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2021亞太地區自然指數”發布。其中包括亞太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200強名單,以及4個學科類別百強名單:地球與環境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統計時間范圍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2020年亞太地區科研產出貢獻份額排名前10位的機構中,有8家來自中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榜單顯示,2015~2020年期間,中國大部分學術機構科研產出增幅明顯。其中,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機構的自然指數貢獻份額“暴漲”, 廣州大學(亞太地區195位)相關增幅更是達到7130.4%。
在地球與環境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4個分類學科排名中,除東京大學上榜物理學、生命科學2個榜單前5外,其余前5名均由中國機構包攬。
自2015年以來,亞太地區科研產出對全球的貢獻份額已由26.9%增長至2020年的34.3%,而中國對這一增幅的貢獻超過了98%。如果不計中國,亞太地區的科研產出份額會略有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產出貢獻出現了下滑。
根據最新數據,亞太地區領先的科研國家是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印度,領先的科研城市為北京、上海、東京都市圈、南京和首爾都市圈。
榜單顯示,中國機構整體表現強勁。在2020年亞太地區科研產出貢獻份額排名前10位的8家中國機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二)、北京大學(第四)、中國科學院大學(第五)、南京大學(第六)、清華大學(第七)、浙江大學(第八)、上海交通大學(第九)。
相較之下,日本科研機構的貢獻在下滑。比如,此次排名第3的東京大學在2015~2020的貢獻份額增長率為-20.7%。


值得關注的是,2015~2020年中國大部分學術機構科研產出增幅明顯。其中,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上??萍即髮W、廣東工業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河海大學等機構的科研產出呈“暴增”趨勢,廣州大學(亞太地區195位)相關增幅更是達到7130.4%。

整體來看,近5年亞太地區自然指數貢獻份額增加最多的50家機構中,除排名30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排名48的印度加爾各答科學教育與研究所外,其余48家機構均來自中國。

按照學科劃分,就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來說,在2020年亞太地區貢獻份額排名前20家機構中,有15家來自中國。排名前5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
在物理學領域,2020年亞太地區貢獻份額排名前20家機構中,中國有12家。排名前5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東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在化學領域 ,2020年亞太地區貢獻份額排名前20家機構中,中國有16家機構上榜,表現強勢。排名前5的機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
在生命科學領域,2020年亞太地區貢獻份額排名前20家機構中,中國占據“半壁江山”。排名前5的機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東京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

注:
自然指數通過追蹤機構和國家發表在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呈現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及合作情況。該指數主要采用論文數和份額兩種科研產出計算方法:
論文數(Count),即“論文計數 (article count/AC)”,是指一篇文章不論有一個還是多個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國家/地區或機構都獲得1分。這就是說一篇論文能為多個國家/地區或機構帶來一個分值。
貢獻份額(Share),即“分數式計量(fractional count/FC)”,旨在體現每位論文作者的相對貢獻。一篇文章總分值為1,每位作者被認為對論文有相同的貢獻,分值在所有作者中平均分配。例如,一篇論文有十個作者,則每位作者的得分為0.1。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