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馬”,顧名思義,非馬氏體組織,是在淬火后零件表面理想的組織應該為細針狀高碳馬氏體,但因為許多不可控的因素,在齒輪表面形成了貝氏體、屈氏體(珠光體類)等一些非馬氏體的混合組織,該組織會降低滲層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勞性能。近年來,隨著國家機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對于非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非馬”與IGO
“非馬”通常認為是由于滲碳過程中的內氧化(IGO)所致。但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IGO通常在金相制樣后不腐蝕觀察,從表面向內沿晶界延伸。而“非馬”組織通常為試樣輕腐蝕后觀察,呈現區域范圍的點狀、網狀或者條帶狀黑色,將IGO覆蓋并腐蝕出屈氏體、貝氏體等組織,如下圖所示。
通過EDS能譜分析,IGO的主要成分為Cr、Mn、Ti、Si等合金的氧化物,使晶界附近的合金元素貧化,使得局部淬透性下降,從而在淬火過程中兩側易出現非馬,即形成屈氏體和貝氏體組織的混合物。
IGO的形成:“選擇性氧化”
常見的滲碳(碳氮共滲)氣氛中難免會存在CO2、H2O、O2等氧化性組分,即氧分壓或氧勢。在滲碳(碳氮共滲)工藝溫度范圍(800~1050℃)中,不同元素被優先氧化的順序為C>Ce(稀土元素)>Ba>Mg>Al>Ti>Si>B>V>Nb>Mn>Cr>C>Fe>P>Mo>Sn>Ni>As>Cu。(參考Ellingham氧勢圖)
因此,從材料的選擇上來說,常用的滲碳鋼CrNiMo(如18CrNiMo7-6)系列在非馬的控制上會優于CrMnTi(如20CrMnTi)。
非馬的危害
非馬與IGO嚴重時,會產生剝離和磨削裂紋,降低耐磨性能及疲勞性能。研究表明,非馬深度小于13μm時,對疲勞強度影響不大;當非馬深度大于16μm,零件疲勞強度降低25%。因此,在GB/T 8539中規定,對性能要求較高的齒輪(ME級)滲碳,在滲碳層≤0.75mm時,其非馬氏體組織深度應≤0.012mm;滲層0.75~2.25mm,非馬<20μm。一些要求較高的企業,如大眾關于非馬的控制為10μm。
非馬和IGO的控制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主要可以從兩個方向控制:一是鋼材的選擇;二是滲碳過程氧分壓的控制:
滲碳設備的氣密性的保證,減少空氣進入;
嚴格控制滲碳輔料的水分含量;
嚴格控制滲碳輔料中有機硫、無機硫等氧化性組分;
增加爐內氣氛置換量,適當提高碳勢;
淬火過程保證滲層表面的中高溫冷卻速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