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6 年招聘 8000 多人引發爭議:高校割起年輕博士的韭菜有多瘋狂?
    2021-04-08 11:59:19 作者:SOOF 來源:生物學霸 分享至:

    對任何組織而言,人丁興旺都是發展進取的正面指標。


    最近,人民日報客戶端廣東頻道刊載了一篇題為《6 年引才 8000 多人,這些青年人為什么鐘情于中山大學?》的報道。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圖片來源:中大官網


    如此大動作高姿態的招聘,似乎有些不太尋常。果然,知乎上很快出現了相關提問。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圖片來源:知乎


    這也難怪,在高校招聘花樣百出的今天,誰不想知道中大這 8000 人的「蓄水池」里,究竟有多少是按照「專職科研人員」標準引進的,抑或者到底還剩下多少人?


    高歌猛進


    不少人可能還記得,去年兩會期間中大書記曾說:


    從師資來看,目前學校有專任教師 4000 多人,還有數千名專職科研人員和博士后……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圖片來源:中大官網


    目光再放向兩年前,2018 年中大春季工作會議上,校長曾說:


    2015 年以來引進各類人才 3311 人,其中 40% 的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學術精英直接從海外引進。


    幾個時間節點上數字的變化,折射出中大招聘博士的高歌猛進。就算官媒不發問,學術界的人也都好奇:


    在編制受限的情況下,中大是如何吸引這么多人的呢?


    必須承認,中大在國內一直有很強的名校光環。不僅有歷史積淀,還背靠經濟和人口大省。學校坐落于一線城市,硬實力也拿得出手。由北向南的三大城市群里,北有 Top 2,中有華五,南面則中大一家獨大。


    僅有這些優勢還不夠,中大的秘訣是制度創新 —— 設立專職科研人員。


    進入新世紀,國內高校不斷探索事業編改革下的聘任制,招人不給編制逐漸成為主流。借著這股東風,中大把原有的專職科研編制 B 系列人員改編,簽三年聘期,給校內頭銜,加考核要求。


    2014 年,中山大學試行專職科研系列人員聘用;


    2015 年,中大加快實施專職科研系列人員隊伍建設;


    2016 年,中大試行針對專職科研系列人員的考核實施辦法。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中山大學 2015 的文件,圖片來源:中大官網


    此舉一出,江湖振動。外加傳說中的 30 萬年薪,中大招聘,自然應者如云。


    源源不斷的優秀大腦進入中大的人才「蓄水池」,效果立竿見影。


    2014 年以前,中大科研到賬經費在 10-12 億元間波動,施行專職科研人員招聘僅三年,2017 年中大的科研到賬經費猛增到 29 億元。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國社科立項數第一,圖片來源:中大官網


    與科研經費暴漲匹配的,還有科研項目立項數。三年時間里,中大國自然項目立項數躍居第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立項數搶得第一,獨霸至今。


    盛名之下


    光鮮的排名背后,是網上頻頻爆出的中大專職科研崗的巨坑。


    首先是招聘中的不實宣傳。專職科研崗,沒有編制,沒有安家費,沒有科研啟動金還倒罷了,房補和子女入學等福利也沒有,連傳說中的高薪都打了幾道折。


    傳說中的 30 萬年薪,實則只有 20 萬出頭,還是稅前。更坑的是,這 20 多萬是「打包」價,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和其他保險全都包括在內。


    換言之,中大對外宣稱的所謂薪資,其實是校方的用人成本。實際上,那些帶著 B 的中大專職科研人員,每月到手只有萬元左右。扣掉一線城市的吃住成本,所剩無幾。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某網友的分享,圖片來源:知乎


    其次是聘任結束后的去向。花大價錢招人,中大千方百計想把人才留下。校方承諾,專職科研人員只要審核達標便可轉崗。標準說來簡單,一看論文二看立項。


    具體要求高得嚇人,過線也僅代表具備申請資格,至于能不能轉,還得看有沒有大佬撐腰。先別著急吐槽,即使成功轉崗拿到編制,也只能算校內晉升,不享受引進人才的政策,還是沒有安家費和科研啟動金。


    這很合理嘛~能拿到項目,發表論文,難道不是因為中大提供了一流的科研平臺?再說了,中大這不是已經給了編制的,還要啥自行車?


    第三是轉博后。對于那些達標無望的專職科研人員,中大也幫忙想好了退路 —— 做博后。


    做博后好啊,額外多了申請博后基金的機會,還能享受廣東省的博后政策。一年 15 萬補助呢!可以幫學校省好大一筆錢。只是能不能出站,那就另說了;退站要不要退錢,也不知道。


    來了就是中大人。不能轉崗就做博后,實在不行的話,繼續做專職科研人員也能撐幾年。


    不得不說,中大對博士們的分流去向,還是有考慮的,就是招聘里那股「不挑食」的勁兒,著實令人生疑。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匿名網友的分享,圖片來源:知乎


    某位 2019 年參加中大專職科研崗招聘的網友說,同去的 10 人,竟然有 9 人被錄取,連那些科研成果較差,論文數量和質量堪憂的博士也能拿到 offer。


    這種招人方式,有保險行業內味了!


    全都是坑?


    看到中大的專職科研崗這么好,其他高校的應該也不能差到哪里去吧?


    專職科研崗是中國高等教育借鑒國外經驗的產物,對高校事業編制嚴格控制,仿照 tenure-track 的模式引進人才,給予一定年限考核科研產出,非升即走。


    考慮到中國的國情,為了申請項目時不受職稱限制,多數高校給專職科研人員戴上特聘研究員或副研究員的頭銜,待遇也比講師高。


    與中大互為一時瑜亮的武漢大學,施行「3+3」聘任制。雖不叫專職科研崗,但邏輯類似。其他國內知名高校也大都有 tenure-track 的臨時科研崗位。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武漢大學非升即走,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看來看去,還是走在改革開放最前線的中山大學創新最徹底,已經完全取消了講師的招聘,除人才引進外,招聘只招專職科研崗。


    有人說,國內搞專職科研崗是壓榨科研人員,還不想給編制的流氓做法;也有人說,這種制度至少給了不少博士上場競賽的機會,只要在待遇上能像國外一樣,做到和有編制的教職工一視同仁,也算未嘗不可。


    規則都是人制定的,也必然有人能夠很快適應規則,在規則的縫隙中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王小胖五年前入職華南某高校的專職科研崗。手握三篇頂刊本碩博均畢業于 985 院校的他,剛開始還雄心勃勃地要評副教授,但眼看拿編制轉崗的要求越來越高,王小胖終于放棄了幻想。在充分計算了發論文的速度,與國內高校普遍提高的招聘要求后,王小胖果斷入職東南某知名一本高校,副高有編制。


    李大壯的故事也很勵志。本科雙非碩士 211 博士 985 的他,苦心求學一步一個臺階。專職科研崗于他而言只是科研路上的又一個臺階而已。反正到哪里都得拼搏!帶著特聘副研究員的頭銜轉博士后,到手工資沒少,還享受了住房待遇。去年他很幸運地拿到「博新」,現在手頭的文章也已足夠出站,今年又搏一把國自然青基。李大壯從沒想過能留下,因為出身西北農村,他在一線城市肯定買不起房。年底出站,他感覺能按副教授直接進老家的高校 —— 如果不要求海外經歷的話。


    當然,作為新生事物,專職科研崗也有些問題,在大環境下尚不能獨當一面,還需要其他崗位的配合。取消了講師招聘的中大,又設立了助理教授的崗位,與專職科研崗互為補充。


    此崗位帶編制,有安家費。為了公平起見,此等好事,只留給尚未入職的新韭菜博士,已在校內做專職科研人員的博士們是沒有資格申請的。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中山大學招聘助理教授,圖片來源:青塔


    要知道,無論專職科研崗也好,助理教授也罷,想要留高校,注定是越來越難,否則,學校又怎么激發選聘教師活力,提高選聘質量,優化師資結構呢?


    找這種崗位,千萬別想留下,就當作人生中的經歷,刷怪練級得了。


    擦亮眼睛


    雖說專職科研崗很好,但高校里其他崗位也不少。有時,就算是名稱相同的崗位,在不同高校常常也不太一樣。尤其對于「蓄水池」很大還經常換水的高校,入職前更是需要多方調研。


    1. 選擇平臺很重要。


    搞科研,平臺很重要。有沒有支持,力度多大,幾乎能決定一位科研萌新的生死。平臺至少包括高校、院系和導師三個層面,不要只看短期內的待遇,要關注項目申請和科研開展。


    2. 薪金待遇不馬虎。


    不要面皮薄,不要羞于談錢。多向人事處詢問,確定入職后的收入狀況。除了到手工資之外,各種保險和公積金,以及科研獎勵和年底績效,還有逢年過節的各種福利,都得問清楚,最好還都能落實到合同里。


    3. 評比要求不能變。


    大部分高校各種審核評比的要求逐年提高。有的高校很精明,用人合同里的評比標準只寫參照 XX 的要求,但這個 XX 的要求校方又隨意變更。所以,盡量把評比要求直接寫進合同,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權益。如果高校不同意,那就得留出足夠的提前量,防止高校的標準朝令夕改。


    4. 離職程序不留坑。


    包括中大在內的幾乎所有高校,都在想盡辦法留下人才,離職經常會很麻煩。說到底,面對鐵了心要走的人才,高校能指望的,也就是錢。在合同中留心一下離職的程序,重點計算離職要花多少錢。


    其實,在大部分博士心里,給高校點「分手費」也未嘗不可,畢竟還是有真感情的,但有些高校動輒要幾十萬,那就不好了。又不是來賣的!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教師離職被學校索賠 42 萬,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5. 留好退路隨時走。


    這都已經 1202 年了,誰也別指望一份工作干到死。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心底無私天地寬,保持關注多調研。多留心高校乃至企業的招聘,多尋求差異化競爭,有合適的機會就走。反正在哪里都是為人民服務!


    如今全國知名高校都在爭創「雙一流」,把競爭和淘汰引入大學,是踐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嘗試。優化教師隊伍,說到底是各方受益的好事。


    然而,許多高校打著「非升即走」的改革名頭壓榨青年才俊,干著收割韭菜的事,非常令人無奈。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在高校的互相攀比之下,甚至催生出很多嚴重違反勞動法的糾紛。新崗位迅速被玩壞,高等教育更加烏煙瘴氣。


    希望學術界,能對年輕人溫柔一點,把學術界的根留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播放天堂色 |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香蕉观看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