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熱點
01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3世界大學排名發布:“中國大學或在幾年內超越美國”
10 月 12 日,泰晤士高等教育 2023 世界大學排行榜(Times Higher Education’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3)發布。在這項最新排名中,中國內地高校進入世界前 100 名的數量從 2018 年的 2 所增至 7 所,南京大學首次進入世界百強;而美國高校則從 43 所下降至 34 所。
該榜單的編輯 Phil Baty 指出,這些數據表明,美國數十年來在高等教育和研究領域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中國大學的挑戰,如果目前的趨勢保持不變,中國可能在幾年后超越美國。
在這份最新榜單中,共有 7 所中國內地大學進入全球 100 強,比去年增加 1 所。清華大學延續去年創造的最好成績,排名世界第 16;北京大學則下降 1 位,排名第 17;復旦大學(51 位)和上海交通大學(52 位)都因為論文引用表現強勁,較去年排名大幅上升。浙江大學(67 位)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4 位)也保持了上升勢頭。此前曾表示不再將國際排名作為重點建設目標的南京大學,首次進入了該榜單的世界百強(95 位)。
國大學則繼續減員:今年共有 34 所大學進入前 100 名,較去年減少了 4 所,較 2019 年減少了 7 所。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等高校都退出了世界百強名單。
02 知網第2篇被引用過萬論文出現!竟還是出自這位高校教授!
10月9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至2022年10月9日為止,溫忠麟教授(華南師范大學)與葉寶娟教授(江西師范大學)發表在《心理科學進展》(2014年)的中介效應分析: 方法和模型發展”一文,被10012篇論文引用,成為中國知網第二篇被引過萬的中文期刊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年前,中國知網發文稱,中國知網中心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23日,由溫忠麟教授等人發表在《心理學報》2004年05期的學術論文“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累計被引達10001次成為中國知網首篇被引破萬的中文期刊論文。
除了上述兩篇論文,在中國知網近6千萬篇期刊論文被引前十位排名中,溫忠麟教授領銜的另一篇論文“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2005年《心理學報》)被引7678次,排在第六↓
03 材料領域2022年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公布!
10月10日,由斯坦福大學John P.A.Ioannidis教授團隊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更新了2022年版本,這也是該團隊公布的第四版本。
此前該團隊于2019年7月發布了第一版,于2020年10月發布了第二版。斯坦福大學John P.A.Ioannidis 團隊的科學家排名的前兩個版本結果均發表在美國《普洛斯生物學雜志》(PLoS Biology),所以這也算是一項比較正式的統計數據。
該榜單基于Scopus數據庫,使用了如下六種關鍵因素的指標來進行打分:
1)總引用量;2)Hirsch H-index;3)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4)單獨作者;5)單獨或者第一作者;6)單獨、第一或者最后作者的文章引用量。
本次發布的為2022年版本,發布時間為2022年10月10日,統計數據時間節點為1960-2022年,涵蓋全球200,409 位科學家。榜單主要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2)”和“2022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個榜單。
由于篇幅關系,今天僅列出部分國內學者的終身影響力排名情況,共有7795位國內學者入圍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榜。
04 新晉諾獎得主被曝性騷擾多名中國女留學生,曾任教中國十余年,去年剛被解聘!
近日,一則“如何評價諾獎得主美國WUSTL商學院教授菲利普迪布維格被曝性騷擾中國女留學生?”的話題在知乎上沖上熱搜。
此人正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新晉得主-菲利普·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他是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金融學教授,因在銀行與金融危機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而與另外兩位同仁一起獲得諾獎。
最近,他被網友爆料,疑似多次對亞裔女生特別是中國女生進行性騷擾。
有女留學生稱,曾被他硬拉著坐腿上拍照,還被他關起門來摸手。
爆料人還透露,被騷擾的不止自己一人,甚至有女學生被該教授問要不要享受他出色的按摩技術。
此事得到了另一位留學生的證實,他表示,該諾獎得主特別積極的參加新生的迎新活動,并且在活動中對女學生很感興趣。
另外,網上介紹,這位菲利普·迪布維格教授號稱是個中國通,二胡、葫蘆絲、太極、氣功,樣樣都能來,還娶了個成都老婆,采訪時喜穿中式對門襟馬褂。
還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成都女婿的菲利普·迪布維格,從2010年開始就在西南財經大學擔任金融研究院院長,直至2021年卸任。
高校動態
01 “東方理工大學”,簽約C9
10月10日,寧波市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東方理工”)與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舉行聯合培養博士協議簽約儀式。
東方理工陳十一院士等相關領導,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副校長徐學敏教授、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教授,以及兩校相關單位負責人出席并見證此次協議簽署。
在簽約儀式前,兩校領導深入探討開展博士生聯合培養的相關事宜。在簽約儀式上,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首先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陳十一院士等表示熱烈歡迎,隨后介紹了上海交大的發展歷史、戰略定位、教學科研優勢,以及合作展望等。上海交大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教授對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招生情況及合作協議的要點進行了介紹。
02 復旦打破“非升即走”陳規,將推出替代計劃,青年學者不升也能留
10 月 12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金力教授在參加“對話大腦”院士論壇時透露,復旦大學即將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計劃,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學家可以在行業內做得足夠好,就可以留下來,化解“五唯”壓力。
在提問環節中,一批目前正在海外進修、有意回國發展的青年學者非常關心復旦大學引進海外人才的政策,以及“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金力回應稱,復旦將在青年人才學術事業起步階段提供全方位支持幫助,積極幫助青年科技人才解決后顧之憂。他透露,復旦大學將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計劃,只要青年科學家可以在行業內做得足夠好,就可以留下來,化解人才評價中“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五唯”壓力。金力還表示,文章并非科研的全部,青年科學家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科研成果、教育成果以及重要應用的成果。
2021 年 6 月 7 日,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遇害身亡,犯罪嫌疑人、該校教師姜文華隨后因涉嫌故意殺人罪被警方批捕。上海市警情通報稱,犯罪嫌疑人、該校教師姜某因工作關系對被害人王某懷恨在心,故實施侵害至后者死亡。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發布公告稱,姜文華曾于 2019 年聘期考核不合格,但作案時校方與其聘用合同尚未期滿。
03 超百位“雙一流”名校生,報考“雙非”!
日前,武漢科技大學官方平臺披露公布了該校2022級研究生招生數據。
據統計,武漢科技大學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總數3188名,來自雙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分布于武科大18個學院。其中來自985高校、第一志愿報考武科大、被錄取的2022級研究生新生有8人,他們分別來自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考入了武科大的醫學院、恒大管理學院、機械自動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而來自211高校、第一志愿報考武科大,被錄取的2022級研究生新生則有38人。
所謂“逆向考研”是指“雙一流”高校本科生考取“雙非”高校研究生的情況。今年,有不少雙一流高校學生逆向上岸武科大,他們或出于理性報考武漢科技大學,或受武漢科技大學專業實力的吸引而主動報考。
學術輿論
01 頂尖期刊的前主編由于剽竊等原因,被撤稿9篇18分文章,另有近40篇仍在調查中
保羅·麥可羅里(Paul McCrory)是一位著名的運動醫學研究人員腦震蕩專家,曾作為顧問與各大體育機構和聯盟合作。
2001年至2008年,麥克羅里擔任《英國運動醫學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BJSM, IF=18) 的主編,在此期間,他在該雜志上發表了大量文章。這些文章中有許多是觀點文章,他被列為唯一的作者。在他更廣泛的職業生涯中,麥克羅里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了至少164篇文章,其中40篇是合作研究文章。
《英國運動醫學雜志》和《英國醫學雜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IF=93)收到的所有發表不當行為指控都與McCrory被列為單一作者的文章有關。已經核實了麥克羅里所寫的九篇被投訴的文章中的每一篇。
出版商已經調查了麥克羅里的九篇文章,并決定撤回五篇剽竊,三篇重復發表,一篇歪曲了他引用的來源。其中,這三篇文章因重復(或冗余)發表而被撤回。
02 Nature發文:全球知名數據庫中超34萬篇論文涉嫌造假
說起PubMed,很多小伙伴都非常熟悉,這應該算是國內最常用的生物醫學相關SCI文獻檢索數據庫,實驗室的小白們一開始用的基本都是它。
最近,Nature的一篇報道文章稱,就是這樣一個廣受好評的文獻檢索集大成者,被一款名為Papermill Alarm的軟件工具查出,至少有1%的論文可能出自論文工廠。
根據PubMed官網顯示,該數據庫收錄了超過3400萬篇生物醫學文獻,“至少1%”就意味著有超過34萬篇論文可能涉嫌造假。
這篇發表在預印本的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學術打假人Smut Clyde在文中指出,從2015年到2022年間,有800多篇可疑的化學領域的論文出自同一家論文工廠,這些論文有圖像重復、奇怪的措辭、可疑的電郵地址、無意義的引用等特點,并且都聲稱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具有殺滅癌細胞或抑制炎癥等作用。
“我很驚訝,居然有那么多論文都是關于高級化學和醫學應用交叉的。”Smut Clyde表示,金屬有機框架確實有一些奇妙的物理特性,所以人們才會對它們如此熱衷。但是,認為它們可能具有醫學特性的想法是極其牽強的,而這些期刊卻接收了數百篇關于它們的論文。
國際視野
01 官宣:兩所頂尖大學,合并!
10月14日,東京工業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就合并成一所大學達成協議,目標是成為一所具有世界頂尖研究能力的大學。
東工大校長益一哉和東京醫科齒科大校長田中雄二郎在東京一同舉行的記者會上公布了上述消息。最快2024年度內將誕生在理工科和醫療科擁有世界一流研究能力的新“理科國立綜合大學”。據介紹,東京工業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都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具有最高研究能力的“指定國立大學”之一。迄2021年,通過日本文部科學省認定的指定國立大學僅有10所高校。如果實現合并,將是首次“指定國立大學”的整合。
兩所大學力爭被認定為政府提供1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900億元)規模基金支援的“國際卓越研究大學”,8月宣布開始磋商合并。兩所大學均為擁有世界最高水平教研活動的“指定國立大學”,指定國立大學之間的合并尚屬首次。文部科學省將推進合并所需的《國立大學法人法》修改手續。關于新大學的名稱,出現了向學生和畢業生等公開征集的方案。將設立推進具體工作的籌備委員會,加快構建新體制。合并后一開始不對招生名額和教學計劃多做修改,將把到2028年3月為止設定為過渡期,力爭大幅改組。
02 頂尖大學官宣:和解!
當地時間10月7日,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The Columbia University Irving Medical Center,CUIMC)網站發布消息:該中心與紐約長老會(NewYork-Presbyterian,NYP)共同宣布:就前任婦科醫生羅伯特·哈登(Robert Hadden)性侵案與147名受害患者達成1.65億美元的和解協議。
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對羅伯特·哈登的患者所遭受的痛苦深表遺憾,并希望這些協議能夠為他所傷害的女性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所有挺身而出的人都應該受到贊揚。我們致力于保護每位患者的安全和尊嚴,并已采取政策確保他們在我們的護理期間受到保護。”
消息引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份新聞稿,醫院將建立一個賠償基金來分配這筆錢。此前,醫院與79名由不同律師代理的受害者于去年達成了7150萬美元的和解協議。
03 知名大學,鬧烏龍!
當地時間10月8日報道,美國東北大學的一份聲明表示,由于“技術錯誤”,東北大學3日向205名今年的申請者和3930名去年的申請者發送了“錯誤電子郵件”,稱申請者已被東北大學法學院錄取。
聲明稱,法學院迅速發送了一封澄清電子郵件,并表示錄取決定要到晚些時候才能最終確定。該學院對這一錯誤表示遺憾,稱正在采取措施確保今后不會再發生類似情況。
04 知名大學教授,被學生投訴授課“太難”!校方:不再續聘
當地時間10月3日,著名化學家、紐約大學有機化學教授小梅特蘭·瓊斯(Maitland Jones Jr.)因今年春季修課學生多人向校方投訴,抱怨他授課太難,致他們考試成績太差,而遭院長決定秋季學期起不再續聘。
瓊斯教授現年84歲,著有厚1300頁的《有機化學》教科書,目前已印到第五版;教學時較不強調死記硬背,而著重于解決問題;他素負盛名,教授本學科數十年,曾因授課而獲獎,也曾被譽為紐約大學最酷教授。
但今年春季學期,校園剛從新冠疫情解封,班上350名學生中82人期末投訴他,指瓊斯授課太難,害他們得分難看;有機化學這門課很受看重,很多想轉攻醫學院的學生夢想因此泡湯。
瓊斯教授為自己的評比標準辯護;他2007年由普林斯頓大學退休后,以一年一聘任教于紐約大學,連年取得續聘;但秋季本學期開始,大學多名院長決定不再聘用他。
紐時認為,本個案值得研究,校方該處理Z世代大學生的壓力:很多學生碰到新冠疫情,心理及求學受影響,仍待調適,校方應不應該減輕他們的壓力?學生投訴教授,講壞話的增多,校方該如何回應?學生對以合約任教、不受終身職保護的教授,是否影響力太大?最后是有機化學該教多深?
理學院長賈巴達茲(Gregory Gabadadze)本學期開學前以瓊斯的表現不再符合對教師們的要求為由,決定不續聘他,院長目前拒絕接受采訪;化學系教授們反彈,致函賈巴達茲及其他學院院長,認為開此例有傷教學自由,削弱教學品質;瓊斯教授本人也認同這一點,但他表示不想再教了,很快就要徹底退休,只希望別的教授別碰到這種事。
05 Science明年起允許論文發表后立即免費公開
10月13日,據Nature news稱,Science雜志的出版商將允許其研究論文的作者在發表后,立即在他們選擇的文獻庫中,公開其手稿的最終版本,而無需支付任何費用。目前,高影響力雜志例如Cell和Nature出版商會向大多數作者收取文章處理費,以開放其文章的最終出版版本。
Science雜志出版人Bill Moran稱,此政策將從2023年1月開始生效,并適用于Science旗下的五種訂閱雜志。研究人員分享其論文的具體規則尚未最終確定。目前,大多數在Science系列期刊上的論文作者只被允許在機構資料庫或個人網站上發布他們于Science發表的稿件。他們必須在文章發表后6個月后,才能將論文添加到其他文獻庫,如生命科學數據庫PubMed。
科研政策
01 最高2000萬元/項!基金委發布2個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極端條件電磁能裝備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2022年度項目指南,2022年度擬資助培育項目9項左右,直接費用的資助強度約為80萬元/項;擬資助重點支持項目9項左右,直接費用的資助強度約為300萬元/項;擬資助集成項目2項左右,直接費用的資助強度約為1200萬元/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航空發動機高溫材料/先進制造及故障診斷科學基礎重大研究計劃2022年度項目指南,2022年度擬資助集成項目1項,直接費用的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000萬元/項!
詳細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tpa1JgiCkm2v2kc-7C86MQ
02 43所大學,官宣:獲批!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立項的名單。截至10月14日,已有至少43所高校公布了獲批立項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消息。
其中,安徽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上海電力大學、河北大學、青島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實現了教育部工程中心立項的零突破。據介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組織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臺。工程中心建設宗旨是以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為指導,結合學校學科整體規劃,面向國際高新技術發展方向和國家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國家安全的發展戰略,將具有重要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統集成,轉化為適合規模生產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關鍵技術或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術產品。
目前,各高校官方披露2022年度獲批立項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具體名單如下:
科研進展
01 北京理工大學,最新Science!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王博教授和馮霄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在Science上發表成果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based porous ionomers for high-performance fuel cells,將基于共價有機框架(COF)的多孔離聚物應用于燃料電池中,實現了電池性能的突破。
在這里,作者通過將磺酸功能化的DhaTab-COF(SDT-COF)引入Nafion(相應的CL表示為Pt/C@SDT-Nafion)作為復合離聚物,制造了具有商用Pt/C(Pt/Vulcan)的高性能燃料電池(圖1)。SDT-COF具有由分子構建單元劃分的固有六邊形納米孔,這使CL具有更好的氣體傳輸能力。連接到孔壁的-SO3H基團確保了通道內質子的快速傳導,而Nafion有助于降低COF納米片之間的界面阻抗。SDT-COF的剛性和高孔隙度也有助于削弱-SO3H基團在Pt上的吸附。
燃料電池性能和耐用性
通過對不同孔徑的其他COF以及其他剛性磺化材料進行對照實驗,證明了該COF的特殊性能。在CL中添加具有介孔孔徑的COF促進了三相界面的ORR,并改進了Pt的使用,以實現低Pt負載PEMFC的高功率密度。使用Pt/Vulcan的燃料電池中,Pt的質量活性和峰值功率密度(陰極中每平方厘米含0.07 mg Pt)均達到無COF燃料電池的1.6倍。該策略可應用于不同Pt負載和不同商業催化劑的催化劑層。
02 上海交通大學《Nature》子刊:新策略!制備超強、高延展性和超高穩定性金屬納米復合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張荻教授團隊報告了一種“納米粒子分散在納米晶粒中”的策略,以實現增強的機械性能和熱穩定性以及導電性。與通常采用的方法不同的是,他們實現了均勻的高密度的碳納米粒子的粒內分散。細致分散的納米顆粒不僅可以放大納米晶粒的強化效果,而且還通過位錯-納米晶粒激活了多種硬化機制。從而使納米晶的高強度、加工硬化和拉伸延展性得到獨特的組合。
他們通過將碳納米顆粒引入到納米晶銅(nc-Cu)和鎳(nc-Ni)中來證明納米分散在納米晶粒中的策略。納米碳(粒徑為2.6±1.2 nm)在銅納米顆粒內的高密度(5.6×1023米)(顆粒大小為63±16 nm)。這種顆粒內的納米分散使納米碳的兩級硬化機制成為可能。從而提高強度和延展性。密集的納米分散毛皮提供了對晶粒粗化的強大阻力。因此,nc-Cu復合材料(例如,0.8 vol.% C)實現了高抗拉強度(1252±22 MPa),均勻伸長率(13.3±0.9%)和高熱穩定性(1小時內穩定在0.72Tm,其中Tm是Cu的熔化溫度)同時還具有更好的導電性。該策略因此代表了一種有效的手段,打破了幾個相互排斥的特性之間的權衡。他們還使用同樣的方法來生產具有出色性能的納米鎳復合材料,強調了納米分散技術的普遍適用性。
相關研究成果以題“A nanodispersion-in-nanograins strategy for ultra-strong, ductile and stable metal nanocomposites”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上。
分散在超納米碳(unc)顆粒中的nc-Cu復合材料的微觀結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