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做科研,最好養成這5個習慣
    2023-07-17 14:11:49 作者:龔明 來源: 科學網 分享至:

     最近,讀法國哲學家米歇爾·蒙田(1533年—1592年)隨筆《論習慣》,收獲頗多。有趣的是,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也有一篇類似題目的文章《論習慣和教育》,內容相似,但更加簡略而清晰。這些都說明了“習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柏拉圖說,“習慣可不是小事”。對此我深有同感。


    就個人而言,好的習慣,讓人如乘東風,鵬程萬里;可是壞的習慣,卻讓人處處掣肘,寸步難行。這個話題展開說就很大了,本文主要討論科學研究中習慣的重要性,所以,本文定位的讀者主要還是大學生們。

     

     

    下面列舉一些可能和科學研究相關的習慣。這些都是我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并在具體實踐中受益匪淺——所以這些習慣有很大的普遍性。


    第一、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我在楊振寧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他平時研究問題,喜歡先自己做計算,實在做不出來,再看別人的論文。日本數學家廣中平祐在他的傳記中,也反復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可惜,現在的很多學生,碰到不懂的問題,就希望找別人的文章看。如果還有不懂的,再繼續找其它文章。于是,從一個問題,再到另外一個問題,再到其它的問題,越來越遠,越來越偏離主題。


    所以,很多學生調研了一段時間,最后會完全迷失在各種文獻和概念中,忘記自己要做什么了。這些都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表現。


    相反,對于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們面對不能理解的問題,會盯著問題看幾天,不停思索并試圖解決他們。就像戰士面對難以攻克的碉堡,即便是一次一次失敗,也會堅定地朝著碉堡的方向發起沖鋒一樣。


    我也曾經聽幾位教授做報告的時候提到,盯著一個問題看幾天,就可以解決困難了。這一點我自己深有同感。我喜歡把一些問題寫在黑板上,一有空就思考,每次都有新的體會。


    第二、做記錄和總結的習慣。


    看文章,不要看了就扔掉了,應該做好記錄,并反復回顧。我見過不少老師要求學生用PPT積累資料。比如我一個合作者的學生,做的PPT都有200多頁了,匯集了幾十篇論文。當然,大家的做法不一,比如有些做理論的,就喜歡寫筆記。


    我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學生的。其目的有兩個:第一為積累資料,第二為未來畢業論文積累文字和素材。在開會的時候,很多老師會做筆記。比如,我見過幾位老師,無論誰的報告,哪怕是組會或者學生畢業答辯,他們也會做筆記。他們的辦公室堆了幾十本厚厚的筆記本。所以,他們往往都很博學,對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這些都是平時積累的結果。


    第三、培養反復思考基礎概念的習慣。


    我們在工作中會碰到很多困難,但是細細想想看,有多少困難是真的困難呢?我自己的研究經驗表明,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問題不理解我們面臨的困難,還是因為基本概念不夠清晰,對它們的本質了解不夠。越是基礎研究,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就要求越高。


    基本概念清楚了,本質清楚了,就可以很容易將這些理論推廣到其它領域。所以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可能不需要用到特別多的課本知識,但是平時也要多看看、多思考、多積累。


    積累多了,理論聯系實踐,思路就開闊了。這一點并不奇怪,我們的很多重要的突破,其實其原理都不是特別復雜。做一個比喻來說,最頂尖級的運動員之間的競賽,其實歸結到底,還是基礎功的較量。


    所以,不要因為平時用不到書本知識,就忽略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重新認識。歌唱家可能對這個體會最深刻,他們特別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每天都要早起練功。我們做科學研究的基本功,不就是教材的知識嗎?


    第四、培養向所有人學習的習慣。


    我經常問一些學生,你知道你們辦公室每個人的工作嗎?很多人都說不知道,他們平時似乎溝通也不多。這是很不好的習慣。我們不僅要了解每個人的工作,同時要向每個人學習。


    無論是誰,他們在學習、工作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優點,都可能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所以謙虛謹慎地向別人學習,是提高自己能力的好方法。


    同樣,我們也要向我們見不到的人學習,從他們的報告、教學中學習做科學研究的方法。比如,學術報告的風格,就是一個很值得好好學習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做報告,喜歡綜述很多的內容,提綱挈領,大氣磅礴;有些人做報告,喜歡重點講一個結果,但是對核心概念解釋清晰,淺顯易懂。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報告的方式,都可以學習。


    我有幾個合作者,他們喜歡將自己的推導寫在本子上。有一次我問一個問題,他很快從一個很舊的本子上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立刻覺得應該向他學習。我們看一些偉大科學家的傳記,不僅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品質,還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克服困難的,換個角度看它們就都是一個一個成功的案例。


    第五、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安排好自己的節奏。


    做研究需要花時間,有時候還會陷入困境,所以往往有負重前行的感覺。所以,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安排好自己的節奏,就很重要。既不能太累了,總是加班到凌晨是不能持久的;但也不能太松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肯定不行。


    現在的很多研究生,早上9點半到辦公室,11點去吃飯。午休一下。下午14點到實驗室,17點去吃飯。又休息一會。19點到實驗室,21點半回去。看起來每天7點起床,21點半才回去,23點睡覺,非常辛苦。可是一算工作時間,才7個半小時,扣除玩手機時間,看電腦時間,最終一天有效工作時間才幾個小時。這里還不考慮他們的工作效率問題。大凡這樣工作的,效率都不高。這是很典型的狀況。


    我聽很多老師報怨過學生的不積極。但是一些刻苦的學生,每天至少工作14個小時以上,而且效率很高。所以刻苦的人工作一天,抵得上不刻苦的人兩三天的工作量。


     

    我們如果仔細反思,為什么有些人工作做得好,有些人做得不好?除了機遇、聰明、刻苦以外,可能最重要的還是習慣。每個行業可能都是如此,科學研究當然也是如此。我這里列出其中一些我認為的重要的習慣,如果讓導師自己提,或者讓其它行業的人提,估計還有更多習慣。而且,不同領域,對這些習慣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不可能一一總結。


    一些很重要的習慣,比如自律、自我激勵、交流、表達、寫作、數據整理、做實驗記錄、具有批判精神、有計劃和安排等,我都沒有在此討論。但歸結到底,我們要重視習慣,培養好的習慣,將它當作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事情來抓。所以小到讀書,做科學研究,大而廣之,做任何事情,習慣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這一點,我們估計可以理解蒙田的話“在所有事情上,習慣總是特別有效的主人”,以及柏拉圖的話“習慣可不是小事”。中國古代文化講“行有不足,反求諸己”,可能也是要我們從自身,或者自身習慣上找原因。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午夜偷拍精品用户偷拍卧室 | 伊人久久综合色 | 亚洲欧美va动漫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区 | 亚洲午夜一区在线 | 日韩久久精品五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