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層 據為己有
抄錄他人內容,不作任何交代,讓人以為這是作者自己寫的、自己想出來的。
沒錯,這其實就是抄襲、剽竊,極其嚴重的學術不端。
-17層 向壁虛構
這又分為兩種做法。一種是“假引文+假文獻”,另一種是“假引文+真文獻”。前者“假到底”,后者“真假結合”,但后者并不比前者稍好一點,反而更惡劣——主觀上偽裝的用意更深厚,客觀上一是褻瀆了真文獻的作者,二是更折磨有意查考原文的讀者。好在,客觀地講,這兩種做法還是比較罕見的。
這種“偽造名言”的做法,在中學考場作文里頗有市場,關鍵問題是還頗有成效。這種嘗到了甜頭的學生,上了大學讀了研,在寫論文的時候,就相對容易故技重施。
實際上還存在第三種做法:印象中某人說過某話,但如今實在查不到他是在哪里說的了,于是挑他一部最可能的著作來充作參考文獻;或者記得某書內有某話,但如今實在找不到位置了,于是著錄該文獻不標頁碼(遇到編輯部要求提供頁碼就瞎編一個數字)。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做法沒有前兩種那么惡劣,所以做這種事兒的人遠比前者多。
高端嚴謹的刊社(出版社)、認真負責的編校會親自查對原始文獻(包括必要時要求引用者協助提供所引著作的版權頁和引文頁的照片)核實引文和出處,但這種敢于虛構引文或編造出處的作者及其作品通常很少能進入上述平臺和環節。
-2層 移花接木
看見他人著作文章里某條引文,覺得可為自己所用,于是連引文帶出處移植過來,也不管所見著作文章的作者是否可靠,即不管其抄引文本和著錄出處是否忠實準確,更不管其對原文是否正確理解、是否斷章取義。
如此假裝參引,或曰“轉引謊稱直引”,在《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174—2019)》里面叫作“將轉引自其他文獻的引文標注為直引,包括將引自譯著的引文標注為引自原著”。
這種偷懶的假引,“學術不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風險很大。如果前面的“二傳手”足夠靠譜,那么這個偷懶者的不端行為倒是基本不會暴露;但若“二傳手”稀里馬哈甚或弄虛作假,留下各種出入,埋下大小地雷,那么這個偷懶者就被坑死了,而且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癥狀舉例】
一篇論文多處引用馬恩某經典著作(或文章)中的名言,卻時而著錄馬恩選集某版某卷,時而著錄馬恩全集某版某卷,時而著錄某版單行本。更有甚者,同是引用某書,卻時而著錄第一版,時而著錄第二版。但凡這類情況,除了極個別的是確實需要區分不同版本來選用某種不同的譯法或修訂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到處移花接木的結果。事實上,有不少人,這么做完以后,甚至根本都不知道這多處名言其實是出自同一著作(文章)。
-1層 引用不忠
確實自己閱讀文獻而引用,但是引用的時候不嚴謹、不規矩、不忠信、不老實。
輕慢者,吊兒郎當,漫不經心,魯魚亥豕,錯漏百出。
惡劣者,斷章取義,削人足而適己履,甚至歪曲篡改,使人面目失真。
總之,這正是上節所說的“不靠譜”,專給“移花接木”的懶人挖坑。
0層 但求無過
“但求無過”是指謹慎或者說“負責任”的移花接木,即在移植他人引文的時候親自查證校對以確保無誤——但僅此而已。
《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174—2019)》里面有一條“在參考文獻中加入實際未參考過的文獻”,是否包括這種“只核對信息,不閱讀文獻”的情況呢?我不知道。
此外,還有兩種自作聰明的做法:
第一種,采取注釋形式:“① 見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頁。轉引自張三《淺談××××》,《××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23頁。”殊不知,“轉引自”是不可輕用的,通常只有在引文獨特重要、原書罕見難尋、原引公認可信的情況下才不得已而為之,而決非懶惰者的“免責聲明”。
第二種更“聰明”,更不露痕跡。正文寫:“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4]”。參考文獻則著錄:“[4]張三.淺談××××[J].××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23.”呵呵。
據說,嚴格的好導師會拿學生文章的參考文獻來逐條考問學生。例如:
導師還經常批評我寫論文時的“江湖做派”。一次,她看到我論文中引用了50多個參考文獻,便逐一問我,結果發現這些文獻我都沒讀過,她便很嚴厲地批評了我。她說:“文獻不是用來撐門面的,也不是做給審稿人看的,而是要誠實地告訴學界同人文章背后的思想來源和邏輯關系。一本書你連看都沒看過,就從網上找來一句做成參考文獻,這是一種欺騙。做學問不能偷懶,也不能學一身’江湖做派‘。”讀博士的頭兩年,我每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導師都會問一遍,從那以后,我再也沒做過偽引,再也沒引用過未讀文獻。
——宏宇《我收到了導師的問候,但我早已不做學術!》
順便說,最粗暴的“在參考文獻中加入實際未參考過的文獻”,是編輯部強行添加對“互引刊物”的引用,或者編輯私自添加對朋友著作的引用。他們這么做,通常會跟作者打個招呼,弱勢的作者一般不敢抵制。
1層 機械引用
為引用而引用,隨隨便便湊數。
來源上,不拘品位,不加比較,抓到籃里就是菜。引用的文獻源、文獻作者、文獻質量過于顯Low,或者文獻載體不夠嚴肅,總之跟引用者的身份以及作品的發布平臺、讀者層次等因素太不般配。直白地說,這樣寫出來的論文,很可能單是因為參考文獻過Low就被審稿人斃掉了。
本質上,不優選,不溯源,導致參考文獻缺乏代表性(權威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原始性(最早性)。(這種引用通常是為了給自己裝門面或攢篇幅,但也有的是幫助朋友制造“反響”,或者是孝敬導師、顯示“懂事”。)
效果上,牽強疏離,缺乏必然,甚或堆砌顯擺,畫蛇添足。有它五八、無它四十或半百,換成別的可能九十;甚或有它是病,刪去正好。
2層 有機引用
形式上規范、準確,渾然一體;
內容上必要、最佳,靈符一道。
總之,擺脫了前六層各種毛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