有投入、有新的進步,都有失敗的可能性。但也是朝著成功走的,產業鏈中也有許許多多的環節,這些環節都需要創新。
第三條產業鏈是市場鏈條,它指的是從產品供應、銷售、流通、消費到服務,哪個環節不需要創新?阿里巴巴的網購,網購過程中有許多科技問題要解決,許多技術問題要解決,解決的過程中就需要投放資金。在市場鏈中有很多環節都需要創新,也需要金融支持,創新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有著各個環節,就像接力賽跑一樣,每接一半都要有金融來介入。所以科技創新是一個體系,科技創新有三條大的產業鏈,三條產業鏈要能夠連通、通暢、循環,形成效益,科技與金融結合,要認識到創新過程中的整個鏈條是什么?即創新環境。
其次是金融,金融的種類有很多,有政府投資,證券投資、風投、銀行、債券、信托、租賃,外資基金會以及隱形資本等。金融體系也是方方面面非常長的鏈條,長的鏈條有主體,主體就是銀行。非主體也很強大比如證券市值非常大,科技保險、風投。各個金融機構都參與到創新之中,但是在不同的機構創新的各個環節中發揮什么作用并不完全清楚。我們研究硅谷的一個企業團隊,斯坦福商學院有一批人做策劃進行研發,風投和銀行如何進入?如果這項研究成果成功率為100%,銀行就會直接進入;如果成功率是50%,商業銀行進入;如果成功率只有10%的可能性,風投進入。不同的金融機構對科技本身是很清楚的,對科技的預期也很清楚。所以還是有的放矢,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同時進入到整個創新大環境之中,那它的成功率就很高。金融渠道非常之多,但也是五花八門,現在的問題在于我們很多金融機構是各打各的仗,各有各的算盤。
金融有三件事情:第一個金融業、第二個金融政策、第三個金融服務。在座的各位很多人是銀行家,傳統銀行的做法非常穩定,尋求利息差,金融業務做的很精,其他很多類型的金融機構比如風投或者其他的投入,也是按照銀行的這種預期來進行工作 。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將自己的業務工作仿照銀行的模式做著金融業務,金融政策應該也不一樣。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有著不同的政策,允許它失敗、允許它能夠冒著風險、允許瞄準新的產業下大力氣。金融服務做得相對比較弱,貸款發放之后,放貸款的金融方必須要全程跟進,通過金融方要幫助其解決問題。金融服務不到位只是靠銀行,那種金融不是真正的金融。金融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一個是創新鏈要拉通,還有一個是金融鏈也要拉通。
科技是分層的,金融是多元化的,它們如何結合?這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我畫了一張圖,這張圖是一個矩陣圖,把創新的各個環節、研發鏈、產業鏈各個環節作為橫坐標,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作為縱坐標,形成一個框圖,中間有很多方格,這些方格誰能夠填滿?每一個機構比如風投,在創新的哪個環節上重點發揮怎樣的作用,這就是一個金融體系和創新體系全方位的合作分工。為什么畫這張圖?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把規律弄清楚,總體框架設計弄清楚,也就是宏觀戰略弄清楚,那就是我們發現的新元素,填到了門捷列夫周期表當中,這是一個體系,我們要打破那種條塊分割,打破急功近利的現象。我們今后要形成全社會整體的分工,要實現整合市場配置資源,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這張表只是畫出一個框架,金融體系和科技體系如何結合?它們之間的結合點在哪?在座有很多金融專家、企業家,我們可以共同商量如何將這個表填出來。如果這個表填好了,社會分工整個資源配置就合理了,防止簡單的重復,或者是在某一個領域非常擁擠,在某些領域嚴重短缺的情況,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科技金融的另外一個問題,科技金融結合,既然有了科技產品,有了創新成果,那就應該轉化進入產業。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技術市場,中國的技術市場很大,有兩萬家金融市場的轉移中心,一年的交易額約1.76萬億,數字很大。中國知識產權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目前的技術市場交易額怎么統計出來的?科技成果如何進入市場?科技成果如何進行交易?一個好的科技成果在金融科技市場中的價值是多少合適?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企業家看到一項技術愿意出價十萬,但是研發人員卻認為自己的技術值一億,相差非常大。一個技術能夠真正進入市場形成社會價值、市場價值,是一個長久的周期。
有些技術剛剛起步,不能用最后的結果來衡量起步的價值。有些技術已經很成熟,可以很快進入市場,價值就高。這樣就有一個問題,在技術市場上一項技術價值值多少由誰說了算?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技術評估體系,也沒有技術經紀人這個概念,缺少創新工程師,這一方面中國的體制是一個空白。現在很多技術市場的價格是由其他國家來評估的,所以中國在技術市場轉化過程中,技術的價值評估體系必須要盡快建立。那么由誰來建立,我認為還是由金融機構來建立。因為金融機構懂得技術市場價值,如果可以將科技和市場結合,這個體系就可以建立起來。在此建議,科技與金融結合必須要盡快地把技術市場體系建立起來,這是第二個觀點。
金融科技,科技在快速發展。
顛覆是創新,不斷出現,金融體系如何跟上新的時代,讓現代技術進入到金融之中去?現代技術已融入金融體系,要考慮傳統與現在、歷史與未來、潛力與危機、供應與需求、規模與效益、利益和矛盾。著眼點不一樣,金融的風險是中國必須要防范的,也可能是最大的風險。中美貿易摩擦開始是產品,后來是技術,將來有可能是金融,金融必須要跟上新時代,金融體系的改革一方面是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就是金融能力。新的技術如何在金融體系中能夠開花結果,這才是主動權。資源主導權、技術主導權、市場主導權、國際規則主導權,劇烈拉大差距的價值鏈必須要認真研究。參與競爭的途徑下一步要更加開放,要融入全球化,要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金融體系為了防范風險,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從科技的角度來說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我們先看一下國家對金融體系基本的方針和策略的一些想法,2018年中國出臺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的措施》,這說明今后中國的改革開放要和國際金融體系相融合,對外資金融投資要開放。如果我們不改革,就可能被別人所改革。英國的一家電信服務商得到批準進入中國以后中國通訊服務不再是三大家:移動、聯通、電信。外國公司要進來,金融體系也一樣。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隨著中國逐漸全球化,金融體系必須要加快步伐,改革、改造現在的情況。在博鰲論壇上提出6月底前再次修訂外商投資準入清單,2020年1月1日前即2019年底完成外商投資配套法規和規章制定工作并開始實施。周小川在博鰲論壇上講到,“中國金融開放還有很大空間”,易綱也講到,“有十一項金融措施年底之前落地,金融開放是重頭戲”。所以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對金融體系是一個考驗,金融體系的科技水平必須要大幅度提高才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
現在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第一個問題,金融體系的連通。目前各大銀行都做了自己的數據庫,但是這些數據庫之間并沒有完全連網,跨行轉賬還是有一些障礙。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型技術很快進入金融體系,例如網購,網購一天的處理量,特別是在雙十一期間,一天處理的信息量比大型銀行的信息處理能力要強得多。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金融體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把最先進的技術引進到金融的改造中。為什么沒有改造?因為體制機制問題,又相對的封閉,很多的資本運作是在銀行之間互相拆借,產生了金融的值,所以這些問題有待解決。
第二個問題,銀行需要解決智能客服問題。對一個普通百姓來說,取錢、存錢是走賬,雖然在網絡上處理比較便捷,但是進入銀行處理還很困難。對于銀行體系而言,智能客服是利用機器學習、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來處理金融客戶服務問題的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重復率高或者經常使用的問題,如果不將這些自動化技術轉入到金融體系中我們可能就會落伍。所以金融體系智能客服,也就是金融服務必須要加強。
第三個問題,移動金融的安全。目前移動金融非常普遍,我們都有手機微信零錢包,可以互相轉賬支付,這些錢是在云中飄著,安全性怎么樣?對代表國家主權的貨幣有什么影響?還是未知數,移動金融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渠道,為金融產品創新,為普惠老百姓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科技能力要為保障移動金融的安全可控提供保障。比如,能夠安全支付、防止敏感信息及身份證信息泄露、防止假冒偽劣、防止詐騙等。這些代表金融機構,代表國家機器,這些問題應該得到解決,應該是安全可控的,這是我們金融體系必須要做的,在業務上可以放開,但是總體的安全問題必須要抓好。
第四個問題,需要解決的是信息識別。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已經基本成為移動智能終端的標準配置,逐漸成為金融業務中新型業務的核心和發展方向。信息識別、資金識別、渠道識別,都是通過網絡來實現的。防偽、防詐騙、違法信息識別和防火墻、社會信息識別的聯網這些都需要加強。這里需要提到一個區塊鏈技術,很快能夠進入到金融體系。區塊鏈技術它的基本特點就是分布式、可追尋,區塊鏈整體的規則是分段或者分區域來共同商量的,它的決策不是上層的自上而下的決策,而是通過一種平衡共享,共融共享來實現。目前,科學技術已經基本相對成熟,是轉入到金融體系的合適時機。
第五個問題,金融科技,一種新的金融模式。開放銀行、無人銀行、資產證券化、數字票據、不良資產處置等,都需要科技的支持。現在說無人銀行有人說它不行,任何事情剛開始起步時都不是很完善,只要這項技術可行,并且不斷進步,這種模式早晚要出現。我們必須要看到,隨著5G、量子計算等技術的發展,金融應該作為最敏感的領域先行導入和應用,防范金融風險必須要通過科技支撐,有了科技支撐能夠實現自主可控,能夠抗擊風險,就具有競爭力。
現代技術要盡快植入金融體系,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形成自己的競爭力,形成國際競爭力。中國進入了關鍵的轉型期和機遇期,發展動力與關鍵安全問題要實現雙突破,發展動力就是創新,關鍵的安全問題是金融實現雙突破。開放是大趨勢,新的經濟和市場體系正在悄然形成中,我們必須有所準備。在這場革命中,創新決定了競爭力,資本將發揮重要的杠桿作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