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26歲任985副教授,他“不拿學生一作,不讓學生干雜活”
    2024-02-28 13:54:30 作者:卜金婷 田瑞穎 來源:科學網 分享至:

    15歲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4歲博士畢業,26歲成為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如今28歲的陳逸倫正帶著多名與自己同齡,甚至年長的研究生,圍繞“臺風”開展研究。

    陳逸倫


    “如果你在某一領域特別有想法(例如氣象元宇宙),我也可以跟著你做!”陳逸倫在個人主頁上的招生語,盡顯“95后”導師的開放活潑。


    相較于嚴肅傳統的師生關系,他們更像是打成一片的伙伴。每周組會,陳逸倫總會請學生們吃些好吃的,有時還會被學生們拉去唱歌。他們的微信群除了學術探討,還有時事八卦,甚至學生還會“push”導師該申請基金了。


    對于學生的迷茫期,陳逸倫總是很理解。因為他看似“開掛”的人生,曾在步入大學后跌入谷底,直到遇見“大氣”,對學術的熱愛才得以重生。截至目前,陳逸倫已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ESSD、GRL、JGR、ACP等相關領域期刊上發文20余篇,他還曾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廣東氣象科技杰出青年獎等多項榮譽。


    因太年輕,他被懷疑能否帶好學生


    “春節開工新基金嗎?”


    “陳老師有啥初步想法?”


    2023年12月26日,一年還沒到頭,一名學生便在微信群“臺風圈分舵”里發來《首次獲批!2023國家自然重大項目公布》的文章,開玩笑地“push”起了陳逸倫。

    聊天截圖


    “臺風圈”是陳逸倫做博士后時的導師、中山大學教授黎偉標建的微信群。陳逸倫當導師后,建立了自己團隊的微信群“臺風圈分舵”,并任“分舵主”。

    陳逸倫和學生一起去唱歌


    在這支由9名“90后”“95后”組成的“分舵”里,無論誰提出來什么奇怪或整蠱的問題,總有人回答或調侃兩句。每隔一兩周,陳逸倫都會在開組會時請大家吃飯。有一次組會恰逢學期末,陳逸倫還被臨時起意的同學們拉去唱歌吃飯,組會也改到了晚上。


    “他們是拉我過去買單的。”陳逸倫笑著說,“請大家吃吃飯也花不了多少錢,而且都很開心。”


    實際上,陳逸倫最初的招生并不算順利。2022年4月,雖然他的副教授、碩導資格批了下來,但當年的考研復試早已結束。沒趕上面試的陳逸倫,從調劑生里“撈”到了自己的第一名研究生。


    為了讓這名毫無大氣學科背景的學生盡快跟上,陳逸倫經常半夜十一二點還在認真解答對方發來的各種問題。經過一年半的手把手教學,學生從最初連經緯線都分不太清楚,到去年年底代表組里在參加全國大氣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時匯報成果,“她自己也很努力,進步非常大。”陳逸倫告訴《中國科學報》。


    第二年招生時,陳逸倫的工作順利了很多,除了帶研究生,他還可以和其他導師合作,聯合培養博士生。但他坦言,曾因年齡小被質疑能否帶好學生,“我會很明確告訴學生:一,我保證手把手帶,要讓學生能畢業;二,我不拿學生一作,誰做的就是誰做的;三,雜活不讓學生干”。


    雖然小組的氛圍十分歡樂,但陳逸倫也有嚴格的“兩不允許”——不允許偷偷發文章,不允許學術造假,“我必須對學生的文章進行嚴格把關,尤其是數據絕對不能出錯。”


    “陳老師在科研上很嚴謹,責任心很強,也很尊重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但在生活上,陳老師很隨和,和他怎么‘玩’都行。”正在中山大學讀博士二年級的左皓晟告訴《中國科學報》。

    2023年底,陳逸倫和學生們聚餐


    對于招生時更傾向哪類學生,陳逸倫坦言:“我不看學生的第一學歷,思維和能力最重要,比如你本科期間建模思路如何,畫了怎樣的圖、又是怎樣解釋的。”如今,他所帶的幾名學生已經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成果。


    被“大氣”拉出低谷


    陳逸倫的學習生涯,并不是外人所想象的一帆風順。考上中國科大少年班的那一年,陳逸倫正好15歲,某種程度上,他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2004年夏季,9歲的陳逸倫參觀首飛航天員公寓“問天閣”。


    但開學時的一場英語分班考試,成績排在后面的陳逸倫被分到了C班。巨大的落差感包圍了他,而且打擊接連而至,甚至在期末考試時有兩門課進行了重修。那段時間,他甚至一度要靠網絡游戲來刷存在感和成就感。


    到了第二年選擇專業方向時,少年班的大多數學生選擇了當時被視為“頂流”的數學和物理,而陳逸倫卻選擇了班里鮮有人問津的地球和空間科學大方向,并在第三年鉆進更“冷”的大氣科學中。


    陳逸倫的母親曾是一名測繪“尖兵”,這使他從小就愛仰望天空,長大后更是愛琢磨如何讓“天地空”相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傅云飛是陳逸倫走進大氣的領路人。陳逸倫還沒正式進組時就展現出不低的編程天賦,往往導師剛布置好任務,他就帶著作業去交差了。


    研一時,傅云飛交給了陳逸倫一個頗具難度的任務,用編程的方法從海量衛星資料中識別出“雨團”。沒想到,僅僅3天,陳逸倫就編完了程序,這讓導師十分驚訝。


    基于此,他們提出了幾何形態與物理特性相結合的衛星遙感雨團識別技術,并為“一種雨團識別及其特征參數的構建方法和裝置”申請了國家專利,此后還發表了不少重要文章,并獲得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獎。


    就在文章進入高產階段時,在傅云飛的建議下,陳逸倫慢了下來,開始思考未來5年甚至10年的研究內容,并在“雨團”的應用上走得更深、更遠。


    “用中國自己的衛星做自己的事”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取得勝利。”這是陳逸倫微信朋友圈的簽名,也是他從高中時就立下的座右銘。


    陳逸倫的父親是從事通信領域的科研人員,在家庭的影響下,陳逸倫從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軍事迷。每天晚上7點的《新聞聯播》,7點半的《軍事報道》,他都是忠實的粉絲,也讓他兒時便有著強烈的國家榮譽感。


    博士畢業后,陳逸倫進入在大氣科學領域有深厚積累的中山大學做博士后工作,導師黎偉標給了他充分探索的自由和有力的物質支持。出站后,陳逸倫留校開展工作,一方面在考慮各類型云和降水的整體特征基礎上,設計系列衛星遙感反演算法;另一方面持續探索云降水精細化特征和物理過程,以解決天氣預報“報不準”的問題。


    陳逸倫設計的算法,依托風云四號光譜儀器同步反演了云微觀特性,建立了衛星觀測的水平與垂直信息轉換方案,最終實現了靜止衛星表征云降水精細化垂直結構。此外,他帶領團隊研究出多源衛星彈性融合反演系統,持續服務于氣象部門和科研院所。

    陳逸倫


    今年,是陳逸倫成為導師的第3年。除了帶碩士生和博士生,他還帶著十幾名本科生。他坦言,自己與絕大多數青年科研人員一樣,在教學、科研上忙碌著。光是去年一年,他的教學任務就有160個課時,平均一周有3天完全在教學。


    對于看似放緩的科研成果數量,陳逸倫并不焦慮,“作為老師,教學肯定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看到學生有所進步時,是最有價值感的”。


    “我也經常‘頭禿’,思考著‘臺風圈分舵’里這9個人該干什么大事。”陳逸倫笑著說,但他心里一直有個聲音——用中國自己的衛星做自己的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幕 | 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站 | 日本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欧美性爱A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